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補 脾 養 血

補脾養血之法適用於脾虛血虧證。脾虛血虧是指脾的生血功能失職導致血虛失養的病證。《靈樞·決氣篇》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景嶽全書》謂:“血即精之屬也……蓋其源源而來,生化於脾。”若諸因導致脾氣虛弱,運化失職,生化不及,生血物質匱乏,則脾虛血虧證生。故《脾胃學》認為:“脾生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虛不運,生血不足”“波及於心,可致心血虧虛,出現心悸,失眠”。《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也說:“若因思慮傷脾而血少”“脾血不足,心失所養,同樣有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但同時兼有脾氣不足的表現,如食少、脘脹、便溏、倦怠、麵黃、氣短、消瘦等症狀”。本證可見於現代醫學中的各種貧血、慢性胃炎、消化道潰瘍、胃腸功能紊亂、慢性腸炎、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白血病、鉤蟲病、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出血疾患。

一、補脾養血靚湯

棗肚兔肉湯【原料】鮮兔肉200克,豬肚150克,山藥30克,大棗10枚,食鹽、味精、生薑、料酒各少許。

【製作】將兔肉洗淨切小塊,豬肚洗淨切細條,山藥洗淨切片,大棗水泡漲後去核,同入鍋中,加薑、料酒和適量的水,燉熟。起鍋時加入食鹽、味精,調好味即可。

【功效】本品紅白相間,鹹甜適口,補脾健脾,滋陰止血。適用於脾虛血虧所致的食少脘脹、消瘦神疲或久瀉久痢、便血貧血等。

山藥羊肉湯【原料】羊肉500克,山藥150克,精鹽5克,料酒20毫升,蔥段15克,薑片10克,味精、胡椒麵適量。

【製作】將羊肉削去筋膜,洗淨,略劃幾刀,再入沸水鍋內,焯去血水;薑、蔥洗淨後拍破待用。山藥切成02厘米厚的長斜片,與羊肉一起置於鍋內,注入清水適量,加入薑、蔥、胡椒、料酒,先用旺火燒沸後,撇去浮沫,移小火上燉至熟爛,撈出羊肉晾涼。將羊肉切成片,裝入碗中,再將原湯除去薑、蔥,略加調味,連山藥一起倒入羊肉碗內即成。

【功效】此湯鮮香清淡,肉嫩適口,補脾益胃,潤肺補腎。適用於小兒脾腎虛弱所致的營養不良、發育遲緩、食少便溏、肺虛久咳、久病體弱等。

【注意】①山藥宜提前用溫水泡好;②羊肉選用新鮮羊前腿、肋條或胸脯肉均可。

小罐牛肉清湯【原料】黃白蘿卜200克,洋蔥100克,熟牛肉200克,精鹽、胡椒粉適量,清湯2 000毫升。

【製作】黃白蘿卜、洋蔥切成27厘米長、02厘米粗的條,用清水煮熟後,撈出備用。熟牛肉也切成同蘿卜一樣的條,分別裝入10隻小型瓷罐內,加滿清湯並放入適量鹽和胡椒粉,蓋上蓋子,放置文火上,燉約半小時即可,每人1罐。

【功效】湯呈棕黃色,鮮香清口,補脾養血。適用於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之源匱乏所致的麵色萎黃、乏力神疲、心悸氣短或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烏雞湯【原料】雄烏雞1隻,陳皮3克,良薑3克,胡椒6克,草果2個,蔥段、豆豉、醬、味精各適量。

【製作】將陳皮、良薑、胡椒、草果4味用紗布包紮,與洗淨的雞塊同燉,放入蔥、豆豉、醬等熬成湯,加入味精調味。

【功效】溫中健脾,補益氣血,既可補血,又可禦寒。適用於婦人因氣血暴虧所致的崩漏不止、產後血虛、身體虛弱、喜暖怕冷、氣短乏力等。

【注意】雞肉多食易生熱動風,故有實邪者或熱邪未清者禁食。

火腿豬骨冬瓜湯【原料】熟火腿75克,豬骨頭、冬瓜、精鹽、味精、火瞳(瞳骨)、薑片、蔥節、紹酒各適量。

【製作】冬瓜洗淨,切成長約5厘米、寬3厘米、厚1厘米的片,熟火腿節同樣大小片12片。取淨鍋1隻,加入清水、火瞳、豬骨頭、蔥、薑,旺火燒沸,撇去浮沫,加入紹酒,移至大火燜煮2小時左右。待湯汁醇厚時,撈出火瞳、肉骨及蔥、薑,放入冬瓜,煮3~5分鍾即熟。用精鹽、味精調好口味,盛入大湯碗,覆上火腿片即成。

