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季羨林文集》第5卷,《印度曆史與文化》,第353―359頁。作者簡介:生於1911年。著名梵文教授,印度學大師。1935―1946年留學德國,攻讀梵文、巴利文、吐火羅語。1946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東語係主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等職。主要研究領域為印度史、中印文化關係史、印度佛教史、梵文文學、吐火羅語等。出版有《季羨林文集》共24卷,薈萃作者一生的創作、評論、論文、專著、譯著。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序
季羨林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化極古老的國家,也都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將近三千公裏的邊界從地理上把這兩個偉大的國家連接在一起,超過三四千年的友誼從感情上把這兩個偉大民族的心連接在一起。在幾千年的悠長歲月中,我們兩國人民隻有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外交往還和經濟來往,而從沒有過戰爭。這是人類曆史上極其罕見的事情,也是我們兩國人民值得驕傲的事情。
這兩個偉大的民族間的友誼和文化交流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我們目前還不能肯定地答複這問題,但是一定很早,這是毫無疑問的。在這個問題上,有一件有趣的事實值得我們注意:這就是在兩國的古代天文學上都有二十八宿的理論。專就天文學來說,二十八這個數字並沒有什麼必然性,所以很可能是一個向另一個學習的。中國大約在公元前1100年以前就已經有了二十八宿的理論。如果從這一件事情上來推斷,那麼不論是誰向誰學習,中國印度兩國人民的友誼和文化交流到現在總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了。
印度許多古書上都有關於中國(脂那,梵文是Cna)的記載,例如在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裏都有。印度古代著名的法典《摩奴法典》(Manusmrti)第四十四頌(Gatha)把中國人和希臘人、塞種人並列。在中國古書裏也有很多關於印度的記載。雖然其中許多有很濃厚的神話色彩,但是無論如何總可以看出中印兩國人民在怎樣早的時候就互有所聞,互相往來了。
中國是全世界最早生產蠶絲的國家。至遲在公元前4世紀中國絲就已經輸入印度。在梵文裏,有許多與絲有關的字,如Cnapatta(成捆的絲),Cnamsuka(絲衣服)等,都有Cna(脂那)這個字作為組成部分。可見中國絲在古代印度影響是非常大的。
中印之間的交通到了公元前2世紀時在中國的史籍中有了正式的記載。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當時的西域泛指今甘肅西北部、新疆全省和中亞細亞的一部分)。他在大夏國(在今阿富汗北部)看到中國四川省出產的竹杖和布匹。大夏國人告訴他,這是商人從身毒(當時中國人民對印度的稱呼)買來的。在公元前2世紀時,中國四川的產品已經輸入印度,並且從印度運到大夏。可見中國和印度的交通當時已經有了相當大的發展。
印度的佛教也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傳入中國。即使我們撇開這一方麵的傳說不談,例如關於印度來華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傳說,那麼,至少我們可以根據下麵這一個事實來肯定,在公元前1世紀初佛教已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來了。公元65年,漢明帝在給楚王英的一道詔書裏用了幾個從印度來的借字:“浮屠”(就是“佛”,梵文是Buddha),“伊蒲塞”(就是“居士”,梵文是upasaka)、“桑門”(就是“和尚”,梵文是sramana)。這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的可靠的證據。
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中印兩國的交通日益發展。許多中國僧人排除萬難不辭跋山涉水到印度去求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法顯(5世紀)、玄奘(7世紀)和義淨(7世紀)。他們遊曆印度的記述今天已經成為研究印度古代史和中世史的極可寶貴的文獻。印度僧人到中國來的也不少。來往於兩國之間的還有兩國的外交代表和商人。據中國史書的記載,早在6世紀時,就有許多印度僑民居留在中國古代的大都市之一的洛陽。兩國的文化交流隨之而大大地加強。
印度的文化對中國的文化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文學方麵,從公元5世紀到7世紀,中國文學中產生了一類特殊的作品――鬼神誌怪的書籍。這些書裏麵的故事有很多是從佛經裏抄來的。印度的民間故事因而大量地傳入中國,一直流傳到現在。唐代(618―907年)傳奇小說盛極一時。在這一類的小說裏,印度故事的影響也很顯著,譬如裏麵常常出現的“龍王”和“龍女”就都起源於印度。唐代另一種新文體“變文”和佛經的關係更為密切。“變文”是以詩歌和散文合組而成的一種通俗生動的文體。它最初專門講唱佛經裏的故事,以後才增加了新的內容。“變文”直接影響了宋代(960―1279年)的“話本”(用近乎口語的通俗體裁寫成的故事)。“變文”的發展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件有重要意義的事情。
中國的聲韻學也受了印度的一些影響。唐末(9世紀)僧人守溫創製了36個字母(實際是30 個),就是根據梵文字母的體係。
在藝術方麵,無論是中國的繪畫、雕塑和音樂,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印度藝術的影響。希臘藝術傳到了大夏,吸收了佛教思想,形成了所謂“犍陀羅”藝術。在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寶庫中,例如山西省北部的雲岡石窟中的石刻(公元5世紀以後的作品)和甘肅省西部敦煌石窟中的壁畫(公元4世紀以後的作品),都可以看到“犍陀羅”藝術的一些影響。
