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補氣血藥酒

藥酒,又稱酒劑,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選擇適當的中藥製成藥酒,經內服或外用而起卻病延年、防病療疾作用的一種常用民間療法。古代同其他酒統稱“醪醴”。醪醴,就是用五穀製成的酒類,醪為濁酒,醴為甜酒。因為酒有“通血脈,行藥勢,溫腸胃,禦風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藥配製可以增強藥力,既可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又可用於病後的輔助治療,有補虛強壯和抗衰益壽的作用。

酒有宣散藥力、通經行絡、活血調營、上竄巔頂、外達皮腠、旁通四肢的作用。藥酒之方屢見不鮮,配方增多,適應證廣,不僅內服,而且外治。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在其所著之藥學巨著《本草綱目》中,對於藥酒進行了全麵的研究和係統的總結,專列曲、酒、葡萄酒、燒酒、糟五項,多方搜集、考古證今、辨疑去誤,詳述酒之來源及釀造,廣記藥酒及酒方,據不精確統計,所列藥酒方達1 000首以上,用於避疫及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多種急慢性疾病。藥酒療法運用方便,適應證廣,頗受到病家的廣泛歡迎。

藥酒製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1浸漬法

(1)冷浸法:將所用藥物切碎或研為粗末,用紗布袋裝,加適量白酒(或黃酒)密封共浸。一般春夏3~5天,秋冬7~9天,即可濾液使用。濾液後可再入酒浸。此時酒可稍減,浸漬時間可稍增。也可幾次濾液混合後使用。藥渣曬幹為末或糊丸用。冷浸法為常用之法。

(2)熱浸法:將藥物碎塊或粗末放入罐中,入適量白酒或黃酒密封,隔水或蒸汽加熱至沸,立即取下,倒入缸內密封7天左右取液使用,或取罐埋土中7天後濾液亦可。

2釀造法此法目前已少用。先將所有藥物煮汁,和曲、米適量釀酒,酒成後存放數月使用。

3煮法用酒煎藥物3~4沸,去滓用酒,隨用隨煎。

4淬法取藥物(不粉碎)於火中燒紅,即時入酒中淬之,取酒使用。

5淋法將所用藥物炒後,以酒淋之,取酒使用。

禁忌證:高血壓、肝髒疾患、痔瘡、維生素缺乏症(特別是B族維生素缺乏),中醫辨證屬濕熱、陽盛之疾,及妊娠、小兒等禁用內服藥酒;急、慢性胃炎,心髒疾患,慎用內服藥酒;濕疹等禁用外用藥酒。

注意事項:①製造藥酒的過程中要注意衛生,防止有害物質的汙染,器具忌用鉛、鋁等製品。運用冷漬法時要經常搖蕩,以使藥味出盡;用煮法及熱漬法時,時間不宜過久,以防酒氣揮發。②《黃帝內經》即有以酒為漿之戒,明代龔廷賢有《嗜酒喪身》專篇,清代王士雄對用酒更為謹慎,近代倡少飲酒者更為多見。藥酒雖由多種藥物配製而成,但畢竟為含乙醇類物質,因而除掌握適應證外,即使是適應證也不可恣情縱飲,防止過量。臨床上根據情況以小量開始,收效即止。飲酒過量可服青果汁、生藕汁、葛花飲、綠豆水、甘蔗汁、糖水、濃枳椇子(又名枳棗、雞爪果等)水等解之。大醉不醒可用熱豆腐遍體貼之,冷即換,至酒醒為度。也可灌服石葛湯(石膏150克,葛根、生薑各15克,共為粗末,每用15克水煎溫服)。同時應結合藥物內所含藥物對症解之,甚者送醫院診治。③酒後入房為古今之養生者所戒,因而在內服藥酒後應慎房事。④近代研究認為,飲酒影響人體維生素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在服用藥酒期間,可結合藥酒內所含藥物等各方麵的情況,綜合考慮,酌情予以補充。⑤世傳藥酒方頗多,可依各人病情及體質情況適當選用。另外,方中藥量為參考用量,使用時可酌情變化。⑥使用本法可適當配合其他療法。⑦外用藥酒不可內服。方中有劇毒藥物者,在配製、使用過程中都要注意防止中毒。

據古籍記載,酒有以下7種:①水酒,即用水稀釋之酒;②清酒,為古代較好的酒,與今之黃酒相同;③豆淋酒,即以大豆炒炭,以酒浸之,取液而成;④灰淋酒,即以酒淋灶灰而成,有祛痰消積之力;⑤無灰酒,古人在酒內多加適當石灰,以防酒酸,無灰酒即不加石灰之酒;⑥燒酒,即蒸餾酒;⑦黃酒,即古之清酒或米酒。除此之外,目前尚有許多果味酒和啤酒。在用浸漬法製備藥酒時一般用白酒,用淬法和煮法製備時一般用黃酒,果味酒和啤酒一般不用來製備藥酒。

人參酒【組成】人參30克,白酒500毫升。

【製作】將人參切碎,用細紗布袋裝好,紮緊袋口,同酒置於沙鍋中煮。待見魚眼沸時取下冷卻。將人參與白酒同倒入幹淨瓶中,加蓋密封,置於陰涼處。經常晃動,經7天後靜置過濾,澄明即成。

