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授、印度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印度文化特征》是一篇答記者問。季先生用形象通俗的語言論述了印度文化的兩個特征:“深刻而糊塗,清晰而淺顯”,著重講了何謂“深刻而糊塗”,接著分析了印度文化既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又受西方思想影響,於是引出任何文化都包含傳統與時代兩個部分,隻有傳統與時代相結合,文化才能發達的普遍而深邃的道理。季先生另一篇是《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序》。《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一書是1957年出版的季先生的論文集。20多年後,季先生加以擴充,字數由原來的十幾萬增加到30多萬,於1982年出版。書名易為《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原書的“序”便收於新書內。“序”文概述了中印兩國幾千年的古老友誼,表明兩國關係的主要內容是“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外交往還和經濟來往,而從沒有過戰爭”。今天再讀此文,我們當不忘曆史,不忘先人。
邱永輝研究員的文章《印度宗教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首先闡述了印度宗教文化的多元格局,指出正是印度教自身的多元和各種宗教的共存,創造了多元的印度文明。接著以印度兩大主要宗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例,闡述了印度多元宗教文化的融合與衝突,探討了他們的競爭,並引出今天在全球化進程中,印度教麵臨著關乎其興衰的改革壓力。文章最後部分先探討宗教多元化在現代印度政治社會中的作用,接著指出印度多元宗教文化正麵臨的挑戰,即需要尋求一條多元化與統一性之間相互協調的發展道路。
尚會鵬教授的文章《社會、文化傳統與印度的發展》,從與中國比較的視角,論述印度的社會、政治、文化三方麵的傳統對印度發展的作用與影響。作者認為:21世紀人類需要一種新文明。它應符合物質與精神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與人的和諧。中印兩國的文化傳統的某些原則“可能為未來的新型文明提供重要的借鑒”。
印度文化特征
――答《電影藝術》雜誌記者問
季羨林
記者:季先生,我非常想從您這兒得到一點我想要的東西。我要問的問題隻有一個,但很大,是:印度的文化特征。
季羨林:真是個不小的問題。可我想從更大的範圍來談。我認為,世界上有四大文化體係,中國文化體係、印度文化體係、閃族―伊斯蘭文化體係和希臘―羅馬文化體係。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四種文化係統的時間最長,影響也最大。同時,我也考慮是否可以簡化一點,就分作東西兩大體係,西,即希臘―羅馬文化;東,即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和閃族―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比較複雜。
記者:是不是因為印度民族的構成比較複雜?
季羨林:是的,文化是由人創造的。從根本上講,達羅毗荼人,現在在南印度,北方是印度雅利安人。印度包括了白種人、黃種人和黑種人。公元前第二千紀雅利安人對印度的入侵,對印度文化產生了全局性的影響,雅利安文化在印度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而雅利安文化則與希臘―羅馬文化同一體係,是一個根。另外,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以後,征服了很大的疆域,西班牙、整個的阿拉伯、埃及、伊朗和印度一部分。現在我們談論印度,起碼得看到這兩個成分,一個是雅利安,另一個是穆斯林,不管是現在的印度人,還是印度的宗教,都可以分作這兩部分。這兩個方麵實際上也就形成了印度文化的兩個特征:
深刻而糊塗,清晰而淺顯。前一個特征更重要。
記者:這兩個特征是否適合於所有印度人?是否在印度人的一切行為中都體現出這兩個特征?
季羨林:從總體上說當然是這樣。但我們也要實事求是,我不能說印度人連吃飯、睡覺也是沒頭緒,沒有規律的。我主要是指他們的思想方法。
印度人有很深刻的思想,他們研究現實的世界、人生,研究來世。但他們頭緒不清,很少邏輯。所謂深刻而糊塗就是這個意思。
記者:在文學藝術上也如此?
