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辨證思路(3)6
高仲山:外治酒糟鼻
餘某,男,年近60歲。1978年3月,其鼻頭腫大如膽,皮色紫紅,上麵密集膿皰,兩頰亦滿布紅點,甚為苦惱。因患者即將出國考察,特請診治。處方:淨水銀50g,大風子50g,核桃仁50g。將大風子仁與核桃仁一並搗爛,入乳缽內,加水銀研至不見銀星為度,即成褐色藥膏,貯瓶中備用。用時取藥膏一小塊,裹在紗布內擰至出油,輕擦患處,每日數次,不要洗臉。3日後,見膿皰漸退,紫紅色變淺,麵頰紅點消失。6日後,膿皰完全平複,腫脹消退,僅皮色稍暗。3個月後,鼻頭及麵頰光滑如常人,僅鼻準頭皮色稍暗,未再複發。本病成因,多為脾胃濕熱上熏於脾肺之竅,熱結血瘀,甚則腐化而為膿皰。多見於長期嗜酒,或消化不良,大便秘結,或婦女血分鬱熱而月事愆期之人。上述藥膏,屢試屢驗,效果極佳。且擦此藥膏無刺激性,愈後無瘢痕。個別人用藥後,麵部可有輕度水腫,需暫停數日,待水腫消後,再用則無虞。在治療過程中,如能配合服用清利濕熱或調理脾胃之劑,其效尤佳。
酒糟鼻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痼疾,多見於中年人有皮脂溢出者。雖然本病一般對人體健康無嚴重危害,自覺症狀也較輕微,但由於本病妨礙了麵容的美觀,往往給患者在心理上帶來痛苦和煩惱。西醫缺乏根治方法,一般采用抗菌消炎、鎮靜、補充維生素B族等對症治療,療效不明顯。《素問·熱論》記載:“脾熱病者,鼻先赤。”《魏書·王慧龍傳》已出現“酒耱鼻”
之名。《諸病源候論》認為:“此由飲酒,熱勢衝麵,而遇風寒之氣相搏所生。”說明了此病的病因病機與飲酒和寒溫失調有關。《丹溪心法》稱之為“肺風”。鑒於本病在發展過程中具有一般粉刺的特征,故又稱為“肺風粉刺”。明代陳實功在《外科正宗》說:“肺風、粉刺、酒簸鼻,三名同種。”唐代以前,治療以外治為主,主要藥物為水銀、雄黃等。至元代,逐步開始用內服方藥。在明代,更提出以“清肺、消風、和血”(《外科啟玄》)為原則。對本病論述比較突出的是《醫宗金鑒》,此書指出,由肺經血熱引起的稱為肺風粉刺,由血瘀凝結而成者稱為酒糟鼻,前者用枇杷清肺飲宣肺清熱,後者用涼血四物湯、梔子仁丸等涼血清熱、活血化瘀。從其描述的症狀來看,兩者當屬同一病症的不同階段,前者較輕而後者較重。《醫林改錯》則采用通竅活血湯治療,因而活血化瘀也成為本病的治法之一。外用藥以《醫宗金鑒》創製的有效方劑顛倒散為代表,且一直被廣泛沿用至今。
胡建華:血管性頭痛以瘀血為多
自古以來,曆代學者對頭痛機製的探討涉獵頗廣,列呈諸多學說。通過長期的醫療臨床實踐,結合血管性頭痛的部位、性質、發病特點、誘發原因、伴隨症狀及實驗室現代指標的改變,胡氏認為,血管性頭痛中醫發病機製當以瘀血、肝風、痰濁為主,其中尤以瘀血為最多見。瘀血是體內的病理產物,其又可成為致病因素。瘀血頭痛是指瘀血內停,阻滯經脈所致的頭痛,《醫碥》稱之為血瘀頭痛。多數血管性頭痛患者部位固定在一側或兩側額顳部,頭痛的性質呈跳痛、刺痛,頭痛時發時止,經久不愈。相當一部分病例麵色晦滯,舌質紫暗或舌邊尖瘀點、瘀斑存在,脈澀。這些臨床表現均符合瘀性疼痛的特點。另外,實驗室指標中血小板凝聚及血液流變學等的檢測,反映出血管性頭痛患者血液凝集狀態增高,亦支持瘀血之說。
頭為清陽之腑,久痛入絡,或跌仆損傷、氣滯血瘀,均可導致頭痛。應用活血化瘀藥物,可使脈絡通利,血行流暢。治療時多以丹參、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活血行氣止痛;天麻走上竅,加以僵蠶,既能活血通絡,又能搜痰剔邪,可謂一箭雙雕。現代藥理實驗證實,丹參、紅花、桃仁、川芎等藥具有顯著增加毛細血管網數,加速血流增加局部循環的血液灌流,降低血漿黏度,調節細胞電泳率及紅細胞比容,改善血液流變性的功能。可使腦血管流量增加,提高血小板水平,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對血瘀證患者血液的“黏、聚、滯”傾向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經臨床科研課題證實,活血化瘀藥可以促進血管性頭痛患者的血管管壁、血供的穩定性,解除或改善患者高凝血狀態。
病例:王某,女,35歲。1986年6月9日初診。患者有反複發作性右側頭痛史16年。近5年來發病尤為頻繁,平均每星期1~2次,每次持續近小時,頭痛程度劇烈,痛時伴泛惡欲吐、心慌、乏力、睡眠不安、大便幹燥,4~5天一行,經期頭痛更甚。舌質紅,苔薄,脈弦細。體檢:腦神經正常,眼底雙視乳頭邊界清。血壓、腦電圖、羥色胺含量均正常,血雌二醇含量異常。證屬風陽夾痰瘀交阻,竅絡閉塞,擾亂神明,不通則痛。治以平肝熄風、養心安神、活血化瘀。處方:川芎9g,桃仁9g,紅花,鐵落60g(先煎),鉤藤15g,炙地龍9g,炙甘草9g,淮小麥30g,大棗9g,石菖蒲9g,淫羊藿9g,生大黃4.5g(後下),生天南星12g。另服星蜈片、蓯蓉片,每日2次,每次各服5片。服上方劑後,1周內無頭痛發作,睡眠轉好,大便日行1次。去生大黃續服14劑。適逢經期,頭痛發作1次,程度明顯減輕,呈隱痛,無惡心嘔吐。繼續服30劑後,頭痛消失。
本病的特點是以女性為多見,多在青春期發病,病程漫長,間歇性反複發作。常因失眠、情緒變化、勞累等因素而誘發。主要表現為頭痛劇烈,纏綿日久不愈,屬風陽上擾,血瘀阻絡。故皆用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鉤藤、鐵落等平肝熄風;全蠍、蜈蚣、地龍等蟲類搜風鎮痛;生天南星化痰解痙,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