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陵散》三譜初探(1 / 3)

《廣陵散》三譜初探

——《神奇秘譜·廣陵散》與《西麓堂琴統·廣陵散》甲、乙本三譜之考察與比較

趙曉霞

緒論

《廣陵散》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樂曲,來源於兩千年前,它定譜於唐代,出版譜刊於1425年的《神奇秘譜》。表現了戰國時期聶政替父報仇刺殺韓王的故事。樂曲旋律激昂、慷慨,表現了正義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在古琴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為一名古琴專業的演奏者,在對《廣陵散》一曲多年的演奏過程中深深感到此曲作為古代“琴曲之王”的重要性,其在藝術表現上的獨特性和學術價值上所涵蓋的深廣性等方麵都具有研究的重要意義。從存見的琴譜中不難發現許多同名不同譜本的琴曲,其各個譜本的藝術價值、流變過程、來源背景等方麵,都有著不同程度差異性。已知收有《廣陵散》的譜本有《神奇秘譜》《風宣玄品》《西麓堂琴統》《古音正宗》《琴苑心傳全編》《裛露軒琴譜》《蕉庵琴譜》《希韶閣琴瑟合譜》《琴學初津》《十一弦館琴譜》《琴學叢書》數本。通過古今學者與前人們的努力與探索,留下了大量寶貴的文獻資料。琴曲《廣陵散》在現存譜集中最具重要性的三個版本,分別是明朱權《神奇秘譜》與明汪芝《西麓堂琴統》兩個譜集所收錄的三首《廣陵散》。筆者對上述三個譜本的研究,尤其是在譜本的差異性上的探索持有高度的心力投入。三譜在樂曲標題上基本相同,在音樂的主體旋律上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在指法繁簡程度、音樂前後次序、情緒表現程度上又各有不同。在古琴近代的演奏群體中以《神奇秘譜》本為主,管平湖先生打譜的《神奇秘譜·廣陵散》在情緒表達與藝術表現上都與此曲的音樂內容相符,因此廣為流傳。而《西麓堂琴統》甲、乙本甚少有人演奏。

本文以此曲的文獻記載為依據,以管平湖先生打譜的《神奇秘譜·廣陵散》譜本,與筆者對《西麓堂琴統》之《廣陵散》甲、乙譜的重點段落的打譜進行比較研究,並就三譜的音樂形態、段落結構、標題背景、技法流變、調式考察等方麵進行辨析,以期在總結前人的音樂成就同時,對此曲的理論認識和演奏表達有進一步的實際深入。

一、三譜在文獻中的著錄

(一)三譜的源流和時間

1.文獻記載

《廣陵散》是我國古代一首極為著名的琴曲,曲名見於東晉嵇康傳略,而東漢蔡邕《琴操》中的《聶政刺韓王曲》即《廣陵散》的本源這一觀點,已為今天琴壇視為定論。此曲保留了漢唐遺音,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殺伐搏鬥氣氛的樂曲。它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鬥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在古琴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現存收有此曲的琴譜有十一種,其篇幅也為存見中最長的琴曲,達四十五段,曲體結構龐大,分為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樂曲旋律豐富,技巧複雜,旋律激昂、慷慨,整體表現出一種英雄的氣概。此曲高尚的情操和高超的藝術使其在古代被稱之為“琴曲之王”。本文將對《廣陵散》一曲的譜本情況進行梳理。

2. 存譜與解題

有晚出琴譜數本收錄《廣陵散》,本文暫不涉及。現存數種收有此曲的譜集中,明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與明汪芝編輯的《西麓堂琴統》兩本譜集中《廣陵散》的三個版本,最為古老,主要旋律和結構技法上既有相似也有不同。本文主要對這三個譜本進行初探。

比較上麵兩個譜集的解題可以得出這樣幾點信息:第一,《廣陵散》的原始作曲人是誰尚不清楚;第二,嵇康死後《廣陵散》並未“絕矣”,解題記載由他的外甥袁孝早已偷學並增加段落;第三,《神奇秘譜·廣陵散》的來源非常久遠,是朱權所稱的“太古神品”之一,為“昔人不傳之秘”,故而此譜的來源是目前存見譜集中最為古老的,而《西麓堂琴統》並未提及此譜本的來源;第四,《西麓堂琴統》中認為《廣陵散》的命名是指魏國散亡於廣陵之地;第五,《西麓堂琴統》提到了韓皋的觀點,認為《廣陵散》為嵇康所作。

上述中關於此曲曲名含意、原始作者、版本先後等問題是曆代爭論的焦點,筆者將在下文中進行分析比較。

(二) 不同文獻的分析情況及譜本比較

1.關於曲名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聶政刺韓王》《廣陵真趣》等。《廣陵散》的名稱最初見於應璩(190~252)《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關於此曲曲名的含意,《西麓堂琴統》解題中提到的“其名曰廣陵散者,揚州本廣陵地,言魏散亡,自廣陵始也。”認為《廣陵散》的命名是指魏國散亡於廣陵之地,這是與真實含意所不符的。近代楊宗稷、戴明揚兩先生及王世襄先生等人都在自己的論著中對此說法詳加辨正。

“散”表示樂曲的一種名稱,即如操、曲、引,都是指琴曲的意思,而“廣陵散”是指流傳在廣陵地區的民間樂曲。顯然這一說法更加合乎情理。

2. 關於原始作曲人與作曲時間

《世說新語·雅量》(420~581):“嵇中散(康)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嚐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但事實上,琴曲《廣陵散》並未就此絕矣,而是經曆代琴譜保存,一直流傳到今天。曆史文獻中關於《廣陵散》原始作曲人的記載基本分為兩種觀點。一說是認為《廣陵散》係嵇康所作。如唐韓皋論《廣陵散》雲:“嵇康之為是曲,其當魏晉之際乎!” (《舊唐書》)又如北宋《琴曲譜錄》雲:“《廣陵散》,嵇康作。”等等。但是這些觀點經過曆史文獻的諸多證明是一個謬誤。《廣陵散》早在嵇康之前已經流行。如晉代潘嶽(247~300)《笙賦》中提到“流《廣陵》之名散”,能反映出《廣陵散》在當時已是很有名的琴曲。嵇康在《琴賦》中也提到《廣陵散》是和《東武》《太山》等曲並列的,表明他是在一個相對客觀的角度評價此曲,恰可說明非他本人所作,應是向他人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