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來看中國對國家統一大業的判斷。中國安全麵臨的最重要挑戰是台灣問題,因為它直接關係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目前,台灣當局不斷挑戰“一中”原則,民進黨在台獨的道路上不斷滑落,漸行漸遠。陳水扁等人利用同美國的特殊關係,正大力推動“去中國化”、“正名運動”,鼓吹“公投製憲”,不排除他們最終挑起兩岸軍事衝突的危險。而這一問題又與美國對台灣問題的立場直接關聯,中國在考慮台灣統一這一重大問題時不得不嚴肅考慮美國的反應。從現階段來看,“漸進式台獨”對中國安全構成巨大壓力。
此外,“藏獨”、“疆獨”勢力也在不同程度上挑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隱患之一。
另外是對經濟安全環境的判斷。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隨著融入世界經濟程度的加深,受到國際規則限製的概率也會增多,麵臨的競爭更為激烈。由於以經濟和科技為主的綜合國力競爭進一步加劇,世界範圍內爭奪市場、人才和戰略資源的鬥爭日趨白熱化,中國的經濟安全環境將從20世紀90年代的相對寬鬆轉為趨緊,對中國經濟的快速和健康發展帶來了有力的挑戰。
下麵我們來看一下印度是如何評估它所麵臨的國家安全環境的。首先來看它對國際安全環境的判斷。印度認為,冷戰結束使兩極格局徹底崩潰,世界進入了戰略模糊的時代。由於潛在對手日益增多,衝突的根源和類型更加多樣化和不可預見。威脅的概念大為擴大,昨日的邊緣挑戰正在升級。世界經濟、通訊和軍事技術結構的體製性變化正在改變戰略上的利害關係。盡管如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別是核武器仍然處在國際安全的核心地位,對國際安全構成“烈性威脅”。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在全球戰略中的突出地位不可能消失”。美國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基地的核武器距離坎亞庫馬裏(印度最南端的科摩林角)隻有1800公裏,對印“構成現實威脅”。同
時,以美國為首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引起了印度“一係列安全擔憂”。
其次來看印度對亞太安全環境的判斷。印度認為,許多亞洲國家正在進行政治轉型和社會改革,軍事化的整體水平不斷提高,一些國家之間的領土特別是海島歸屬的爭端懸而未決,傳統安全體製受到衝擊。東北亞的核武器化形勢嚴重,朝鮮通過與巴基斯坦等國的秘密合作,相互交換核技術和導彈技術。緬甸容留印度東北部的叛亂組織,使其得以在那裏建立營地。中國大力支持緬甸軍政權,增加在孟加拉灣的活動,擠壓印度的戰略空間。盡管印度成為事實上的核國家,但中國在核力量方麵占有明顯的優勢。由於中國正在努力抗衡美國的導彈防禦計劃,印中之間核力量的不對稱現象可能會進一步擴大。作為具有競爭性的亞太地區大國,中國對印度構成了長期的戰略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國防部正在製定一項國防遠景規劃,其基本立足點是,中國在未來15年內將致力於經濟建設,“不可能對印度構成威脅”。這是印度軍方首次在正式文件中詮釋中國的內外政策。聯係到瓦傑帕伊總理對中國的成功訪問,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對華態度的轉折性變化,兩國軍方聯係的啟動(如海軍聯合搜救演習、印度東部軍區將領訪華),雙邊貿易的迅速增加、國際合作的納入議程(如中印俄三國外長在聯合國的兩次非正式會晤、兩國在世界貿易組織坎昆會議上的合作),可以說明印度高層開始客觀正麵地評價中國,並積極推動對華關係。
再次來看印度對南亞安全環境的判斷。印度認為,巴基斯坦是最重要且最現實的安全威脅。印巴之間發生過三次半戰爭(所謂半次戰爭係指1999年的卡吉爾衝突),彼此互為敵手已超過半個世紀。由於克什米爾問題長期懸而未決,印巴間的低烈度戰爭持續不斷,甚至釀成了2002年的戰爭危機。
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2001年2月提呈的《國家安全報告》認為,巴基斯坦存在對印度的傳統敵視和破壞印度穩定的戰略企圖,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通過“代理人戰爭”,實施破壞印度穩定、削弱印度國力的政策,因此“不僅對印度的安全而且對地區的安全構成威脅”。印度國防部曆年的年度報告都用相當多的篇幅來渲染中巴在發展核導武器上“合作關係”。軍方的理論家普遍認為,“來自鄰國的核武器和導彈是印度安全麵臨的最大威脅”。另外,南亞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甚囂塵上,毒品走私和恐怖主義的結合日益嚴重,小型武器擴散還在繼續。阿富汗的塔利班勢力和基地組織不時製造恐怖事件,斯裏蘭卡泰米爾猛虎解放組織製造的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孟加拉國大量難民湧入印度,尼泊爾反政府武裝漸成氣候,這些都使南亞地區安全環境呈現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局麵。