季羨林:是的。到印度去看建築最清楚,原來都是印度教的,後來伊斯蘭教進入後,便將印度教的建築部分破壞了,蓋起了具有伊斯蘭教特色的建築,風格完全兩樣。印度教的建築在總體上,從遠處看是一塌糊塗,很亂,可觀察細部則非常細致。伊斯蘭教文化正好相反,非常明晰,清真寺與印度教的廟比起來,鮮明得很。清晰是否就等於淺薄呢?很難說是淺薄,但反正不像印度人那樣深刻。
在印度藝術中,歌、舞非常發達。記得當年周總理對印度的音樂舞蹈非常欣賞,認為是第一流的。他們的舞蹈有深厚的基礎,很普遍,有幾千年的曆史,而且,舞蹈理論到現在也還是世界第一。有一部書叫《舞論》,對手眼身法步都有明確的意義規定,每一個手形都是有含義的。在另外三個文化係統中也可以有像《舞論》一類的著作,不過在係統性上,印度的《舞論》是第一位的,我們比不了。
印度文藝普遍地不重視情節。比如大史詩《羅摩衍那》有八大卷,近三百萬字,可是情節,我隻需用幾千字就可以寫完,很簡單,而且有些情節自相矛盾。所以,那個東西,我們中國人不容易欣賞。中國人喜歡情節,喜歡生動多變的故事。
記者:他們的沒有條理也反映在敘事文學的不講求敘事上。可是,三百萬字不敘事又花到哪裏去呢?
季羨林:花在十分精細的描寫上,他們可以用大量篇幅從從容容地描寫一個人物,一個戰場,一個風景。可是在總體上卻很不清楚,他們也不在乎。
印度人的許多習慣是在西方資本主義的衝擊下有所改變的。過去印度人敬神可以不分晝夜。看電影總不能不分晝夜。一兩個小時的電影實在滿足不了印度人的要求。電影短了賣不出錢去,怎麼辦?沒有別的辦法,隻有拉長篇幅,隻有載歌載舞。時間是拉長了,情節卻仍然那麼簡單。但這就有了觀眾。
記者:這好像是雙方互相妥協,製片商盡量增加電影的長度,觀眾也就適當放棄了自己的“不分晝夜”的習慣。
季羨林:從這個電影現象中,不僅很直觀地反映了印度民族對歌舞的迷戀,反映了資本主義在印度社會中的發展(製片商選擇歌舞的目的是為賺錢),也反映了傳統的延續。
我說印度人思想很深刻,可沒有條理,也表現在他們的時間觀念上。印度人的時間觀念是很有意思的,與我們的大不一樣。我們可以為玄奘西天取經啟程的年代爭得不亦樂乎,是貞觀元年,還是貞觀三年?我們爭得津津有味,但印度人卻十分不理解,不就是兩三年的事嘛。就是一兩千年,印度人也不放在眼中,關於世界名劇《沙恭達羅》的作者出生年代,在印度有兩種意見,這兩種意見之間,相差了一千年。在他們的心目中,差個一千年又有什麼關係呢?因此,馬克思說,印度沒有曆史。這是很深刻的。
記者:印度人的這種思想觀念,在近代資本主義的衝擊下,是否有所改變呢?
季羨林:當然。不過,我得先談印度文化對世界的重要影響。
記者:請。
季羨林:印度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很突出的,它的影響很大。這種影響對於巴基斯坦不成問題,因為巴基斯坦本來就是印度的。孟加拉國也是這樣,斯裏蘭卡,尼泊爾,中國(原文如此――編者注)。中國的佛教就是從印度傳來的,然後又通過朝鮮傳到了日本,影響了日本文化。印度文化的影響向南,包括了越南、柬埔寨、老撾,所有的東南亞,泰國、緬甸不言而喻,受影響的還有印度尼西亞。我說的影響,不僅是指宗教的影響,還包括印度文學、藝術和哲學。此外,印度文化在歐洲也引起人們濃厚的興趣。十七、十八世紀的很多歐洲的大哲人受到了印度哲學的影響,最有名的就是叔本華。直到今天,印度哲學、佛教哲學仍在歐洲流行。
記者:為什麼呢?
