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按摩補氣血法(1 / 3)

第20章按摩補氣血法

一、按耳補氣血強身法

1常按摩對雙耳進行經常性按摩有利於提高健康水平。自我按摩時,應采用輕揉手法進行按摩,即用雙手拇指、食指,左手置於左耳,右手置於右耳,拇指置耳後背,食指置耳正麵,夾住耳郭進行全耳揉按。先按耳正麵,再接耳後背,全麵揉按,1遍為1次,雙手同時操作各10~15次。然後重點摩耳輪,擦耳殼。摩耳輪,以拇指,食指分別置於耳郭前後,自耳尖起沿著耳輪搓摩至耳垂為止,反複20~30次;擦耳殼,用食指、中指夾住耳殼,連續上下揉擦36次。

2揉耳郭先用雙手的拇指與食指分別揉按、摩擦兩耳的耳郭,同時用力拉動耳垂。再用雙手掌心對向太陽穴,按握住耳郭順時針方向揉動15次,逆時針方向揉動15次,以耳邊紅而充血為限。對於耳郭的按摩,不須拘泥於手法和時間,以兩耳皮膚泛紅並有熱感為度。每日可按摩數次。也可在每日早、晚洗臉時,用毛巾上、下、左、右揉擦耳郭,並用毛巾裹著手指在耳甲腔、耳甲艇、三角窩及耳孔中擦揉,以發熱為度。

3鳴天鼓增聽力鳴天鼓,又名掩耳彈枕。此法就是將雙手分別捂蓋於雙側耳部,以手掌心緊貼按耳門,先按壓兩耳14次,然後用伸向腦後的手指輕輕叩打枕部的風池、啞門、天柱諸穴9次。如此重複3遍,此時可聽到“膨、膨、膨”的震響。或連續彈指15分鍾即可。可收到疏通氣血、提神醒腦、增強聽力和防止耳鳴、耳聾的功能。

4提雙耳每天早晨起床後,即以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30次,再以左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右耳30次。或用雙手捏住雙耳耳尖(耳輪最高處),雙手同時用力向上提拉,一提一放為1次,共30次。“人身十二經脈皆上絡於耳”,提雙耳牽動十二經脈,通過經絡,可以影響腎,從而使腦和全身各個器官受益,促進整個機體的強健,特別是腦部。如能堅持鍛煉,對於預防疾病、健身強體將有一定作用。此法正符合古人所言“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

5拉耳垂用雙手拇指、食指兩指夾住耳垂向下拉動,一拉一放為1次,共50次。耳垂為耳全息穴的頭麵區,眼穴就在耳垂正中,夾拉耳垂,能使頭腦清醒、眼明神足。

6撚耳垂用雙手拇指指腹分別抵住雙耳耳垂後部,食指指腹按於耳垂前部,兩指相對用力撚耳垂,並反複搓揉,同時稍微向下牽引,拉捏的力量以不使耳根及耳郭部分疼痛為限,直至兩耳發熱且感舒適為宜,共撚30~50次。接著向上捏至耳尖。撚捏耳垂,具有疏通氣血、清腦明目、美容除皺之功。

7鑽耳眼將兩手食指分別輕輕插入外耳孔,如同鑽井打水一樣,來回攪動,先按順時針方向攪動,再按逆時針方向攪動,各30次。必須注意,用力要均勻,切勿損傷外耳道皮膚。通過鑽耳眼,不僅對耳鳴、頭痛、眼花等症有一定的療效,而且能延年益壽、養身健體,使人“耳聰目明”。

8煽耳垂益耳間雙手食指至小指,四指並攏向上,大拇指在下置於耳垂後下方起固定作用,用四指(食指至小指)迅速擺動耳垂(煽耳),每分鍾頻率80~100次,做1~2分鍾。能疏通氣血,通經活血,聰耳明目。

9掐痛點如果自己患病,或仍未發現自己有病時,都可用食指指尖在耳郭上依次尋找敏感的疼痛點。如尋找到一個或數個敏感的疼痛點,就可用示指指尖對準疼痛點掐捏十幾次,直到疼痛點處有點脹痛為限。此時你也許會發現,原來病痛處不痛了,或幫助你發現了新病痛,而得到了及時治療。有利於防病治病,確保健康。

二、按摩心髒調氣血法

心髒位於兩肺之間,膈肌之上,前是胸骨和肋軟骨,後是食管和脊柱。從體表看,心髒位於左前胸第五肋間隙上下。三陰經均起於胸中,手三陰經與足三陰經相交接於胸。

心區的自我推拿能直接作用於心髒,而加強心髒功能,並且還能間接地對肺及腹腔髒器起到按摩作用。

【姿式】站位、坐位、仰臥位均可。全身放鬆、排除雜念、兩目微閉,意想按摩的心區。一手或兩手掌重疊著於心前區處,手掌著力,作緩慢的環形摩動,可先順時針,再逆時針,按摩20次左右。然後再用手掌根著力,稍用力下壓,從上向下推動,動作要連續,有一定節律,推動20次左右或以舒服力度,術畢後可接脾區按摩或其他方法推拿。

【功效】心區按摩能通血脈,而全身的血都在脈中運行,全都依賴於心髒的搏動而輸送至全身,而發揮其濡養作用。頭麵部的血脈極為豐富,由於心髒功能的增強,所以心氣旺盛,麵部血脈充盈,使麵部紅潤光澤。所以心區的按摩,對心血管係統,神經係統的疾病,及抗顏麵部衰老等,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若配合點揉、推拿背部心俞穴,則效果更好。

三、按摩脾髒益氣養血法

脾位於左側肋弓的深麵。脾與胃、胰、左腎,膈肌等相鄰。中醫對脾的認識是“主運化”,而且,往往是脾胃聯稱,有脾胃是“後天之本”之說。機體生命活動的持續和氣血津液的生化,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所以,又稱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脾區的按摩,能直接作用於脾髒,而加強脾的功能,並能間接地對胃、胰、腎、膈肌、肝、膽等髒器起到按摩作用。

【姿式】同“心髒調氣血法”。意念集中在按摩部位。術畢後,可接胃區按摩或其他方法推拿。

【功效】經常作脾區按摩,有健美作用。因為,“脾主身之肌肉”,全身的肌肉,都要依靠脾胃的運化水穀精微來營養,才使肌肉豐滿、發達、健壯。脾有升清、主肌肉,胃有降濁的作用,所以經常按摩脾區有協調、平衡功能,若身體發胖,也能逐漸趨於正常,並對腹脹、便清、食欲不振、倦怠、頭目眩暈、消瘦、肥胖等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也可作為其他疾病的輔助方法。若配合點揉、推拿背部脾俞穴,則效果更好。

四、按摩肺髒調氣補血法

肺位於胸腔兩側,即左右各一,在髒器裏,肺的位置最高,故稱“華蓋”。兩肺之間為縱膈,其間有心髒及神經、淋巴、血管等。因肺葉嬌嫩,易被邪侵,所以曆代的養生家們都非常重視呼吸的研究,認為呼吸是養生的關鍵一環。肺區的按摩能直接作用於肺髒,而加強肺的功能,並且還能間接地對心髒、膈肌及腹腔起按摩作用。

【姿式】同“心髒調氣血法”。意念集中在按摩的肺部。還可雙手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呈虛掌式,從上向下,從內向外拍打,用力由小到大,動作協調有節律,以舒服和能耐受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