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蛋白質糖尿病飲食中蛋白質供應要充足,攝入量一般要比正常人稍高。糖尿病患者多因代謝紊亂,使體內蛋白質分解過速,丟失過多,容易出現負氮平衡。膳食中食物應富含蛋白質。我國推薦正常人的蛋白質供應量占總能量(熱量)的10%~15%,而糖尿病患者蛋白質攝入量應占總熱量的12%~30%。每克蛋白質供應熱量16.74千焦(4千卡)。蛋白質的需要量與其質量和吸收率有關。參與蛋白質生物合成的21種氨基酸中,有8種必需氨基酸是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須由食物供給。這8種必需氨基酸是苯丙氨酸、色氨酸、賴氨酸、蘇氨酸、蛋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和纈氨酸。富含8種必需氨基酸的食品,稱為優質食品。必需氨基酸主要來源於動物食品,因此,每天攝入的蛋白質中最好有1/3來自肉類、魚類和禽蛋類;豆類食品也含有必需氨基酸。若缺乏必需氨基酸,即使大量或超量地攝入蛋白質,機體內仍可能呈現負氮平衡。
糖尿病患者體內糖原異生旺盛,蛋白質消耗量大,當糖尿病合並腎病時,從尿中排出的蛋白質較多,需要攝入更多的蛋白質,可比健康人多10%~20%。成年糖尿病患者每日每千克體重的蛋白質供應量為1~1.5克,孕婦、乳母、兒童應考慮到生長發育和生理特點,適當增加蛋白質供應。
3.脂肪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代謝紊亂,未經治療或控製不良的患者有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三酰甘油(TG)增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由於糖尿病患者個體差異顯著,若脂肪攝入種類及數量不當,往往使血脂更升高,容易發生心血管並發症。一般脂肪每日攝入量應占總熱量的20%~35%,或者應該更低一些。每千克體重不能超過1克。攝入的脂肪應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飽和脂肪酸應少於10%。
在室溫(20℃或20℃以下)環境下呈固態的黃油、牛油、豬油、羊油含飽和脂肪酸多,禽類脂肪比獸類脂肪含不飽和脂肪酸多。奶油、可可油和椰子油含飽和脂肪酸多於亞麻油、菜油(也稱菜子油)、花生油、芝麻油等植物油。植物油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多為液體;魚油和堅果亦主要含不飽和脂肪酸。糖尿病患者應食用液體植物油和魚油,盡量少食和不食固體獸類油脂和椰子油。
1克脂肪產熱量37.66千焦(9千卡),是糖類或蛋白質的2.25倍。
4.維生素一般穀類含B族維生素較高。B族維生素有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4、維生素B6、維生素B12;魚肝油含維生素A、維生素D;酸果中多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係列尚包括維生素E、維生素M、維生素P等,素有“維他命”之稱,是機體代謝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糖尿病症狀控製不良者,糖原異生作用旺盛,B族維生素消耗增多,應及時補充B族維生素。維生素B12可以改善和緩解神經係統症狀。補充維生素C可改善微血管病變。胡蘿卜、南瓜富含胡蘿卜素(維生素A),在體內轉換成視黃醇,可保護眼及視力。
5.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為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但其攝入量應適度,並非越多越好。據研究,糖尿病患者鉻、鋅、硒等微量元素相對不足,應在有經驗的專科醫師指導下補充。
6.膳食纖維天然食品的膳食粗纖維、果膠等,糖尿病患者食後有飽脹感,通過延長排空時間,延緩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改善葡萄糖耐量,降低空腹和餐後血糖濃度(餐後2小時血糖高峰),並可降低血脂和尿糖濃度。膳食纖維有保護修補胰腺B細胞的作用,使B細胞及外周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改善糖耐量,從而降低空腹血糖,還可預防心血管疾病、慢性膽囊炎、膽石症,促進消化液分泌和腸道蠕動,防止便秘等作用。
糖尿病患者食譜中粗纖維供應量以每日15~20克為宜,主要食用天然食品纖維,不用提純纖維。
7.營養素分配原則糖尿病患者飲食中各種營養素分配,應根據病情和均衡營養原則精心設計。為糾正糖代謝紊亂而引起血糖、尿糖、血脂異常,應合理控製攝入總熱量;糖類不宜控製過嚴;減少脂肪攝入且提倡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液體植物油,盡量少食或不食動物性脂肪和椰子油;蛋白質供應要充足;注意補充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的攝入;注意保持無機鹽電解質平衡和微量元素的補充,防止缺鉻、缺鐵、缺鋅、缺硒。
(四)飲食療法用餐原則
1.控製熱量,保持理想體重。
2.營養要平衡,食物要多樣。少食動物油。
3.進餐要定時,低血糖時要加糖。
4.減少總脂肪,控製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
5.增加膳食纖維,多食鮮菜。
6.避免單糖,主要用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