第六篇 琴律與古琴斫製(1 / 3)

第六篇 琴律與古琴斫製

手上乾坤七弦異彩

——探討古琴結構理性與思辨

王鵬

古琴製作的科學性與美之間的關係實際上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關係。其實很難在短短的一堂講座中就和大家說清楚,但我可以為大家引進古琴製作藝術的門。之後我們大家可以共同去研究和保護這件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藝術珍寶”。

首先,我們對科學這兩個字是非常崇敬的。熱愛科學是我們人類的很重要的一個追求,是積極向上的追求,也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力量。科學的發展讓我們能夠感受到它給我們帶來的種種方便。比如我們出行,很容易就能到達一個地方,因為我們有汽車;別人想和我們通一封信,很快就能從太平洋的彼岸聯係上我們,因為我們有網絡……很多很多這樣的高科技手段讓我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捷和方便。但是也恰恰由於我們的生活過於快捷和方便,讓我們丟失了很多東西。這些失去的東西包括:我們的雙手失去了可以征服自然的能力,至少是削弱了這種能力,同時我們在大力發展生產科技的時候,無情地去掠奪自然的資源,我們最後變成了一個與自然對抗的凶手。這都是我們人類所做的事。但這些事我認為也要一分為二地看:什麼樣的科學是我們應該積極倡導的?什麼樣的科學是我們應該加以抑製的?這應該是我們人類共同思考的問題。但我可以告訴大家,有一點是肯定的:在古琴製作上積極運用科學的方法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古琴的曆史非常悠久,我想大家對此也很了解。至少三千年前,甚或是更早以前:“伏羲削桐為琴,繩絲為弦”。雖然是傳說,但我們不難知道古琴的曆史是非常悠久的。琴文化的發展是緊緊地和五千多年的中華文化的發展史聯係在一起的。雖然我們能找到的實物隻有三千多年以前的,但這已經可以讓我們深深體會到這種禮樂的概念與我們民族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也為我們中華文明的如此博大與精彩而驕傲。尤其是我們又從事了斫琴這個行業。

古琴製作這個行業,有那麼多的老師、先輩和聖人。他們都給我們指引了方向。那麼當時他們又是以怎樣的思想去製作古琴呢?是不是很科學,還是用什麼科學的概念去製作古琴呢?這個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古人在設計琴的時候是一種高度崇尚自然的設計,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古人認為:古琴的琴長是三尺六寸五,麵板是圓的代表天空,底板是平的代表大地,嶽山是高山,琴弦是流水,龍池和鳳沼是大江和大海,琴頭六寸為六和,琴尾四寸為四季,十三個琴徽是十二個月加上每四年出現一次的閏月等等。這些概念所告訴我們的就是:古人所崇尚的就是自然。與自然的關係是古琴設計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那麼這樣的一個設計的來源它最初的一個審美思想又是什麼呢?實際上就是:我們中國的一些傳統的思想體係,比如說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還有後來的佛家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最主要是講求中正。在古琴上我們最要得到的就是這種正音。為什麼是這樣呢?因為隻有正音才能正心。正心之後才能修身,之後才能談得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麵的基礎是尤其重要的。對於古琴的審美價值,這一點是最重要的。隻有保持這樣的一種狀態,朝著這樣的方向,我們才能做出正確的努力。還有就是道家的清虛與佛家的和融。這些思想都在古琴文化中共同的體現和表達,最後產生了清、微、淡、遠、中正平和的意趣。這也是中國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古琴藝術的審美思想和指導方向就是這樣的一個高度。但這樣的思想高度又怎樣與製作相結合呢?又怎樣保證能讓製出來的琴去符合這種思想的高度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是科學。隻有以科學的態度才能保證這一切。而且我認為,真正的科學是為一切藝術作鋪墊的基礎。任何的藝術想達到一定的境界都要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無論古琴的製作還是演奏都是如此。如果說到演奏就更是如此。如果手放的徽位不正確,發音就不準;勾、剔、抹、挑不到位,就不可能上升到藝術的境界。所以我們強調藝術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的。

在古琴的製作中是怎樣反映它的科學性呢?我們要從幾個方麵去探討。

第一點我想先講講目前古琴製作的一個現狀。這個現狀是一個不容樂觀的現狀。尤其是在我們文化發展的曆史中曾經出現的多次的社會震蕩和對文化的摧殘。加之戰爭的侵襲、外國文化的侵襲。特別是在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夾縫之中生存的。中國的民族音樂幾乎都是跟在洋人的屁股後麵學一點東西。所以,我們這一代所感受的音樂,從我們出生起我們能聽到的各種音樂都是帶有西方味道的。但我們本民族的各種有淵源曆史和高度文明的音樂我們卻不得而知。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音樂在指導思想上的問題。還有就是音樂的發展在曆史上受到政治的影響。尤其令人痛惜的是:國樂發展史上任何戰爭和動亂對古琴的破壞都比不上我們所經曆的“文化大革命”。所謂“文化大革命”就是把文化全割掉,所有的不能為政治服務的藝術形式全要被消滅。古琴也經此一劫。尤其是古琴被列入“四舊”之後。我不敢說是不是中國曆史上的四大名琴都在這一時期被毀掉,但很多很古老的,製作精良而且凝聚著前人科學探索的良琴都被砸碎,都離我們遠去了。