【用法】每天早、晚各空腹飲10~15毫升。

【功效】培補元氣,生津止渴,補脾益肺,安神益智。適用於久病氣虛、勞傷虛損、麵白無華;脾氣虧虛、食欲不振、倦怠無力、便溏泄瀉;肺氣虧虛、氣短喘促、動則汗出;津傷口渴、消渴多尿、頭暈眼花、氣墜乏力、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等。

【注意】①發熱飲冷、舌紅苔黃、便結尿黃,或痰鳴咳吐、瘀血腫塊等之熱證、實證而正氣不虛者忌服;②服用期間不宜喝茶和吃蘿卜,以免影響藥力;③酒服盡可再添,至味薄後取參食之;④製作亦可將人參全者1枚,置於酒中直接浸泡而不煎煮;⑤人參品種不一,常有生曬參、紅參、白參、條參之異,功效也略有不同,生曬參常應用於氣陰不足者,紅參則重於陽氣虛者,白參、條參力量較薄,偏用脾肺氣虛者。

參蛤蟲草酒【組成】人參30克,冬蟲夏草30克,核桃仁30克,蛤蚧1對,白酒2 000毫升。

【製作】人參、冬蟲夏草、核桃仁洗淨,切片;蛤蚧去頭足。以上各味浸白酒中,置陶瓷或玻璃容器內密封浸泡20天,濾取上麵清液。藥渣可再加適量白酒浸泡1次。

【功效】補肺腎,助陽氣,納氣定喘。適用於肺氣不固所致的咳喘不寧、氣短神疲、胸悶不適、大便不爽,或支氣管哮喘緩解期證屬肺腎兩虛者。

蛤參酒【組成】蛤蚧1對(幹品),人參30克,甘蔗汁100毫升,白酒1 500毫升。

【製作】將鮮甘蔗切成小段,按上述用量榨汁,備用;將蛤蚧去掉頭足、粗碎,將人參切成小段,兩藥共用細紗布袋裝好,備用。將白酒、甘蔗汁倒入壇裏攪勻,放入藥袋,加蓋密封,置陰涼處。經常搖動數下,經14天後即可開封取飲。

【用法】每天早、晚各飲服10~20毫升。藥酒服盡,藥渣爆幹為末,每次用溫開水衝服9克。

【功效】壯元氣,溫腎陽,補肺氣,定咳喘。適用於元氣虧虛,久病體弱,精神委靡,失眠多夢,心悸健忘,形體消瘦,腎陽虛陽痿、滑精早泄,經量少、顏色淡,經閉不行,肺腎氣虛,久咳不止,氣短喘促、動則尤劇,小便淋漓不盡,或咳則小便出,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源性心髒病、肺氣腫等而屬陽虛、氣虛者。中老年陽、氣虧虛者經常服用,能強身壯體。

【注意】感冒時及發熱、舌紅苔黃、便結尿黃之實熱者,均不宜服。

八味黃芪酒【組成】黃芪60克,防風45克,五味子60克,山茱萸30克,川芎45克,川牛膝45克,獨活30克,萆薢45克,白酒1 500毫升。

【製作】將以上諸藥搗為粗末,用細紗布袋裝好,紮緊口放入幹淨瓶中,倒入白酒,置陰涼幹燥處。常搖動,經10~15天,即可開封取飲。

【用法】每天早、晚空腹各飲10~15毫升。

【功效】益氣補肺,壯腰膝,和血脈。適用於肺氣不足、氣虛風濕內侵所致的體怯惡風,腰膝酸軟疼痛、轉側不利,手足肌膚麻木酸脹、不耐風襲,關節遊走疼痛、屈伸不便等。

回春酒【組成】人參30克,荔枝肉1 000克,白酒2 500毫升。

【製作】將人參切成均勻薄片,荔枝去殼去核,裝入絹袋內。將藥袋放入幹淨瓶內,倒入白酒,加蓋密封,置放陰涼處。常搖動,經7天後即可開封取飲。

【用法】每天早、晚各飲20~30毫升。

【功效】補元氣,益脾肺,生津液,安心神。適用於元氣虛損、脾肺氣虛、陰津不足所致的神疲氣短、動則汗出喘促、不思飲食、不耐疲勞、四肢無力、頭暈氣墜、提氣不上、心煩失眠、心悸不寧、消渴口燥、性功能減退、容易感冒等。

【注意】感冒時不宜服。酒盡可再添,至味薄後,人參、荔枝肉可隨意取食之。

複方蛤蚧酒【組成】蛤蚧1對,冬蟲夏草15克,黃芪30克,白酒1 000毫升。

【製作】蛤蚧去頭足,冬蟲夏草、黃芪洗淨。上述3味浸入白酒,置陶瓷或玻璃容器中浸泡20天,濾取上清液。藥渣可再加適量白酒浸泡1次。

【功效】鎮咳,祛痰,益肺,補腎。適用於肺腎兩虛所致的咳嗽氣喘、呼長吸短、胸悶乏力、腰膝軟弱,或慢性支氣管炎證屬肺腎虧虛者。

雙參麥冬酒【組成】西洋參30克,沙參20克,麥冬20克,黃酒800毫升。

【製作】將西洋參、沙參碎成小段,麥冬碎細,共裝入小壇內。將黃酒全部倒入藥壇內,置爐上用文火煮魚眼沸,取下待冷,加蓋密封,置放於陰涼幹燥處。每天搖動數下,經7天後開封,加涼開水200毫升,攪拌勻,再用細紗布過濾1遍,收入幹淨瓶中。

