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足浴補氣血法(1 / 3)

第18章足浴補氣血法

足浴亦稱泡腳,是通過對人體足部反射區進行浸洗等法而起到養生保健作用的一種方法。

一、足浴補氣方

(一)心氣虛方

方1大棗茯神湯

【組方】大棗、茯神各30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煎汁,候溫足浴。每晚1次,每次15~30分鍾。每次1劑。浴後即可上床睡覺。連用7~10天。

【功效】補益心脾,養血安神。適用於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麵色少華,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方2二術遠誌湯

【組方】蒼術、白術、遠誌各30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煎汁,候溫足浴。每晚1次,每次15~30分鍾。每次1劑。浴後即可上床睡覺。連用7~10天。

【功效】補益心脾,養血安神。適用於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麵色少華,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方3參芪二花湯

【組方】黨參、黃芪各30克,龍眼花、合歡花各10朵。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後煎汁,候溫足浴。每晚1次,每次15~30分鍾。每次1劑。浴後即可上床睡覺。連用7~10天。

【功效】補益心脾,養血安神。適用於多夢易醒,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麵色少華,舌質淡,苔薄,脈細弱。

(二)肝氣虛方

方1柴胡白芍湯

【組方】柴胡、白芍、佛手各20克。

【用法】3藥擇淨,加清水浸泡5~10分鍾後煎汁,候溫足浴。每天2次,每次10~30分鍾。每天1劑,連用7~10天。

【功效】疏肝解鬱,健脾養血。適用於疲乏無力,頭暈心悸,胸脅脹滿,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舌淡苔薄白,脈弦。

方2消疲益氣湯

【組方】黨參30克,麥冬、五味子、杜仲、夏枯草、柴胡各10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候溫足浴。每次10~30分鍾,每天2次。每天1劑,連用7~10天。

【功效】疏肝解鬱,健脾養血。適用於疲乏無力,頭暈心悸,胸脅脹滿,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舌淡苔薄白,脈弦。

方3佛手湯

【組方】佛手30克,白術、茯苓各15克。

【用法】3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候溫足浴。每次10~30分鍾,每天2次。每天1劑,連用7~10天。

【功效】疏肝解鬱,健脾養血。適用於疲乏無力,頭暈心悸,胸脅脹滿,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舌淡苔薄白,脈弦。

方4二皮白芍湯

【組方】青皮、陳皮、白芍各30克。

【用法】3藥擇淨,加清水浸泡5~10分鍾,煎汁,候溫足浴。每次10~30分鍾,每天2次,每天1劑,連用7~10天。

【功效】疏肝解鬱,健脾養血。適用於疲乏無力,頭暈心悸,胸脅脹滿,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腹痛欲瀉、瀉後痛減,舌淡苔薄白,脈弦。

(三)脾胃氣虛方

方1黃芪益氣湯

【組方】黃芪15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候溫足浴。每次15~30分鍾,每天1次。每天1劑,連用10~15天。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適用於胃痛隱隱,脘腹脹滿,納食減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

方2參芪升麻湯

【組方】黨參、黃芪、茯苓、白術、當歸、炙甘草各15克,升麻10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先熏雙足,候溫足浴。每次10~30分鍾,每天1次。每天1劑,連用10~15天。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適用於胃痛隱隱,脘腹脹滿,納食減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

方3四君子湯

【組方】黨參、白術、茯苓各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先熏雙足,候溫足浴。每次10~30分鍾,每天1次。每天1劑,連用10~15天。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適用於胃痛隱隱,脘腹脹滿,納食減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

方4枳芪升麻湯

【組方】枳殼、黃芪、升麻各等量。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先熏後坐浴,候溫足浴。每次10~30分鍾,每天2次。每天1劑,連用2~3周。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適用於子宮下垂,脘腹脹滿,納食減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帶下量多,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

方5參芪升麻柴枳湯

【組方】黨參、黃芪、升麻、柴胡、枳殼各10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先熏後坐浴,候溫足浴。每次10~30分鍾,每天2次。每天1劑,連用2~3周。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適用於子宮下垂,脘腹脹滿,納食減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帶下量多,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

方6五益術殼湯

【組方】五倍子、益母草子、白術、枳殼各30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先熏後坐浴,候溫足浴。每次10~30分鍾,每天2次。每天1劑,連用2~3周。

【功效】補中益氣,升陽舉陷。適用於子宮下垂,脘腹脹滿,納食減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溫,帶下量多,大便溏薄,舌質淡,脈細弱。

(四)肺氣虛方

方1防芪百部湯

【組方】防風、黃芪、百部各20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候溫足浴。每次15~30分鍾,每天2次。每天1劑,連用3~5天。

【功效】益氣補肺,止咳平喘。適用於咳嗽痰多,氣短作喘,氣倦乏力,自汗畏風,動則出汗,咽喉不利,口幹而紅,舌淡紅,脈細弱等。

方2參芪夏苓湯

【組方】黨參、黃芪、法半夏、茯苓各10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候溫足浴。每次15~30分鍾,每天2次。每天1劑,連用3~5天。

【功效】益氣補肺,止咳平喘。適用於咳嗽痰多,氣短作喘,氣倦乏力,自汗畏風,動則出汗,咽喉不利,口幹而紅,舌淡紅,脈細弱等。

方3參術夏杏湯

【組方】黨參、白術、法半夏、杏仁各10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候溫足浴。每次15~30分鍾,每天2次。每天1劑,連用3~5天。

【功效】益氣補肺,止咳平喘。適用於咳嗽痰多,氣短作喘,氣倦乏力,自汗畏風,動則出汗,咽喉不利,口幹而紅,舌淡紅,脈細弱等。

(五)腎氣不足方

方1艾附白術湯

【組方】艾葉、生附子、白術各20克,枳殼10克,升麻5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先熏雙足,候溫足浴。每次10~30分鍾,每天1次。每天1劑,連用10~15天。

【功效】補腎益氣。適用於脘腹脹滿,頭目眩暈,肢軟乏力,腰膝酸軟,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

方2桂附參芪湯

【組方】肉桂、生附子、黨參、黃芪各30克。

【用法】上藥擇淨,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鍾,煎汁,先熏雙足,候溫足浴。每次10~30分鍾,每天1次。每天1劑,連用10~15天。

【功效】補腎益氣。適用於脘腹脹滿,頭目眩暈,肢軟乏力,腰膝酸軟,四肢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