我們現在又能見到故宮博物院裏的唐琴“九霄環佩”、“大聖遺音”、“飛泉”等了。前些年在國內外的拍賣會上,把大家對古琴的關注又推高了一下。像近年成交的王世襄先生的宋琴“梅梢月”,還有明朝琴和清朝琴的複出,才慢慢使我們又重新認識到了古琴的魅力。

但是終究是什麼樣的魅力,讓我們感受到古琴又在當今社會中產生這樣的影響呢?實際上就是:當我們認真學習了西方的音樂以後,我們發現他們的東西也並非那麼高深莫測,而且他們的東西是建立在西方的具象的哲學體係之上的。而東方的藝術是建立在抽象的哲學思想所指導下的。所以東方的藝術也必然的是一種抽象的藝術,而且這種藝術當中帶有大量的不能簡單用一推二,二推三的方法來解釋的特性。也就是我們中國的古老藝術是完全融入到我們生活的每個方麵的。古琴這種藝術的表現形式也是基於這種原理。

西方的藝術呢?比如它的繪畫。它的油畫是一層層色彩的疊加,最後畫到一點縫隙都沒有。這樣還不夠,還要在畫布上用顏料堆出山峰或是河流的具象來,好像隻有這樣才能表現出這種藝術的豐富性、完整性和推理性。而中國的藝術呢,恰恰相反,大部分是留白的,是空間的藝術。很多時候是讓觀眾去想象的。甚至讓觀眾也成為創作繪畫的一部分,讓你會覺得有些地方是不是該加點什麼或是該減去點什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表現形式呢?這就是一種抽象思維的體現。這種思維就是我們文化之中的精華。這種思維方式還體現在我們的語言、情感等等多種文化的形態上。

回想如今為什麼古琴藝術又能引起人們的如此關注和熱情呢?我想這其實主要是一種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認同,是一種文化意識的回歸。我們在學習了西方的文化之後,去觀察它好在什麼地方,不好在什麼地方。我們再能重新認識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會反思怎樣的一種文化形態才能夠去適應我們的生活環境和我們的生命規律,從而能夠解釋我們生活中種種的矛盾與思考。關於這些不僅我們自己,許多外國人同樣熱衷於研究我們的《老子》《莊子》《論語》……我們也在研究他們的東西。在這樣的時候,像你們這樣的年輕人,尤其是非常有才華的大學生,很多人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一件非常有希望的事,是一種反思,是一個民族的反思。當我們的經濟發展了、科技發展了,我們發現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應該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本土意識。也就是發掘和保護我們中國的非常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是體現我們藝術情感的一種情結。因為中國的這些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我們中國人更應該更深入地去了解和感受。

對於中國的這些傳統的文化遺產,我相信西方人他們也能感受得到其中的魅力,因為我相信這種藝術的感覺是沒有國界的,這樣的藝術可以通往世界上任何一個有人生存的角落,能夠讓人們共同去感受人類所思考的問題是什麼。這種藝術的魅力也應該能打動他們和幫助他們。比如麵對經濟大蕭條,我們東方人會想:其實這沒什麼,隻不過是痛苦一點,生活苦一點。我們隻是把這個時期當成一種修行的機會而已。我們認為,過了這個時候,我們的日子可能會更好。可是美國人不這樣想,他們認為: 我已經失去了我的工作、我的汽車,我的一切甚至是我操作的鍵盤。我的選擇隻有一槍解決!打死我的家人然後自殺。我認為這樣的行為其實還是一種文化和思維的問題。可能我舉的例子有點偏激,但我大概要說明的問題是要認識用怎樣的一種文化和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生活。也就是說我們中國人越來越能認識到我們民族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思想的作用和魅力。而那些能夠代表我們民族文化色彩的符號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詞很通俗,而且近些年很流行,我也這麼叫。尤其是方方麵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我們民族血液中所流淌的一種情感。

古琴是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所以古琴具有世界性,我想首先它具有自然性。所謂自然性就是它具有的那種與自然相融合的科學性。比如剛才我說的,古琴的設計是源於自然的。它的聲音也是追求自然的。它的長度、寬度所有的尺寸都是這樣來擬定的。說琴的長度是三尺六寸五有些苛刻,它不一定是具體的這個長度,它實際上是符合人彈琴的手臂的長度。它的科學性在於:如果你彈琴時琴很長很大,請想象一下你彈琴時將會是怎樣的姿態?你彈下弦音時要跳過去,彈上弦音又跳回來,這不符合儒家的中正平和的感覺。所以這個長度的設計是要使彈琴者在放、收都能自如的情況下完成的。琴的五弦就能代表五行嗎?說文王、武王各加了一根弦能代表大江和大海嗎?也未必。它其實是采用這樣的琴體設計和這樣的琴弦的長度和張力正好符合琴弦的振動規律,以便發出更好的聲音,這也是它的科學性的體現。所以文人所賦予它的情感色彩我們是歡迎的,但是它是一種藝術的想象,如果沒有科學的基礎,這樣的想象是沒有絲毫意義的。

