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中印關係再思考(6)(2 / 3)

接著,緊張局勢又擴大到東段。由於麥克馬洪線繪製得不準確,麥克馬洪線西端最高的地形是塔格拉山脊,位於麥克馬洪線以北三四英裏處。這類問題本來應該通過中印雙方談判來解決,然而印方卻單方麵擅自對麥克馬洪線做了修改,將邊界線移到塔格拉山脊。從1962年5月起,印軍越過麥克馬洪線,侵入克節朗河地區並建立據點。同年9月,中方全麵恢複了在東段邊界中方一側20公裏內的巡邏,中國部隊越過塔格拉山脊,向克節朗河地區推進,雙方軍隊武裝對峙,並發生了流血衝突。10月12日,尼赫魯出訪錫蘭(今斯裏蘭卡)時在巴蘭機場宣布,他已下令把中國部隊從塔格拉山脊“清除掉”。印國防部長梅農並下令印軍必須在11月1日前完成此項任務。這就成為中方進行自衛反擊戰的導火線。

1962年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發動自衛反擊戰,並取得全勝。到11月19日,中國邊防軍在東段已到達靠近傳統習慣線的平原地區。在西段,中國邊防軍也把侵入實際控製線中國一側的印軍43個據點全部拔掉。在完成自衛反擊的作戰任務後,11月21日,中國政府出人意料地宣布,從11月22日零時起,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12月1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將從1959年11月7日存在於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製線,後撤20公裏。1963年2月28日,中國邊防部隊完成了後撤計劃。中方並遣返了印軍全部戰俘,歸還了所有繳獲的武器。

關於印軍在這場戰爭中所受的損失,《恰範與動蕩的十年》一書稱,“這場戰爭對印度是個災難,在戰爭中有1383名印軍死亡,1696人失蹤,3968人被俘,卻沒有一個中國人被印軍俘虜。新德裏的威信遭受一次沉重的打擊。”

四、反思與探討

1962年的中印邊境衝突已經過去了40多年,塵埃早已落定。然而,對這場戰爭的是非得失進行反思與探討,仍有相當的難度。作者在這裏願遵照陳雲同誌生前提倡的“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的精神,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1)首先,需要探討的問題是,對印自衛反擊戰這場戰爭是否非打不可。作者認為,如果當時印方確實準備在東段越過麥克馬洪線向西藏大舉進攻,或者在西段為侵占整個阿克賽欽而大舉進攻,那麼中方先發製人,發動自衛反擊戰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實際情況卻沒有那麼嚴重。印方在西段的目標隻是逐步蠶食,在東段的目標為占領塔格拉山脊以南的克節朗河地區。從中印邊界問題的總體看,這畢竟隻屬於局部性的問題,並沒有危及中國的核心利益,沒有到需要通過戰爭來解決的地步。從中印關係的全局看,更沒有必要為此而發動戰爭,使中印關係受到重大的挫折。

再從中方進行自衛反擊戰後,重新從實際控製線後撤20公裏看,中國邊防部隊遠離了東段的克朗河地區和西段印方曾設立43個據點的地區。這隻能表明,這些地區並不危及中國的核心利益。否則,就無法解釋為什麼中國邊防部隊在獲得全勝並占領這些地區後,又重新放棄這些地區。

接下來需要探討的是:如果中方不發動自衛反擊戰,是否有更好的選擇。作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兩種選擇:在克節朗河地區爆發武裝衝突之前,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再次從中印邊界實際控製線後撤20公裏,同時建議中印雙方重開談判,解決雙方的分歧。這將有利於爭取國際輿論的同情。根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在印軍向克節朗河地區發動進攻後,給予必要的反擊,然後宣布從中印邊界實際控製線後撤20公裏。

(2)對印自衛反擊戰這一仗是打好,還是不打好,還需要從這場戰爭的後果和利弊進行探討。

從利的方麵看,由於中方獲得全勝,印方一敗塗地,印方不得不放棄其“前進政策”,中印邊境地區保持了長期的和平。

從弊的方麵看,這場戰爭在政治上造成了對中印雙方都十分不利的後果:中印關係受到了重大的挫折。從1962年到1976年兩國恢複互派大使,過去了14年的時間。從1960年周恩來訪印到1988年印總理拉吉夫訪華,過去了28年的時間。隨著中印關係的惡化,中國同巴基斯坦的關係很快改善,印度麵臨兩條戰線的不利的戰略環境。由於印度和蘇聯的關係不斷改善並結盟,中國也麵臨兩條戰線的不利的戰略環境。在20世紀70年代初尼克鬆訪華後,在南亞出現了中美巴為一方,印蘇為另一方的對峙。由於印度在1962邊界戰爭中慘敗,其民族感情受到了巨大的傷害,因而這場戰爭在印度的陰影至今尚未完全消失。這是目前印度仍有一些人主張“中國威脅論”的原因之一。1998年5月11日印度進行核試驗的當天,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在給美國總統等西方國家首腦的信中稱,“我們有一個公開的核武器國家與我們接壤,這個國家1962年對印度發動了武裝侵略”,“雖然我們同這個國家的關係最近十年左右已經改善,但是,主要由於邊界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一種不信任的氣氛繼續存在”。瓦傑帕伊主要以此作為印度核試驗的借口,但在相當程度上也反映了印度一些人的心態。2002年中印邊境衝突40周年時,印度報刊又發表了大量文章,主流仍是指責中國“侵略”。中印兩國在曆史上從未發生過戰爭,然而在兩國獨立後卻打了一仗,在兩國關係史上留下了陰暗的一頁。這確實是令人遺憾的。