另外來看印度對國內安全環境的判斷。印度在克什米爾和東北各邦長期承受低烈度衝突,巴基斯坦在這些地方積極支持和煽動動亂。旁遮普的好鬥分子雖處休眠狀態,如掉以輕心仍有死灰複燃的危險。活躍在特倫甘納的“人民戰爭集團”,醞釀在泰米爾納杜邦拉姆納德海岸地帶的暴力活動(得到斯裏蘭卡泰米爾猛虎解放組織支持),使印度南部不得安寧。比哈爾邦賈坎自由陣線和蘭維爾軍組織的暴力活動不時爆發,拉賈斯坦邦的原教旨主義影響日益增加,等等。這些構成了印度政府十分頭痛的內部安全問題。
還有,印度還麵臨著不少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嚴重挑戰。如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環境安全、信息安全、海上安全、科技人員外流和非法移民湧入、有組織犯罪、毒品恐怖主義、鄰國洗錢和偽鈔流通以及其他包括貿易、知識產權、環境和人權在內的非軍事壓力等。
二、對安全利益的界定
國家利益是指民族國家追求的主要好處、權利或受益點,反映這個國家全體國民及各種利益集團的需求和興趣。對國家安全利益的界定,不同國家或不同的論者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基本上不外乎是層次界定和領域界定兩種。
盡管對國家利益的層次界定比較困難,但是這種做法有利於明確國家利益的主次先後,在戰略決策、戰術處理、策略應用等方麵比較容易把握。為此筆者認為,國家安全利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認識,即生存利益、重大利益、重要利益和一般利益(或稱邊緣利益)。所謂“生存利益”,是指一個國家必須確保獨立、領土完整、憲法、價值和尊嚴不受侵害地生存的狀態。它是一個國家確保作為主權實體存在時至高無上的利益。所謂“重大利益”,是指可以獨立自主地製定國家戰略特別是國家安全戰略和經濟發展戰略的能力。它是一個國家處理諸如邊界爭端、經濟發展等基本事務的至關重要的利益。所謂重要利益,是指一個國家在執行各項政策時的基本保障,它是關係到外交態勢和國計民生必須認真對待並加以力爭的利益。所謂一般利益(或稱邊緣利益),是指那些直接或間接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和經濟幹擾的利益。它是一個國家應該爭取但必要時可以妥協的利益。
根據上述四個層次的劃分,中國的安全利益可概括如下:首先,避免樹敵或主動樹敵,在目前尚無外敵入侵危險的情況下,采取必要措施保衛國家的領土、領海和領空,防止國家關鍵的基礎設施遭受攻擊,避免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其次,積極應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努力實現四個現代化,確保經濟安全、國家富強、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實現政治開明和法製完善,同時力爭以和平方式加速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確保在萬一情況下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時勝券在握;再次,發揮亞太地區重要大國的主導作用,擴大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和各種國際機製中的影響力,穩步而有效地推動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改造,使之更加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多數國家的利益和人類進步的方向,保障專屬經濟區不受侵犯,保護在海外的政治、經濟和金融利益;最後,保護公民在國外的利益,關心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發展和福祉,同時在一些直接涉及或間接涉及中國非重大安全、經濟利益的問題上采取靈活立場,爭取安全利益的最大化,但未必采取勢在必得的態度。
印度認為,作為主權國家的基本安全利益包括保衛祖國、謀取經濟福利、創造有利的世界秩序或外部環境,促進其價值觀的實現。首先,確保對巴基斯坦的壓倒性軍事優勢,建立在技術上可信、在經濟上可負擔起的核威懾能力,極力避免對手的核威懾升級為對印度生存利益的威脅,保衛領土、領海和領空。其次,早日解決跨界和跨線(控製線)恐怖主義和叛亂,解決沿查謨和克什米爾控製線和錫亞琴冰川地麵實際位置線持續不斷的低烈度衝突,保證近海資源和貿易通道不受侵犯。再次,解決種族、宗教衝突,使國家免受宗教和來自鄰國的其他形式的激進主義和極端主義的侵擾,使公民生命財產免遭恐怖主義和反叛活動的破壞,阻止來自鄰國的非法移民,並使印度能夠對周邊鄰國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同時要保障國際市場、金融、能源、糧食、水和環境的安全,保衛200萬平方公裏專屬經濟區的安全,維護印度洋和平區,阻止敵意的外部力量在印度鄰國進行武裝幹涉和建立軍事基地。最後,關心海外印度移民的利益,保證他們在當地免受經濟損失和不正當騷擾及傷害,推進印度的世俗價值觀、民主觀和人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