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補氣醒脾,調中開胃,補血止血。適用於脾胃氣虛、氣不攝血所致的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胃腸及子宮出血和缺鐵性貧血等。

紅 棗 煨 肘【原料】豬肘1 000克,冰糖150克,大棗1 000克。

【製作】將豬肘除盡殘毛,刮洗幹淨,在鍋內加水煮開,除去腥味後取出;把大棗洗淨;將冰糖30克炒成深黃色糖汁。在沙鍋底上墊幾塊豬骨,摻湯1 500毫升,將豬肘放在旺火上燒開,打去浮沫,再將大棗、冰糖汁及其餘冰糖放入,用微火慢慢煨2小時左右,待豬肘煨至火巴爛、黏稠、汁濃即成。

【功效】補脾益胃,滋陰養血。適用於脾胃不和,氣虛血虛而致麵色不華、心悸氣短、倦怠懶言或缺鐵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等。

三、補脾養血粥

白術黃芪粥【原料】白術10克,黃芪15克,糯米100克。

【製作】白術、黃芪洗淨後加適量水,先武火燒開,後文火煎煮20分鍾,濾渣取汁,如此3次。合並3次濾汁,與淘淨的糯米同煮成粥。

【功效】補脾益氣,養血安胎。適用於脾腎氣虛、氣不攝血所致的氣短乏力、倦怠神疲、納少惡風或氣虛胎動不安、或崩漏帶下等。

當歸補血粥【原料】黃芪30克,當歸10克,粳米或糯米100克,紅糖適量。

【製作】將黃芪切片,與當歸共煎,取汁去渣,再與洗淨的粳米同入沙鍋,加水適量,共煮為粥。加紅糖調味。

【功效】益氣補血。適用於脾胃氣血不足所致的月經先期、量多色淡、質地清稀,神疲倦怠,麵色不華,氣短心悸,小腹有空墜感,舌質淡,苔薄而潤,脈沉虛無力。

參芪白蓮粥【原料】人參6克,黃芪30克,大棗15枚,白蓮子(去心)、粳米各60克。

【製作】先將人參、黃芪用清水300毫升文火煮,取200毫升,去渣取汁,加入大棗(去核)、蓮子、粳米共煮為粥。

【功效】健脾,益氣,攝血。適用於脾胃氣虛所致的月經超前、量多、色淡、質地清稀,神疲倦怠,食欲不振,氣短心悸,舌質淡,脈沉虛無力。

雄 烏 雞 粥【原料】雄烏雞1隻,糯米100克,蔥白3段,花椒、食鹽各適量。

【製作】將雞毛去淨,除內髒,洗淨切塊煮爛,再入糯米及蔥、花椒、食鹽煮粥。

【功效】益氣養血,止崩安胎。適用於脾虛血虧所致的暴崩下血或淋漓不淨、血色淡、質薄,麵色白或浮腫,身體倦怠,四肢不溫,氣短懶言等。

荔枝粥【原料】幹荔枝肉50克,蓮子10克,山藥10克,大米250克。

【製作】將山藥(搗爛)、蓮子(去皮、心)及荔枝肉置鍋中,加水適量,煎煮至軟爛時再入洗淨的大米,煮成粥即可。

【功效】補脾補血。適用於脾血不足所致的貧血、老人晨間腹瀉等。健康人食用更能增進食欲,增強體質。

薺菜粥【原料】新鮮薺菜250克,粳米150克。

【製作】將薺菜洗淨,切碎,同粳米煮粥即可服食。

【功效】補虛健脾,明目止血。適用於脾虛體弱所致的肺胃出血、便血、尿血、目赤目暗、視網膜出血以及老年性浮腫、慢性腎炎等。

三米桂圓粥【原料】薏苡仁30克,紫米、糯米各80克,大棗9枚,龍眼肉(桂圓肉)、紅糖各25克。

【製作】將薏苡仁、紫米、糯米淘洗幹淨,大棗去核洗淨切成4瓣。3種米加入適量清水同煮至沸,待米熟,再加入大棗、龍眼肉、紅糖煮成粥。每天早、晚服,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可長期服用。

【功效】健脾開胃,補益氣血。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麵色蒼白營養不良、體質虛弱、消渴多尿、自汗便溏等。

扁豆山藥粥【原料】白扁豆、山藥各60克,大米50克。

【製作】將白扁豆、山藥、大米3味淘洗幹淨,然後同煮成粥。可經常服食,小兒量減半。

【功效】健脾益胃,清暑止瀉。適用於脾虛胃弱所致的嘔逆泄瀉、食欲不振、食積痞塊、小兒疳積、消渴等。

【注意】外感熱盛者忌食。本品多食有壅滯作脹感。

山藥蓮菜粥【原料】藕適量,粳米100克,淮山藥50克,砂糖少許。

【製作】將新鮮蓮藕及淮山藥去皮洗淨,切成薄片,粳米、砂糖同入沙鍋內煮成稀粥,即可服食。

【功效】健脾開胃,益血止瀉。適宜於年老虛弱所致的食欲不佳、便血或大便溏薄、熱病後口幹煩渴。

【注意】煮藕粥最好選用沙鍋。

人參大棗粥【原料】人參6克,大棗5枚,粳米或糯米30克。

【製作】人參切片,大棗去核,然後與粳米共煮為粥。

【功效】益氣養血。適用於脾胃虧虛所致的少氣懶言、麵色白、食少便溏、四肢乏力、脈沉無力或婦女月經先期、量多色淡、質地清稀等。

【注意】①感冒發熱、陰虛火旺、痰濕偏盛者不宜服食;②忌食蘿卜和茶。

八寶蓮子粥【原料】蓮子100克,糯米200克,青梅50克,核桃仁50克,蜜棗50克,瓜子仁25克,瓜條50克,葡萄幹50克,金糕50克,金橘餅50克,白糖適量,糖桂花少量,清水適量。

