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尼赫魯訪問中國,與周恩來總理一起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年6月,周恩來應尼赫魯邀請首次訪問印度,發表聯合聲明,重申指導兩國關係的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印兩國的偉大創舉,是尼赫魯對國際關係和世界和平的一個巨大貢獻。
1955年4月,在尼赫魯等人的倡導下,亞非29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印尼萬隆舉行會議。尼赫魯積極主張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支持亞非各國人民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的鬥爭,並堅持以五項原則指導國際關係。萬隆會議成為象征亞非人民團結反帝、友好合作的一座豐碑。尼赫魯為這座豐碑的確立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反對戰爭,調解爭端,爭取世界和平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尼赫魯以“和事佬”“仲裁人”的身份,活躍於國際舞台,為若幹國際爭端的和平解決出謀獻策,四處奔走,為爭取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努力。
在朝鮮戰爭中,尼赫魯與各方保持接觸,對促成朝鮮停戰立下了功勞。
他致電斯大林和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呼籲停戰,主張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在聯合國關於朝鮮問題的9次重大提案表決中,尼赫魯5次棄權,1次投票反對美國提出汙蔑中國為侵略者的提案。印度還參加了戰俘的看管,擔任了中立國軍事停戰監察委員會主席,主持了中立國遣返委員會的工作。
在印度支那戰爭期間,尼赫魯為爭取停戰恢複印支和平付出了努力。他在印度人民院提出6點建議,主張立即停火,並在日內瓦會議期間多次發表聲明,對於恢複印支和平表示深切關注。為了監督在越南、老撾和柬埔寨實現停止軍事行動的協定,由加拿大、印度和波蘭組成國際委員會,印度代表任主席,這是國際社會對尼赫魯政府功績的承認。
尼赫魯還直接調解美蘇之間的重大糾紛。第一次不結盟會議期間,尼赫魯受會議委派前往莫斯科,要求美蘇首腦為世界和平進行會晤和談判,以消除美蘇之間的柏林危機。此外,尼赫魯還反對東南亞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譴責蘇聯侵略匈牙利和英法以侵略埃及。尼赫魯受到西方和東方的共同尊敬,美國報刊將他比作羅斯福,埃及兒童則以他的名字起名。
(三)倡導不結盟,擴大和平區
早在1946年,作為臨時政府外務成員,尼赫魯即提出了不結盟的主張,他說:“在外交領域,印度將遵循獨立的政策,避開互相敵視的大國政治集團。”
1949年,尼赫魯首次訪問美國,受到隆重歡迎,美國本想從中國內地撤出後,在印度尋找亞洲的落腳點,因此以印度急需的經濟援助為誘餌,拉印度與西方結盟。尼赫魯沒有充當蔣介石的角色,他拒絕了美國附加政治條件的經濟援助,明確表示印度奉行不結盟政策。
尼赫魯的不結盟主張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其中,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受其影響最大,他們三人成為終生的政治盟友,成為不結盟三巨頭。20世紀50年代初,尼赫魯與納賽爾多次會晤,1955年印度和埃及簽訂了友好條約。尼赫魯也與南斯拉夫進行接觸,1954年冬,鐵托訪問印度,尼赫魯和鐵托就不結盟問題取得了一致看法。1955年2月,經尼赫魯介紹,納賽爾與鐵托結識,南埃關係迅速發展。印、埃、南三國成為不結盟運動的倡導國。
1955年4月,在萬隆會議上,尼赫魯闡明了他的不結盟政策,會議一致通過了和平共處原則,標誌著不結盟運動的誕生。1956年7月,尼赫魯與納賽爾、鐵托在南斯拉夫克羅地亞沿岸的布尼俄裏島召開最高會議,3國首腦發表聯合公報,為後來興起的不結盟運動奠定了基礎。1961年6月,在開羅舉行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預備會議,9月,28個國家在貝爾格萊德舉行了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形成,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尼赫魯和平獨立的不結盟外交思想和政策,無論對印度本身的國際地位的提高還是對世界和平和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均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重大成果。
首先,尼赫魯的不結盟思想及其政策有力地維護了印度民族利益。從經濟上看,由於印度成功地執行了不結盟對外政策,因而有可能從世界各國特別是美、蘇和西歐各大國得到較多的經濟、技術和軍事援助,從而坐收美蘇爭奪印度的漁人之利,促進了印度國內的社會經濟建設,鞏固了民族獨立。在尼赫魯時代,印度既不倒向蘇聯集團,也不倒向美國集團,而是與兩個超級大國同時維持正常的較為密切的聯係。尼赫魯曾數次訪問蘇聯和美國,從蘇聯和美國同時獲得了大量的經濟技術和軍事援助。二戰後到1962年7月,美國向印度提供經濟援助39.52億美元,這一數字比台灣同期所獲美援多一倍,比參加軍事集團的泰國、菲律賓和巴基斯坦同期所獲美援的總和多11%,比整個非洲國家同期所獲美援多71%。1955―1963年,蘇聯向印度提供和答應提供的經濟援助共計55億盧比,雖然蘇聯對印度援助的絕對量沒有美國多,但蘇聯的援助不以農產品為主,而主要用來幫助印度實行工業化,而且它的信貸條件和償付方式都比美國優惠得多。
