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味歸經】酸、甘,溫。歸肺、心、腎經。
【功效主治】①收斂固澀。五味子酸能收斂,性溫而潤,上能斂肺氣,下能滋腎陰,適用於肺虛久咳及肺腎兩虛之喘咳。本品能斂肺止汗。治自汗、盜汗者,可與麻黃根、牡蠣等同用。本品能補腎澀精,用於遺精、滑精。又能澀腸止瀉,用於久瀉不止。②益氣生津。本品酸甘,能益氣生津止渴,用於津傷口渴及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每次1~3g。
【注意事項】凡表邪未解,內有實熱,咳嗽初起,麻疹初期,均不宜用。
13.黃 芩
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幹燥根。
【性味歸經】苦,寒。歸肺、胃、膽、大腸經。
【功效主治】①清熱燥濕。本品苦寒,清熱燥濕,能清肺胃膽及大腸經之濕熱,尤善清中上焦濕熱。用於濕溫暑濕,濕熱痞悶,黃疸瀉痢。②瀉火解毒。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實熱;用於肺熱咳嗽,熱病煩渴及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之證;又本品兼入少陽膽經。亦可用治癰腫瘡毒,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注意事項】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清上焦熱多酒炒用。本品又分枯芩和條芩,枯芩即生長年久的宿根,善清肺火;條芩為生長年少的子根,善清大腸之火,瀉下焦濕熱。本品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14.紫 蘇 子
為唇形科植物紫蘇的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大腸經。
【功效主治】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本品長於降氣化痰,氣降痰消則咳喘自平。用於痰壅氣逆,咳嗽氣喘。常配白芥子、萊菔子,即三子養親湯。若上盛下虛之久咳痰喘,則配肉桂、當歸、厚樸等溫腎化痰下氣之品,如蘇子降氣湯。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注意事項】陰虛喘咳及脾虛便溏者慎用。
15.細 辛
為馬兜鈴科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幹燥全草。
【性味歸經】辛,溫。有小毒。歸肺、腎、心經。
【功效主治】①解表散寒。本品祛風散寒,達表入裏,表寒、裏寒證均可使用。適用於風寒感冒,陽虛外感等證。②溫肺化飲。本品既可外散表寒,又能下氣消痰,溫肺化飲。用於寒痰停飲,氣逆喘咳。如《傷寒論》之小青龍湯。此外,本品辛溫行散,芳香透達,吹鼻取嚏,有通關開竅、醒神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1~3g;入丸散劑,用0.5~1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陰虛陽亢頭痛,肺燥傷陰幹咳忌用。反藜蘆。
16.川 貝 母
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梭砂貝母的鱗莖。前三者按不同性狀習慣稱“鬆貝”和“青貝”;後者稱“爐貝”。
【性味歸經】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功效主治】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熱化痰,又味甘質潤能潤肺止咳,用於虛勞咳嗽,肺熱燥咳,尤宜於內傷久咳,燥痰、熱痰之證。治肺熱、肺燥咳嗽常配伍知母;治陰虛勞嗽,久有痰者,常配伍沙參、麥冬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2g。
【注意事項】反烏頭。
17.款 冬 花
為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
【性味歸經】辛、微苦,溫。歸肺經。
【功效主治】潤肺下氣,止咳化痰。本品藥性功效與紫菀相似,彼則長於化痰,此則長於止咳,二者常相須而用。為治咳常用藥,用於多種咳嗽。然本品辛溫而潤,尤宜於寒嗽,常配麻黃等同用。若肺熱咳喘,則配桑白皮、瓜蔞。若肺氣虛而咳者,可配人參、黃芪同用。若陰虛燥咳,則配沙參、麥冬;喘咳日久痰中帶血,常配百合同用,如百花膏;若肺癰咳吐膿痰,則配桔梗、薏苡仁等同用,如《瘡瘍經驗全書》之款花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