目前這種古琴製作的現狀我為什麼說不容樂觀呢?就是由於我前麵所說的這種種的原因。尤其是經濟發展的原因。經濟發展固然是好事,讓我們生活富裕起來,能夠安居樂業。但我們發現,在有了很好的生活狀態的時候我們並不滿足,原因是我們的精神空虛了。我們的精神被壓抑了,我們整天在鋼筋水泥的城市裏轉來轉去。我們的感受仿佛是我們總是不斷地在單調地重複著某一種生活的軌跡,與自然的關係越來越遠。這也是我們覺得很不爽的一個方麵。所以目前社會賦予人的這種心態是很有問題的。是快樂的心態嗎?是舒適與自如的感覺嗎?好像都不一定。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可能還有另外一種壓力,那就是:我們都學習了這麼多年,甚至博士都畢業了,哪個地方會要我呢?我們以後能否找到工作呢?家裏還能負擔得起我的生活嗎?所以這就是我們所要麵對的實際的生活壓力。這些原因都在哪裏呢?我不敢說這些都是經濟發展造成的,但我敢說人們在利益觀方麵發生了變化。我們一切的思考好像都變成了利益的追求。利益成了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利益就不幹了!所以古琴的製作也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有人一聽說王鵬的琴賣到十萬,一時間全國上下出來那麼多琴廠。而大街小巷都宣稱賣的是王鵬的琴。但我們去看,幾乎沒有我們的琴在賣。所以這就是一種市場和利益的驅使。甚至依據傳統工藝所必須用的一些材料他們都不用。所以他們做一張琴很快:二十天就做完。可是我們“鈞天坊”,做一張琴要兩年啊,這還得我們節省了時間才能做出來。要明白這些情況,你們到那些樂器廠、樂器店去轉一轉就知道了。所以這種情況是非常不容樂觀的一個現象。當然我不反對,去大規模地製作古琴,讓很多人去知道古琴。有人說你們推廣古琴的方法太費時間了,也有的說你們的價格太便宜不符合做琴的成本。我也並不以為然。認識畢竟需要一個過程。時間長了你就知道什麼是好的了。剛開始可能花了點小錢買了把劣質的琴,會受到點損失,但是你也知道了這是交的學費。所以麵對這樣的一種現實,我們的選擇就是要把正確的方向告訴大家,積極地去傳播古琴的文化,把古琴的這種對人性的積極向上和能夠修身養性的作用盡可能的展現給大家。

下麵我要講的是,我們在製作古琴時,所要使用的材料具有的科學性的思考。

首先,古琴是由麵板和底板組成的。是麵板和底板粘合而成的。然後用大漆和鹿角霜的混合物,去刮上灰胎製作而成的。這是一個簡單的說法。但實際上展開來說是很複雜的。比如說麵板。最早我們知道所謂“絲張於木上為琴”。那個木是什麼木呢?就是桐木,所以古琴又叫“絲桐”。絲桐就是桐木做麵板,絲是蠶絲,蠶絲做琴弦。這也就說了古琴製作的最主要材料:桐木和蠶絲。還有一種說法:“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這實際上說了製作古琴的幾種材料:椅、桐,還有就是梓和漆,這些東西是可以做琴瑟的材料。椅是一種開紫花的桐木。它在秋冬會結一個很大的像果實一樣的東西。但它不是果實,它是一種花苞。這種花苞到第二年會再開出紫色的花。這種樹木就叫做椅桐。還有其他種類的桐。如:青桐、油桐、紫桐、白桐和其他很多種桐木。但這些桐木中有哪些是適合去做琴的呢?剛才說的有“椅桐”,是很好的材料。還有青桐,還有白桐。白桐通常被稱為泡桐。在清代稱為“白桐”。因為它的花是白色的。這就產生了很大的區別。在我們北京就有很多開紫花的桐木。很多人把它叫“泡桐”,但實際上它是“椅桐”。它是可以做琴的,但關鍵是要選擇很好的位置來做。這就是我們要認真對待的,也就是它的科學性所在。比如說,其他的木材都是越往根部是越硬的,越往尖部是越軟的,可是桐木正好反過來,叫“本虛而幹實”。這樣的木材是越往上麵越硬,越往下麵越軟。選擇桐木的時候要選擇軟硬適中的地方,這是麵板選材的關鍵。不管是什麼種類的桐木,甚至包括法國梧桐選好材也能斫製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