【功效】此湯清鮮爽口,色澤清雅,健脾開胃,生精益血,利尿補鈣。適用於脾胃虧虛所致的納呆腹脹、噯氣吐酸,或婦女產後體虛、食欲不振、妊娠水腫及兒童佝僂病等,是食療精品湯肴。

【注意】凡外感未清、積滯未化、脹悶未消者忌食。

黃芪嫩雞猴頭湯【原料】猴頭菌150克,黃芪30克,嫩雞肉250克,小白菜心100克,生薑15克,蔥白15克,紹酒10毫升,清湯750毫升,胡椒粉、食鹽各適量。

【製作】猴頭菌衝洗後用溫水發漲,30分鍾後撈出削去底部木質部分,洗淨切片;發猴頭的水用紗布過濾待用;雞肉洗淨切塊;黃芪溫熱後切片;生薑、蔥白洗淨切末;小白菜心洗淨。鍋燒熱下入豬油,投入黃芪、薑、蔥、雞塊煸炒,放入鹽、紹酒、發猴頭的水,燒沸後用文火燒1小時,下入猴頭菌片再煮半小時,撒入胡椒粉和勻。先撈出雞塊放碗底,再撈出猴頭蓋上麵,湯中下入白菜心略煮後舀入碗內。

【功效】補脾養血。適用於脾虛血虧所致的食少、乏力、肺虛自汗、氣血兩虛、眩暈、心悸等。

三鮮魚肚湯【原料】幹黃魚肚50克,熟金華火腿50克,熟雞脯肉50克,熟瘦肉50克,豆苗24根,鮮蘑菇4隻,黃酒30毫升,精鹽4克,味精25克,奶白湯750毫升,生菜油500毫升(實耗50毫升),石堿25克,雞油數滴。

【製作】

(1)先將魚肚用溫水洗一遍,瀝幹水分,用潔布擦幹。將炒鍋置於爐上,開大火燒熱鍋,倒入生菜油,待油溫達四五成熱,放下魚肚,轉小火,魚肚受熱後體積卷曲,能裏外發透,油溫不宜過高,低溫下不致炸焦上色、外焦裏不透,小火燜30分鍾後,魚肚膨脹變硬脆,裏層基本達八九成熟時,然後慢慢升溫。先中火炸一會兒,迅速撈出魚肚,瀝幹油分,又轉大火,將油升高到八九成熱時,先下1張魚肚,用鐵鉤式鐵筷拉開,使魚肚成平直,浸在油中氽,至放手不卷縮,魚肚軟性,表示已發透,在油中翻動幾下撈起,逐張魚肚用此法發好。原鍋洗淨,放入清水、石堿、魚肚,燒開,待水溫降低,魚肚回軟,洗去油膩,換上溫水,放入魚肚再燒開,用溫熱水再洗1次,使油發魚肚鬆大,軟而無油膩即好。

(2)濕魚肚放入砧板,一切4段(26厘米長段),順長片成1厘米左右寬薄片;熟雞肉、熟豬肉、金華火腿切成26厘米長的薄片;鮮磨菇洗淨後,切去根蒂,片成圓薄片;豆苗洗淨待用。

(3)將魚肚片放入清水鍋,燒開後撈出,擠幹水分。原鍋洗淨,放入奶白湯、魚肚片、火腿片、雞片、瘦肉片、磨菇片、鹽、味精、黃酒,燒開後稍滾燒一下,放入豆苗燒開起鍋,滴入數滴雞油,盛入大湯碗內上席。

【功效】奶白色,湯鮮香,味鬆軟,補血健脾。適用於脾胃虧虛、生化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乏力、麵色不華、倦怠氣短、肌肉不豐等。