在中國的醫學裏也有一些印度成分。《隋書?經籍誌》記載著許多從印度譯過來的醫書。這些書到現在雖然都已散佚,但是在唐代的中國醫書中還保留了一些印度醫學理論和藥方,可見當時印度醫學之一斑。從公元3世紀直到10世紀的中國許多舊醫書裏也都有一些印度醫學的色彩。唐代還有印度醫生到中國來開業。公元7世紀時,唐朝的皇帝曾請印度方士為他們製造長生不老之藥。
此外,中國語言也受了印度的影響。漢語裏有許多印度借詞,例如“琉璃”是從印度古代俗語Veruli(梵文是vaidurya)譯過來的,“塔”是從印度古代俗語thupa(梵文是stupa)譯過來的。像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很多來。
中國文化傳到印度,當然對印度文化的發展也有了極大的影響。前麵已經談到中國的絲傳入印度,這裏再舉幾個有同樣重要意義的事情來作例子。造紙術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集大成的發明者是漢朝的蔡倫,時間是公元105年。至晚在第7世紀,中國紙已經傳到印度,以後造紙術也傳過去了。印度古代是在白樺樹皮、貝葉(即棕櫚樹的葉子)等上麵寫字的。這當然很不方便。有了紙之後,不僅在紙上書寫,還用紙來印刷書籍。這樣書籍的數量增多了,文化的傳播也因而加速。
中國人民其他的偉大的發明,像羅盤針、火藥、印刷術等,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也都傳入印度,而且也像在世界上其他國家裏一樣,對印度文化和生活多方麵地發生了影響。中國瓷器曾大量傳入印度,一直到現在,在印度的許多博物館裏都藏有中國瓷器。印度考古學家也曾在印度發掘出中國古代的錢幣。中國古代大哲學家老子的著作曾譯為梵文,傳至印度。這些事實都說明了中國人民怎樣對印度人民做出了極可寶貴的貢獻。
就這樣,中印兩國人民在漫長的歲月裏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彼此豐富了原已十分光輝的文化寶庫,並且一天比一天更加鞏固了兩國人民間的傳統友誼。
中印兩國人民的友好關係的發展,在16世紀歐洲殖民主義國家侵入東方以後開始遇到了嚴重的阻礙。西方侵略勢力破壞了印度的社會基礎,使他們的固有文化無法發展下去。19世紀中葉以後,在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下,中國也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兩國人民同樣生活在外國勢力的剝削和壓迫之下,沒有可能再來自由地進行文化交流工作了。
雖然由於外國勢力侵入的結果,兩國人民的自由往來受到阻礙;但是存在於兩國人民內心深處的友誼並沒有磨滅。相反的,由於同樣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壓迫,由於同樣為自由和獨立而進行鬥爭,兩國人民之間的同情和了解反而加深了。在本世紀初,我們又複活了文化上的交流。中國光輝燦爛的藝術傳統對印度繪畫的複興有很大的影響,中國的書法和繪畫的表現方式同風格影響了許多印度近代的偉大畫家。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到中國來講學,受到熱烈的歡迎。他的許多著作都譯成了中文,對當時的中國新文學有了影響。
泰戈爾曾對中印兩國人民的未來唱出他的熱烈而真摯的希望:
正像早晨的鳥兒,在天還沒有完全破曉的時候,就唱出了和宣告了太陽的升起。我的心在歌唱,宣告一個偉大的未來的到臨――這個偉大的未來已經很迫近我們了。我們一定要準備好來迎接這個新的世紀。
泰戈爾在國際大學中國學院開幕式上題為《中國和印度》的講詞的一段。
這一位印度偉大詩人所歌唱的亞洲的新世紀鼓舞著中印兩國人民,為加強他們之間的友誼而努力,為迎接這個新世紀而共同努力。
這個新的世紀也真的來到了。1947年印度經過了長期的鬥爭終於獲得了獨立,1949年中國人民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鬥爭獲得了解放。過去阻礙著中印兩國人民進行文化交流和經濟來往的絆腳石去掉了。我們幾千年的傳統的友誼也在這個新的基礎上獲得了嶄新的內容和嶄新的意義。
將近7年以來,我們兩國的政府和人民互相派遣文化使節訪問我們的偉大的鄰邦。這樣的代表團幾乎每年都有。裏麵包括優秀的學者、藝術家、社會活動家等。這些文化使節在被訪問的國家裏都受到政府和人民的無比熱烈的歡迎。他們帶去本國人民的敬意和友愛,又滿載著被訪問國家的人民的同樣熱烈的敬意和友愛回來。在訪問中,他們瞻仰曆史遺跡,欣賞藝術珍品,參觀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和建設工程,會見工人、農民、學者和孩子們。
他們作學術報告,演出音樂和舞蹈,舉辦展覽會。通過各種方式把本國古代的和現代的優秀的文化介紹給我們的朋友。
除了這些文化代表團以外,還有許多和平戰士、學者、專家、工會工作者和青年組成的代表團互相訪問。他們盡量把本國的情形介紹出去,同時又努力學習我們朋友的先進經驗。
我們兩國政府的領導人也彼此訪問:周恩來總理訪問了印度,尼赫魯總理訪問了中國。兩位總理共同發表了五項原則,立刻獲得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熱烈支持。這五項原則的影響現在愈來愈大,它已經成為指導國際事務的基本原則了。
以上就是中印兩國人民幾千年古老友誼的大概的情況。從這個簡略的敘述裏,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友誼的主要內容就是和平、友好和文化交流。到了今天,我們兩國人民又都為亞洲及世界的持久和平,為人類美好的將來而共同努力。我們古老的友誼仿佛是返老還童,愈來愈生氣勃勃。正像一棵古老的樹,過去曾經開過無數光輝燦爛的花朵,但是將來開出的花朵還會更光輝,更燦爛。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兩國人民都十分珍視這種可貴的友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中國印度是兄弟”,這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話不僅是從嘴裏說出來的,而實實在在是從心裏說出來的。印度人民覺得,有中國人民這樣的朋友是一件非常光榮的值得驕傲的事情。中國人民對印度人民也有同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