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按摩補氣血法(2 / 3)

【功效】肺區按摩有利宣降、通調水道、通鼻竅、榮皮毛的作用,對胸悶、咳喘、胸痛、鼻塞、鼻流清涕、鼻幹、音啞等呼吸係統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若配合點揉、推拿背部肺俞穴,則效果更好。

五、按摩腎髒補氣益精(血)法

腎髒位於腰部,脊柱兩側、左右各一,在腹膜後方,約平第11胸椎至第3腰椎之間,右腎比左腎略低。腎區為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督脈、帶脈的循行之地。腎區的按摩能直接作用於腎髒,而加強腎的功能,並且還能間接地對肝、膽、脾、膀胱等髒器起到按摩作用,通過腰骶部的神經或者經絡,對腦、耳、子宮、下肢等起到明顯的調整和強壯作用。

【姿式】坐位、站位、側臥位均可,餘同“心髒調氣血法”,但意念集中在按摩的腎區。側臥位時,要兩側交替進行。腎區的按摩次數要適當增加,以腰部感覺溫熱,舒服力度,還可配合拍法,叩法,手背按摩法等。

【功效】腎區按摩有驅寒溫肌、固腎益精、培補元氣、強腰壯脊、溫補命門、祛濕止痛作用,對腰酸痛,腰肌疲勞,久泄滑脫,便秘,須發早白、早脫,及泌尿係統、生殖係統的疾病均有防治作用。經常堅持,會耳聰齒固,精力充沛,步履輕捷,動作靈敏,記憶不衰。對人體的生長、發育、生殖、健壯、長壽有著重要作用,是自我推拿術中的重要方法之一。若配合點揉、推拿背部腎俞穴、命門穴,則效果更好。

六、按摩肝髒調氣養血法

肝髒位於右季肋區,肝上界與膈同高,約平齊右側第五脅間,可隨呼吸上下移動,成人肝下緣不超出右側脅弓,膽囊在肝下麵的膽囊窩內。肝區是肝、膽經絡循行之處。肝區的推拿能直接作用於肝髒和膽囊,而加強肝膽的疏泄功能,並且還能間接地對肺、膈肌、胃、腸等一些髒器起到按摩作用。

【姿式】同“心髒調氣血法”,意念集中在肝區。肝區按摩可使肝的疏泄功能得到加強,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經絡通利,情誌調暢,舒肝利膽,脾胃運化正常。

【功效】經常堅持肝區按摩,對肝氣不疏引起的胸脅、兩乳、少腹脹痛,對肝氣上逆引起的頭目脹痛、麵紅目赤、易怒,對肝氣鬱結引起的脅下脹滿、疼痛、口苦、納食不化,對肝血不足引起的兩目幹澀昏花、筋脈拘急、肢體麻木、屈伸不利以及目赤生翳、目赤癢痛、目斜上視等疾病,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若配合點揉、推拿肝俞穴、膽俞穴,或與其他方法配合運用,則效果更佳。

七、五髒氣虛補養法

1心氣虛型症見心悸乏力,頭昏目眩,麵色蒼白,氣短倦怠,膽怯易驚,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舌淡紅,苔薄白。

(1)病人仰臥,下肢伸直。家人坐其側,將一手食指彎曲,把食指第二關節背尖置於病人左腿足三裏穴處,揉按2~3分鍾。注意揉按用力不可過大,以能耐受為度。再將一手四指置病人左小腿外側陽陵泉穴處,輕緩向下撫摩,至懸鍾穴止,反複操作1~2分鍾。之後,可同法按摩病人右腿。

(2)病人仰臥。家人坐其側,將兩手四指並置於病人腹部左或右側腹哀、章門穴處,經關門、太乙、商曲穴至對側腹哀、章門穴止,反複橫摩5~10分鍾。注意橫摩腹哀、章門穴處用力應稍大,至腹中部時用力應緩而小。

(3)病人仰臥。家人坐其側,將一手手指掌側並置於病人上腹部上脘穴處,沿腹中線向下點按,經中脈下脘、水分、氣海、關元至曲骨穴止,反複操作5~10分鍾。

(4)病人仰臥。家人站其頭前,將兩手拇指掌側對置於病人額前正中處,自內向頭部外側分推2~5分鍾,再以兩手拇指分置頭部兩側頭維穴處,向枕後橫摩至後頂穴止,操作1~2分鍾。注意分推與摩動時兩手用力應均勻一致。

2肝氣虛型

(1)病人取坐位。家人站其身後,將雙手拇指分別置於患者兩側肝俞穴上,用力點按,上下左右推移,以局部有較強的酸脹感為宜,約1分鍾。

(2)病人仰臥。家人雙手拇指伸開,四肢並攏屈曲呈半圓形,雙拇指相對,左右小魚際置於患者腹部正中,掌內側稍拱起,雙手並合呈半圓形,按順時針方向推揉並逐漸擴大範圍,如獅子滾繡球。反複操作5分鍾,以病人自覺腹中鬆動舒適或有溫熱感為宜。

(3)病人仰臥。家人將兩掌置於病人章門穴處,以較快速度行按、鬆動作,使局部有震顫感,半分鍾後,再換期門穴如法操作。注意按時力量不要過大,震顫幅度不宜過大。然後將雙手拇指置於病人下肢的血海、三陰交、太衝、行間穴,每穴揉按半分鍾,以局部有酸脹感為宜。

3脾胃氣虛型症見胃痛綿綿不絕、喜按,食少,得食則痛減,胸悶脘脹,喜熱飲,吐酸水或清水,麵色蒼白,舌淡苔薄白。

(1)病人仰臥。家人坐其側,以一手四指或兩手四指掌側並置於腹部左或右側的腹哀、章門穴處,經關門、太乙、商曲至對側腹哀、章門穴處止,反複橫摩5~10分鍾。注意在腹哀、章門穴處用力應稍大,可輕輕將側腹部的肌肉拉起,至腹中部時用力應緩而小。病人當有腹部肌肉牽扯及微脹感。

(2)病人仰臥。家人站其前方,以兩手拇指掌側對置於腹部左側的腹哀、關門穴處,其餘兩手四指分置兩側,自上向下緩慢推動,經大橫、天樞、腹結、外陵至歸來穴止。上腹著力應較下腹為重,用力大小以能耐受力度,反複操作3~5分鍾。

(3)病人俯臥,兩手握拳交叉置於鎖骨下,頭部盡量向後仰,微向前挺胸。家人將兩手食指屈曲,以第二關節背尖置於脊柱兩側,自大杼穴平高處之肋間隙,自上向下沿肋間點按,至膈俞穴止。每次點按應迎隨病人呼吸,點按時機選在呼氣時,反複操作2~5分鍾。

4肺氣型症見呼吸短促,言語無力,怕冷自汗,肢倦神疲,食少便溏,麵色蒼白,舌淡苔薄。

(1)病人仰臥。家人坐其側,以兩手四指掌側並置於兩側季肋下緣,自上向下逐步著力按壓,用力大小以能耐受為度,經幽門、陰都至肺俞穴止,反複操作3~5分鍾,按壓時局部當有沉重、酸脹感。

(2)患者直坐,頭向後仰,向前挺胸。家人站其側,以一手拿定患者左肩,並向後方掀扳,另一手用掌根自肩中俞穴沿肩胛脊柱緣經膏肓穴,向外下方斜推至眼中線止。在膏肓穴處應著力推動,並同時使病人咳嗽,在肩胛上部用力要較肩胛下部為重,反複操作3~5分鍾。之後,同法掌推右側肩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