烏賊骨雞肉湯【原料】海螵蛸(烏賊骨)12克,雞肉90克,精鹽、味精少許。

【製作】雞肉洗淨,切塊;海螵蛸打碎。將雞肉、海螵蛸裝在瓷罐內,加水500毫升及食鹽適量,上蒸籠蒸至雞肉熟爛,吃時加味精調味。

【功效】補氣益精,溫中止血。適用於脾虛血虧所致的麵色無華、貧血、氣短乏力或帶下淋漓、月經不調、崩漏等。

皮光肉滑湯【原料】豬肚1個,木瓜1個,紫河車5克(磨粉),澱粉、食鹽、香油各適量。

【製作】將豬肚用澱粉、油、鹽洗淨,再把紫河車、半熟半生木瓜切丁混合後放入豬肚內,並勒線紮緊豬肚口,放冷水中煲湯,煲90分鍾,湯水漸變牛奶白色,加入調料即成。飲湯食肚,每周1次。

【功效】此湯汁鮮,色白,如牛奶色,味道醇厚,補脾健胃,嫩膚養顏,能減少粉刺、暗瘡,使皮膚光滑,且能豐乳健美。常飲此湯,對少食胃弱等有治療作用。

排 骨 藕 湯【原料】豬排骨500克,藕750克,薑結7克,精鹽5克,胡椒麵5克。

【製作】將豬排骨洗淨,砍成4厘米長的塊;藕用筷子刮洗幹淨,置案板上,用刀拍破,切成同排骨一樣的塊;薑洗淨拍破。高壓鍋內摻適量開水,放入豬排骨、藕、薑、鹽、胡椒麵,用中火煮沸,氣閥冒氣後隻用10分鍾即可將鍋端離火口。

【功效】此湯鮮香味美,營養豐富,補氣養血,開胃補鈣。適用於小兒營養不良、佝僂缺鈣、神疲乏力等,是秋冬季時令常用湯品。

烏賊骨豬皮湯【原料】海螵蛸(烏賊骨)15克,豬皮60克。

【製作】海螵蛸、豬皮洗淨,豬皮切成小塊,同放碗內,加適量水,隔水用文火燉至豬皮熟透。

【功效】健脾,固澀,止血。適用於脾腎虧虛、血虛氣弱所致的身體虛弱、貧血麵白、肌膚不榮及血熱型崩漏等。

鯽魚豆腐湯【原料】鯽魚1條(約250克),豆腐150克,熟冬筍片50克,水發木耳50克,紹酒5毫升,蔥結1個,薑片1片,薑末5克,蝦子2克,精鹽3克,味精1克,熟豬油150克。

【製作】將豆腐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入沸水鍋中燙一下,撈出瀝幹水分;鯽魚去鱗、鰓、內髒,洗淨,在鯽魚身上剞上花刀。炒鍋上火,舀入熟豬油燒至七成熱,投入薑片、蔥結炸出香味,加水1 000毫升燒沸後,投入鯽魚,加紹酒、蝦子,蓋上鍋蓋,用旺火燒約10分鍾,再加入豆腐塊、筍片、木耳、味精、精鹽,燒沸後,裝入大湯碗內,帶薑末碟上桌。

【功效】健脾補血補鈣。適用於脾虛血虧所致的兒童缺鈣、佝僂病、消化不良等。

肉片絲瓜湯【原料】瘦豬肉150克,絲瓜300克,水發木耳少許,雞蛋半個,蔥末、精鹽、味精、澱粉、豬油各少許。

【製作】將豬肉洗淨,瀝水,切成薄片,裝入盤內放入鹽、雞蛋、澱粉,拌勻漿好;用刀刮淨絲瓜皮,洗淨,瀝水,切成滾刀塊;木耳洗淨待用。炒鍋放到中火上,放入少許豬油,待油達到五成熱時,放入絲瓜,煸炒幾下,放入適量清水,燒開,放入豬肉片撇去浮沫,放入木耳、鹽、味精、蔥末,裝入湯碗即可。

【功效】此湯肉質鮮嫩,湯味清淡,色彩美觀,是夏日湯中佳品。補脾養血,清暑滌熱,解毒明目。適用於脾腎虛弱、氣血虧虛所致的納少乏力、麵色萎黃、貧血尿血或煩渴引飲、眼紅疼痛、痱毒癰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