【用法】每天早、晚各用開水送服10~20毫升。酒服盡後,將藥渣爆幹為末,每次用開水送服5克。

【功效】滋陰益氣,生津潤燥。適用於肺氣陰兩虛所致的心煩體倦、氣短汗出、口渴多飲、咽幹唇焦、舌燥無津、小便短少、皮膚幹燥、幹咳少痰、大便燥結、熱性病後期形消體瘦、饑而不欲食、煩躁夜臥不寧等。

【注意】脾胃陽虛、寒濕內阻之脘腹脹滿、冷痛泄瀉、食少苔膩者,不宜服。勿與藜蘆同用服。服用時若感味苦,可加適量冰糖。

三聖酒【組成】人參20克,山藥20克,白術20克,白酒500毫升。

【製作】將上藥加工破碎,用寬大細紗布袋裝好,紮緊口備用。將白酒倒入盛器內,放入藥袋,文火煮數百沸,取下待冷,加蓋密封,置放於陰涼處。經7天後開封,懸起藥袋瀝盡,再用細紗布過濾1遍,貯入幹淨瓶中。

【用法】每天早、中、晚各空腹溫飲10~20毫升。酒服盡,藥渣爆幹為末,每次用溫開水送服6克。

【功效】大補元氣,健脾和胃。適用於脾胃氣虛、久病元氣虧損所致的體虛氣弱、麵黃肌瘦、氣短倦怠、食欲不振、腹脹久瀉、食物不易消化等。

【注意】①陰虛火旺者不宜服;②不善飲白酒者,可改用黃酒。

參芪補中酒【組成】黨參30克,黃芪30克,山藥20克,雲茯苓20克,白術20克,白扁豆20克,甘草20克,大棗30克,白酒1 500毫升。

【製作】將上藥加工破碎成粗末,用細紗布袋裝好,紮緊口,備用。將白酒裝入小瓦壇內,放入藥袋,加蓋密封,置放於陰涼處。隔天搖動數下,經14天後開封,去掉藥袋,再用細紗布過濾1遍,貯入幹淨瓶中。

【用法】每天早、晚各溫飲10~20毫升。

【功效】補氣養血,健脾和胃。適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神倦乏力、不思飲食、腹脹腹瀉、形體消瘦、麵色無華或萎黃、心悸氣短、懶言聲低、血虛頭暈、眼花甲枯、肢體麻木等。

【注意】感冒及陰虛者不宜服。

薏米酒【組成】薏苡仁1 500克,黃高粱米1 000克,細曲120克。

【製作】將薏苡仁碾成細粉,細曲碎成粗末,備用。將高粱米煮成稀粥狀,倒入幹淨壇中。待冷卻後,再加入薏苡仁粉、細曲末,攪拌均勻後,加蓋密封。將壇置放保溫處,經14天後開封,視表麵有泡狀、味香甜,藥酒即成,壓濾去糟渣,收貯幹淨瓶中。

【用法】每天早、中、晚空腹各溫飲15~25毫升。

【功效】益氣健脾,利水除濕。適用於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所致的不思飲食、腸鳴腹瀉、四肢無力、周身困重、關節酸脹、下肢浮腫、小便短少等。

【注意】感冒時及陰虛者不宜服。

薯蕷酒【組成】山藥(薯蕷)120克,防風150克,山茱萸120克,人參100克,白術120克,五味子120克,丹參100克,生薑80克,黃酒8 000毫升。

【製作】將上藥8味切碎,以生絹或紗布袋裝好。將藥袋放入幹淨瓶中,倒入黃酒直接浸泡。加蓋密封,放於陰涼處。經常搖動,經7天後靜置澄明取飲。

【用法】每天早、晚各溫飲20~30毫升。

【功效】健脾補肺,固腎益精,祛風除濕。適用於脾氣虧虛所致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便溏泄瀉、肌肉瘦削;肺氣虧虛所致的氣短喘咳、少氣懶言、氣不接續、動則汗出、容易感冒;腎氣不固所致的遺精滑泄、小便頻數、夜尿尤多、久泄不止、女子帶下、消渴;體虛感受風邪所致的眩暈、口眼搐動、四肢麻痹不仁等病症。

【注意】①感冒時或腹脹硬滿、便下臭穢不爽等邪實中滿積滯者,不宜服;②酒盡後可再添,至味薄後重新依法配製。

黨參酒【組成】黨參40克,白酒500毫升。

【製作】將黨參清潔幹淨,切成小段,置於瓶中用白酒直接浸泡,加蓋密封。常晃動,經7天後即可開取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