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勇耀的這本書,雖然寫的是自己生活的不同側麵,但是從頭到尾,“母親”的影子閃爍其中,作為一種情感基調貫穿始終。甚至在描寫快樂的時候,也能感到作者藏於心底的憂傷——那是因為母親而對生活無法忘記的傷痛。而且,母親的影響抑或說女性性別的天然基因,明顯作用於勇耀的文字中。她的書寫,是一個女兒,一個母親的心靈記錄,卻缺乏作為一個現代女性個性自由與解放的精神釋放。她是善良的,上進的,同時也是傳統的,向內的。與母親相比,她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無疑是豐富的,但是在精神層麵上,她和母親是相近的,一脈相承的。這首先表現在她對男性世界的疏離和隔膜上。這本書的開篇之作是《圍巾》,寫作者為父親織了一條墨綠色的圍巾,“這條圍巾,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看,都有一種陌生一種距離一種惶惑一如你之對於父親。”作者借圍巾這樣一個意向,將內心的矛盾展現出來:作為一個女兒,她本能地要親近父親,而作為母親的替身,她用一個女人的目光去考量這個生命裏最親近的男人,卻無法釋懷。“圍巾展開就是一座橋……那麼,橋下就是一條淚水彙成的河,橋上影子似的笑聲夾雜著世俗的榮光,橋下是奔湧翻騰哭泣呼喊的悲劇。悲劇沒有尾聲。”同樣麵對丈夫,她也有一種來自性別的隔膜,流露出女性的無助和孤獨感。在《回娘家》這篇文章裏,寫作者和丈夫慪氣回娘家,“你想把一切做好,可他總是嫌你做得不夠好。他有工作,你也有工作,一樣的工作,一樣的工資。可是他要用時間來打牌,而你卻要用時間來做家務。”這是兩性間一個永恒的矛盾,也是女性永恒的困惑。所以,她想逃離,能逃到哪兒呢?隻有回娘家,像母親那樣,從夫家回到自己的出生的地方。雖然母親死了,但是在她的心裏,娘家依然是一個可以得到庇護的地方。但是,最後她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繼續庸常瑣碎的生活。當她以一個母親的視角記述孩子的故事的時候,不自覺地有一種對兒子的欣賞和期望,其實那是一種緣於對男性的崇拜。勇耀是一位幸福的母親,有一雙可愛的兒女,但是她寫女兒的文字很少,大多是寫兒子的,掩飾不住地對兒子表達出欣賞,寄托了無限期望,這在勇耀可能是無意識的,但是恰恰反映了她內心深處的缺失與渴望。
從勇耀書裏師友們作的序和跋看出來,勇耀在讀書時就是廣有名氣的才女,而且多年來一直筆耕不輟,執著地追求著自己的文學夢。在當今這樣一個喧囂浮躁的時代,能夠堅守夢想,執著追求的人已經鳳毛麟角了。我真誠地希望勇耀能夠永遠保持這種難得的精神追求,一如對她文字的感受,清水芙蓉,至真至純。文學的形式是多樣的,作品的價值也各有不同,厚重固然值得敬重,清淡同樣也自成風景。但共同的一點是對人類的文明的思考和審視,是對真善美的弘揚和表達,這是文學永遠的魅力,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核心。
我想,勇耀的作品傳達了這樣的精神。
海外
碧海藍天
——評加拿大華裔女作家李彥的《海底》
何向陽
如果你隻是想從這部書中找到20世紀出國潮中的中國人如何在奔赴另一個國度而艱辛創業安身立命的故事,如果你隻是想從這部書中得到東西方文化或者文明與傳統的交彙衝突融合而創造出的某種新的文明在個體身上如何打上印跡,如果你隻是抱有某種好奇,想看一看這些從此岸到彼岸的人如何進行身心兩重泅渡而完成自我人生的所謂“脫胎換骨”,如果,你還是一個女性,你更想看看你的姐妹如何在異國以雙重的“他者”身份,幾乎是將過往歸零,從頭做起,重新創生,那麼,你會從這部書中得到你想看到的一切,但同時,你也會大大地低估了這部書的更深含義。
這是一部怎樣的書?它想告訴我們的僅隻是一些人的失敗失意,一些人的成就成功嗎?不,如果這樣去解讀它,真的是隻看到海水浮上來的泡沫,而錯過埋在深不可測的海底裏的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