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艾灸補氣血法(1 / 3)

第17章艾灸補氣血法

艾灸療法是用艾絨製成的艾炷或艾條,燒灼或熏烤體表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產生溫熱或輕度灼痛的刺激,以調整人體的生理功能,提高身體抵抗力,從而達到養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目的。

艾灸常用以下幾種材料:①艾絨。艾葉曬幹後,搗舂極細,除去雜質,如纖絨樣,放入罐中,密封備用。②艾炷。將艾絨揉成塔形小體即艾炷。大小可分三種,小者如粟粒,稍大者如半個棗核,大者如拇指頭。③艾條。以艾絨,或摻入芳香溫通之中藥細粉,製成條狀。不摻藥的叫“艾條”,摻藥的叫“藥條”。

施灸壯數和艾炷大小:艾炷之大小和灸壯之多少需根據病情和穴位之所在部位而定。如在頭麵和耳尖部以小艾炷為好,四肢及胸背部以大點艾炷為宜。《明堂下經》說:“凡灸欲炷下廣三分,若不三分,則火氣不達,病未能愈。”指出艾炷下要廣三分方可,否則,艾火之氣不能深達髒腑經絡,將直接影響療效。在一般情況下,艾炷還是稍大點好。灸治小兒,艾炷宜小。根據疾病的寒熱虛實,決定施艾壯數,一般3~5壯,亦可灸數十壯。

直接灸: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燒灼,一般用小艾炷。根據燒灼的程度不同,又可分為瘢痕灸、無瘢痕灸兩種。①瘢痕灸。用小艾炷在穴位上燃燒,至整個艾炷燃完,另換一炷繼續點燃。此法能使局部皮膚灼傷起皰,化膿結瘢,故又稱“化膿灸”。一般6周左右施行1次,或者在三伏天進行1次。對於某些頑固性疾病有一定療效。但因操作麻煩,病人有一定痛苦,故很少使用。②無瘢痕灸。用中等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燃,待艾炷燒剩1/2或1/4時,病人感到舒適而稍有灼熱,即將未燃盡之艾炷去掉,另換一炷,放於原穴位上再灸。此是常用的灸法,適用於身體虛弱的慢性病。

間接灸:亦稱隔物灸,即在皮膚和艾炷之間加一層物墊襯,使艾炷不直接和皮膚接觸,僅有熱的傳導,常用的有以下幾種。①隔薑灸。切01~02厘米厚的鮮薑1片,用針紮許多細孔,平放在施灸的皮膚上,上麵再放艾炷灸之。當病人感到灼熱時,即另換一炷。直灸到局部紅潤,灼熱為止。對皮膚薄嫩的病人,可以減少壯數,以免灼傷皮膚。此法不但有艾灸的作用,而且有生薑的散寒通經作用。②隔蒜灸。與隔薑灸方法相同,僅以獨頭蒜片代薑片。此法除灸穴位外,還可以在未化膿的腫瘍上施灸。③隔蔥灸。將蔥白平鋪於肚臍上,上置大艾炷灸之。④附子餅灸。用製附子細末,酒和作成小餅,直徑約15厘米,中間穿孔,上置艾炷灸之。⑤隔鹽灸。用幹淨食鹽,炒後填平肚臍,上置大艾炷灸之。

艾條灸:艾條灸分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3種。①溫和灸。術者手執點燃艾條,對準需灸的穴位或患部,其距離以病人感到溫熱,舒適為度。一般距皮膚15~3厘米,每穴灸3~15分鍾,灸到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此為灸法中最常用的一種。②雀啄灸。手持點燃艾條,對準穴位,如鳥雀啄食狀,一起一落斷續施灸。艾火與皮膚一般距3厘米左右,可灸3~5分鍾。此法多用於小兒和暈厥急救。③回旋灸。用點燃的艾條在皮膚上往複盤旋灸。用於麵積較大的肢體麻木,皮膚病。

溫針灸:①一切準備工作均同毫針針刺療法;②按照針刺療法將針進到一定深度,找到感應,施用手法,使病人取得酸麻沉脹的感覺,留針不動;③在針尾裝裹如棗核大或如小棗子大的艾絨,點火使燃,或用艾卷剪成長約2厘米1段,插入針尾,點火加溫;④一般溫針燃艾可1~3炷,使針下有溫熱感即可;⑤留針15~20分鍾,然後緩慢起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