(3)回顧中印建立以來55年的曆史,人們不難看到,對中印這兩個亞洲大國來說,和則兩利,鬥則兩傷。關鍵在於雙方需要正確處理兩國關係中出現的分歧,以兩國關係的大局為重,不為一時一事上的民族感情和利益所左右,而以冷靜務實的態度通過協商達成必要的協議或妥協,切實注意防止情緒化。中印兩國在這方麵既有正麵的經驗,也有反麵的教訓。認真總結這些經驗和教訓,將使它們成為中印兩國人民的共同財富。

作者簡介略。

中印兩國安全觀的比較研究

馬加力

國家安全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石。國家安全觀是關於國家安全的理論,其中包括對安全環境的評估(判斷)、對安全利益的界定(目標)、對安全目標的追求(取向)。中印兩國是山水相連的緊密鄰邦,又都是人口眾多的大國,它們的安全觀念如何,不僅影響對方對安全的考慮,同時對地區乃至更大範圍內的安全形勢產生一定影響。本文旨在通過對中印兩國安全觀的對比分析,找出影響各自安全利益的症結,探討增進信任的途徑與方法,使兩國能夠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上實現各自的安全利益。

一、對國家安全環境的評估

對國家安全環境的評估是一個國家對其所處的世界、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自身麵臨的重大安全問題的認識,它直接決定和影響該國對安全利益的界定和對安全目標的追求。可以說,它是確定安全利益的前提,是決定實現安全手段的依據。

形勢是決定任務的前提。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是如何評估它所麵臨的安全環境的。首先來看中國對世界安全形勢的判斷。中國認為,在未來相對較長的時期裏,不會發生世界戰爭,但是天下並不太平。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是惡化整個世界安全環境的重要因素,不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仍是許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戰略利益的根本製約。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還在大幅度地增加軍費開支(現已超過4000億美元),繼續強化其絕對的軍事力量,企圖用壓倒性的戰略優勢控製亞歐大陸和重要水域,以鞏固和強化其霸主的地位,推進其在全球的戰略利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仍在相當程度上威脅著整個人類的安全。地區衝突、局部戰爭時有發生,恐怖主義的危害不斷上升,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這些因素從根本上製約著中國的綜合安全。

其次來看中國對所處周邊安全態勢的判斷。任何國家的安全利益總是存在於一定的空間範圍,即國家安全具有地域性。同世界上其他大國相比,中國周邊的地緣環境最為複雜。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陸地邊界22000多公裏,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裏,與中國陸地接壤、海域相連的國家共有21個,其中直接接壤的就有14個。中國地處亞太地緣政治格局的中央,又是一個陸海複合型國家,既麵對海權壓力,又麵對現有或潛在的陸權壓力。釣魚島問題至今懸而未決。在南海問題上,東盟各國雖已與中國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準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南海的緊張局勢,但有關國家為維護既得利益,繼續展開政治外交攻勢,強化對已占島礁周圍海域的軍事管轄,加快對南海資源的開發和掠奪。在西南部,中國與印度的邊界從未劃定,爭議麵積多達12.5萬平方公裏,盡管雙方已經展開過多輪官員級會談,現在還已任命特別代表進行會談,但由於雙方立場相距甚遠,解決起來難度很大。

中國與絕大多數鄰國的邊界問題已經解決,但是周邊環境中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仍很嚴峻。中美兩國地理距離遙遠,但由於美國擴張性的戰略意向,兩國又是安全戰略現實中的近鄰。特別是美國將中國視為潛在的挑戰性力量,其戰略安排直接滲透到中國周邊地區。美國同日本的聯盟關係、在韓國的軍事基地以及在東南亞的軟存在,使中國麵臨嚴重的戰略擠壓。“9?11”事件後,美國又通過在阿富汗和中亞建立軍事存在,擴大與南亞國家的軍事交往,企圖對中國形成凹型包圍。因此,中國最主要的安全顧慮來自美國。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不少學者都有類似的表述,認為“美國將對我國未來安全環境構成長期、綜合性的威脅”,“21世紀初中國安全麵臨的主要威脅來自美國”。這些觀點在中國的戰略思想界是被普遍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