從政治上看,不結盟政策也給印度帶來了好處。不結盟政策為印度國內各階級各階層共同接受,從而有利於印度政局的穩定。亞洲一些國家希望通過參加軍事同盟獲得內部政局的穩定,但事與願違,在參加東南亞條約組織和中央條約組織的三個亞洲國家中,有兩個(泰國和巴基斯坦)發生了軍事政變,國內局勢很不穩定,這與其執行的對外政策有很大關係。印度則不同,尼赫魯執政時期,印度各黨派在外交政策上並無重大分歧,大體一致,即使印共也是如此。尼赫魯曾自豪地說:“你們能提供一個例子,說明東南亞條約組織或中央條約組織的成員國從中得利或自身得到加強嗎?亞洲的地區集團的曆史表明,在這方麵,這些集團無益於任何成員。”
同時,不結盟政策也避免了印度受軍事集團的約束,保證了印度在國際事務中的行動自由,捍衛了印度外交政策的獨立性,也提高了印度在國際政治中的作用。1952―1963年,印度在聯合國的重大政治問題和殖民地問題上,表現了獨立的立場,在此期間有關政治問題的274次表決中,有90例印蘇美一致,61例印蘇一致,62例印美一致,其餘61例印度既不同於蘇聯,也不同於美國。在處理與大國的關係中,尼赫魯既與大國維持了較好的關係,又捍衛了本國外交政策的獨立性,這一點是許多不結盟國家望塵莫及的,包括南斯拉夫和埃及。
更重要的是,尼赫魯的不結盟政策不僅在當時給印度帶來了好處,而且它還具有更深遠、更持久的意義。他的不結盟政策奠定了印度外交政策的基礎,雖然尼赫魯之後的曆屆政府的外交政策都有其特色,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未離開不結盟政策。這表明尼赫魯為印度找到了一條適合印度國情的外交政策。
其次,尼赫魯的不結盟思想和政策也為促進世界和平做出了積極貢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兩極世界劍拔弩張,險象環生的國際環境中,搞集團政治,加入軍事集團隻能加劇國際緊張局勢,不利於世界和平。尼赫魯積極奉行不結盟政策,這一行為本身就為國際緊張局勢的緩和和世界局勢的穩定做出了貢獻。
此外,尼赫魯不辭辛勞,四處奔走,調解衝突,促成朝鮮戰爭和印支戰爭停戰並恢複和平,直接調解蘇美之間的糾紛,為消除爭端,實現世界和平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也為團結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維護世界和平而發起召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亞非會議,並與周恩來一起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對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影響,它不僅早已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接受,成為處理各國相互關係的基本準則,而且也是今天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基本指導原則。
特別是,尼赫魯的不結盟外交思想和政策為不結盟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對各不結盟成員國產生了巨大影響。不結盟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埃及總統納賽爾曾明確指出:“我對印度的訪問是我政治認識上的一個轉折點。我了解並承認,對我們來說,唯一明智的政策就在於采取中立和不結盟。當我回國時,招待會讚揚這一政策,這使我相信,這是唯一能吸引阿拉伯人民最廣泛支持的政策。”1961年在貝爾格萊德召開的第一次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就主要是以尼赫魯的不結盟思想為基礎的。從此,不結盟運動正式誕生,廣大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台,在國際政治中發揮越來越重大的作用。
總之,雖然尼赫魯的不結盟外交思想和政策在其初期受到美國、蘇聯的批判和譴責,被看成是不道德的騎牆政策,然而,事實證明,尼赫魯的不結盟外交思想和政策不僅維護了印度民族利益,更重要的是,維護了世界和平事業,奠定了當代國際不結盟運動的基礎。尼赫魯被譽為不結盟運動的主要定調人和不結盟國家公認的發言人。他為國際和平付出的努力是舉世公認的,他所受到的頌揚也是當之無愧的。
作者簡介:1984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曆史係。1994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湛江師範學院曆史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2002―2003年赴美國宗教與文化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2005年赴印度尼赫魯大學做亞洲學者基金項目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亞研究)兼職研究員。中國南亞學會理事,四川大學南亞與中國西部合作發展研究中心理事。著有:《尼赫魯與甘地的曆史交往》、《尼赫魯研究》、《聖雄甘地宗教哲學研究》、《莫臥兒帝國》、《阿拉伯帝國》、《印度人》、《世界十大探險家》、《金秋的收獲:感受美國》、《西方人物的故事》。在國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