季羨林:這是歐洲人對自己的反省。資本主義產生於希臘――羅馬文化體係。
資本主義的強大力量征服了世界。這不是今天,也不是上個世紀,而是十七、十八世紀。現在歐洲的資本主義文化在世界上占統治地位,占主導地位。在中國也一樣,馬克思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
歐洲人自以為是天之驕子。可是,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打到1918年才了結。戰爭結束後,歐洲人開始反省,反省自己的文化,為什麼會自相殘殺?於是便出現了一個向東方學習的潮流,主要是學習中國和印度。說來也怪,隻平靜了2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又爆發,出現了希特勒和法西斯主義。法西斯主義者是極端的種族主義者,在他們看來,世界文化都是雅利安人創造。這次大戰比上一次時間更長,規模更大,死的人更多。所以,二次大戰結束後,歐洲的有識之士重新檢查自己的文化,再一次把眼光轉向東方。
記者:他們是在尋找挽救資本主義社會的方法,印度正在影響著歐洲,那麼,資本主義文化是否也在影響著印度呢?
季羨林:印度人的思想方法在西方資本主義的影響下,正在十分緩慢地變化。
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是很難改變的。思想方法的改變比起衣食住行來更加困難。這不隻是印度,任何一個國家都這樣。今天的中國可以說是相當開放了,年輕人從頭到腳沒有一樣是中國傳統的,可是思想方法呢,平心靜氣地說,保留了相當多的傳統的思維習慣,我們老人就更多。我們頭腦中的舊的習慣勢力與形式上的西化正產生著激烈的矛盾衝突。
記者: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對有些人來說,改革隻是謀私利的幌子,改革就是多掙錢,隻要能掙到錢,可以不擇手段。資本主義也不擇手段地掙錢,但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的發展,又使掙錢的不擇手段受到一定的限製,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和文化事業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內容。
季羨林:現在的社會風氣很壞,好像不大再有人談道德了。中國不開放不行,不改革不行,不“化”不行,關鍵的地方是要化一化我們腦袋裏的觀念。時間就是金錢,這是西方人的說法。現在我們也說,可是從政府到基層的馬馬虎虎、拖拖拉拉的工作作風,根本沒把時間當金錢,在我們的頭腦中,時間不值一錢。表麵的形式上的西化很容易,吃麵包、喝咖啡。可思想方法卻不容易西化。這值得重視。我在歐洲生活了11年,傳統的思想方法也沒有改掉,把10億中國人都送到歐洲去“化”,回來一定還是叫人失望,因為還是中國人。中國人的眼睛變不藍,皮膚也變不白。“全盤西化”根本不會存在,理論上不通,實踐上做不到。“全盤西化”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
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兩個部分,一是傳統,一是時代。西化屬於時代的方麵,而時代又總是依附於傳統的。但是,傳統也依附於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紅高粱》的成功,恐怕不在於西化的程度,也不在於中國人特有的行為方式,而在於精神狀態。對於西方來說,有魅力的是東方人的精神世界。
我說“全盤西化”是不可能的,而閉關鎖國則前途可畏。隻有傳統的方麵與時代的方麵相結合,文化才能發達,這是一般的道理,自然也適合於印度。
好,我們可以在這裏打住了。概括起來,印度文化的特征就是深刻而糊塗。這一特征來自印度雅利安人。另一部分的穆斯林文化則表現為清晰而淺顯。
記者:季先生,您的這個看法與印度人交換過意見嗎?
季羨林:我沒有談過,這隻是我的看法,屬於一家之言,但我認為是正確的。
說實話,他們並不一定能看清自己的問題。人要知道自己很難,一個民族要了解自己就更難了。古希臘人了不起,他們說過一句話,叫作“你要了解自己”。印度人不了解自己,我們也同樣不了解自己,缺少自知之明,這是最大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