【製作】將蓮子去皮去心,放入碗內,加少許開水,上籠蒸熟後取出;糯米淘洗幹淨;青梅切成細絲;核桃仁用溫水浸泡後,剝去外衣,切碎;蜜棗去核,切成細丁;瓜子仁、葡萄幹用清水洗淨;瓜條、金糕、金橘餅切成細丁。取鍋放入清水、糯米,先用旺火煮沸後,再改用小火慢熬至粥成,加入蓮子、青梅、核桃仁、蜜棗、瓜子仁、瓜條、葡萄幹、金橘餅、糖桂花,候再沸,以白糖調味,撒上金糕丁即成。

【功效】健脾生津,養顏美容,補益氣血。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麵色不華、肌膚幹燥、食欲不振、津傷口渴、氣血虛弱、久病體虛等。

乳粥【原料】新鮮牛乳或羊乳適量(幼兒也可用人乳),大米100克,白糖少許。

【製作】先用大米加水煮軟,待煮至半熟時去米湯,加乳汁、白糖同煮成粥。

【功效】補脾胃,益氣血,潤五髒。適用於脾虛血弱所致的貧血,勞損,氣血不足,病後、產後羸瘦,年老體弱,嬰幼兒營養發育不良,以及反胃噎膈、大便燥結等。

【注意】①乳汁要新鮮,變質的不可食用。根據前人經驗,在服食牛乳粥後,忌吃酸性食物。②肥胖症、痰濕偏盛者不宜服用。

四、補脾養血方

加味八珍湯【組成】黨參12克,白術12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當歸9克,白芍9克,生地黃、熟地黃各9克,川芎6克,川續斷12克,淫羊藿9克,巴戟天9克,仙鶴草30克,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

【功效】補養脾腎,助陽生陰。適用於脾不攝血所致的溶血性貧血,症見麵無華色,頭暈耳鳴,腰酸,月經錯後1周、量不多,無出血現象,咽喉疼痛,大便不成形,食欲不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

洋參蘆薈湯【組成】西洋參9克,蘆薈9克,沙參9克,知母6克,佩蘭6克,梔子9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

【功效】益氣養血,補脾化濕。適用於脾虛內熱所致的急性粒細胞白血病、身熱、手心熱、兩太陽穴及前額脹痛、胸腹痞滿、口糜口臭、便秘尿赤、苔膩、脈大滑數。

加味參附龍牡湯【組成】黨參30克,熟附子9克(先煎),煆龍骨、煆牡蠣各30克(先煎),阿膠15克(烊衝),炒白芍18克,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

【功效】回陽救逆,補脾止血。適用於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並發出血、出血性休克,症見大便色黑、日久未止,麵色白,汗出肢冷,頭暈神倦,舌淡脈細。

加減歸脾湯【組成】黨參30克,黃芪30克,炒白術9克,當歸9克,茯苓9克,炙甘草45克,阿膠9克(烊衝),木香6克,仙鶴草30克,大棗7枚,地榆炭15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

【功效】健脾,益氣,攝血。適用於上消化道出血,症見胃脘隱痛、頻頻發作,便血紫黯量多,暈厥,麵色萎黃,神倦懶言,舌淡脈細。

參地湯【組成】生地黃炭13克,側柏葉10克,紫丹參10克,雲茯苓10克,白茅根10克,京赤芍7克,牡丹皮7克,川鬱金5克,梔子炭7克,雪藕節10克,清童便1杯(衝),野力參5克(另煎)。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

【功效】補脾止血,益氣固脫。適用於脾虛內熱、迫血外溢所致的吐血傾盆、形神衰憊、體質極弱、心煩不寐、脈洪且數、苔黑而滑。

山藥湯【組成】土炒淮山藥9克,丹參9克,朱茯神12克,全當歸9克,鮮生地黃12克,血琥珀6克(先煎),麥冬45克,豆衣9克,阿膠珠45克,生牡蠣15克(先煎),黨參45克,龜甲9克(先煎),鹽菟絲餅45克,珍珠母30克(先煎),茯苓12克,西洋參45克(另煎取汁分2次兌入)。

【用法】黃土湯煎,每天1劑。

【功效】攝神養心,兼補肝脾。適用於脾不攝血所致的吐血盈口、心悸怔忡、氣短乏力、脈細數。

益氣養心湯【組成】黨參9克,炒白術9克,當歸12克,辰麥冬5克,炒白扁豆9克,木香45克,桂枝45克,炙甘草6克,淮小麥30克,合歡皮15克,首烏藤15克,黃芪片3克(分吞)。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

【功效】益氣健脾,養血安神。適用於脾不生血所致的貧血。症見麵色萎黃、形體消瘦、頭暈乏力、心悸、夜不安寐、口渴、畏寒、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舌淡紅、苔薄膩、脈細。

健脾溫心湯【組成】黨參12克,白術9克,黃芪12克,炙甘草6克,當歸9克,白芍12克,仙鶴草30克,鹿茸片12克,巴戟天3克,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天1劑。

【功效】健脾養肝,調補氣血,兼溫腎陽。適用於脾不生血、腎失溫養所致的再生障礙性貧血,症見麵色無華、形瘦神疲、納食甚少、舌質淡、脈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