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飲食護理熟地黃30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山藥60g,小米100g,共煮粥食用。
【健康指導】
1.嚴格控製飲食,定時定量進餐,限製糧食、油脂的攝入。
2.生活起居有節,適度鍛煉,勞逸結合。
3.戒煙酒、濃茶及咖啡等。
1.消渴病以多尿,多飲,多食,倦怠乏力,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其證候特征。
2.上消、中消、下消的區別:以肺燥為主,多飲症狀較突出者,稱為上消;以胃熱為主,多食症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中消;以腎虛為主,多尿症狀較為突出者,稱為下消。
五、痹證
痹證是以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出現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則關節腫大、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根據臨床表現不同,常有行痹、痛痹、著痹、熱痹的分類。本病常見於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風濕熱、骨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疾病。
【護理原則】
祛邪通絡,緩急止痛。
【辨證施護】
(一)行痹
1.臨床表現肢體關節肌肉酸痛,痛處遊走不定,舌苔薄白,脈浮緊。
2.藥物護理祛風通絡,散寒除濕。宣痹達經湯加減。
3.飲食護理荊芥30g,防風30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粳米100g煮粥食用。
(二)痛痹
1.臨床表現肢體關節疼痛較劇,遇冷痛甚,得熱則減,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
2.藥物護理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烏頭湯加減。
3.飲食護理白花蛇1條,天麻、秦艽、羌活、當歸、防風、五加皮各50g,搗碎,置容器中,入白酒1 500ml,密封,浸泡20天後,每次飲30~50ml,每日1次。
(三)著痹
1.臨床表現肢體關節疼痛重著、酸楚,肌膚麻木,手足困重,舌苔白膩,脈濡緩。
2.藥物護理除濕通絡,祛風散寒。蠲痹湯加減。
3.飲食護理木瓜10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薏苡仁30g,粳米100g,共煮粥食用。
(四)熱痹
1.臨床表現患者肢體關節紅、腫、熱、痛,痛勢劇烈,得冷則緩,或兼發熱,煩渴,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2.藥物護理清熱通絡,祛風除濕。白虎加桂枝湯加減。
3.飲食護理忍冬藤30g,開水衝代茶飲。
【健康指導】
1.適度鍛煉身體,增強機體禦邪能力。
2.起居有常,注意保暖,避免風寒。
3.腫痛甚者應注意休息,減少活動。
行痹、痛痹、熱痹、著痹的鑒別:行痹,以感受風邪為主,以疼痛部位遊走不定為主症;痛痹,以感受寒邪為主,以部位固定,疼痛劇烈,遇寒加重,得溫痛減為主症;著痹,以感受濕邪為主,以痛有定處,肢體關節酸痛,腫脹沉重,肌膚不仁等為主症;熱痹,以感受熱邪為主,以肢體關節疼痛,痛處焮紅灼熱,筋脈拘急為主症。
第二節婦科常見病證
一、月 經 不 調
月經不調是以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經色和經質異常等一係列病理變化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本病與西醫學中的排卵性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子宮肌瘤等疾病大體類同。
【護理原則】
總體以活血行氣調經為主,隨證施護。
【辨證施護】
(一)氣虛證
1.臨床表現經期提前,色淡質稀,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小腹空墜,或頭暈耳鳴,小便頻數,舌質淡,苔白,脈虛。
2.藥物護理補脾益氣,固衝調經。歸脾湯加減,成藥用補中益氣丸。
3.飲食護理黨參、黃芪各15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大棗6枚,粳米100g煮粥食用。
(二)血熱證
1.陰虛血熱證
(1)臨床表現:經期提前,月經量少,色紅質稠,兩顴潮紅,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
(2)藥物護理:養陰清熱,涼血調經。兩地湯加減,成藥可用烏雞白鳳丸。
(3)飲食護理:清燉甲魚湯食用。
2.陽盛血熱證
(1)臨床表現:經期提前,月經量多,色紫質稠,心胸煩悶,渴喜冷飲,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2)藥物護理:清熱降火,涼血調經。清經散加減。
(3)飲食護理:用薺菜15g水煎服,每日1劑。
3.肝鬱血熱證
(1)臨床表現:經期提前,經色紫紅,質稠有塊,經前乳房、胸脅、少腹脹痛,煩躁易怒,口苦咽幹,舌紅苔黃,脈弦數。
(2)藥物護理:清肝解鬱,涼血調經。丹梔逍遙散加減。
(3)飲食護理:梔子10g,夏枯草10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粳米50g煮粥食用。
(三)血虛證
1.臨床表現經期錯後,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眼花,心悸,失眠,麵色萎黃,舌淡,脈細無力。
2.藥物護理補血調經。滋血湯加減,成藥用八珍益母丸。
3.飲食護理當歸15g水煎取汁,與粳米、大棗煮粥,入紅糖、阿膠(烊化)調服。
(四)血寒證
1.臨床表現經期錯後,經行量少,色黯紅,小腹冷痛,得熱痛減,形寒肢冷,腰疲乏力,麵色青白,舌淡,苔白,脈沉遲。
2.藥物護理溫經散寒,活血調經。溫經湯加減,成藥可用艾附暖宮丸。
3.飲食護理當歸(包煎)15g,用羊肉500g,生薑20g,煮熟,飲湯食肉。
(五)氣滯證
1.臨床表現經期錯後,月經量少,精神抑鬱,胸悶不舒,乳脹脅痛,小腹脹痛,苔薄,脈弦。
2.藥物護理理氣行滯,活血調經。烏藥湯加減,成藥用七製香附丸。
3.飲食護理可將玫瑰花、月季花各15g,共煎,入紅糖、黃酒適量調服。
(六)血瘀證
1.臨床表現經色紫暗,質稠,夾有血塊,經行腹痛,小腹疼痛拒按,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澀有力。
2.藥物護理活血化瘀,理血調經。少腹逐瘀湯加減,成藥用活血調經片。
3.飲食護理以益母草60g,先煎去渣取汁,再入粳米100g,煮粥食用。
(七)肝鬱證
1.臨床表現經色暗紅,有血塊,或經行不暢,乳脅、少腹脹痛,胸悶抑鬱,時欲太息,噯氣食少,苔薄,脈弦。
2.藥物護理疏肝解鬱。逍遙丸加減。
3.飲食護理將玫瑰花、月季花、紅花各5g,大棗6枚,以沸水悶泡10分鍾代茶飲用。
(八)腎虛證
1.臨床表現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腿酸軟,手足心熱,夜寐不寧,小便頻數,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
2.藥物護理溫陽益陰,調經止痛。金匱腎氣丸合一貫煎加減。
3.飲食護理可用肉桂5g,先煎去渣取汁,再入粳米50g,加入紅糖適量,煮粥服用。
(九)痰濕證
1.臨床表現月經量少,色淡質黏,頭暈,心悸氣短,胸悶惡心,帶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膩,脈滑。
2.藥物護理燥濕化痰,活血調經。芎歸二陳湯加減,成藥用蒼附導痰丸。
3.飲食護理用薏苡仁、粳米各50g,陳皮(研末)10g,煮粥服用。
【健康指導】
1.平時適當增加營養,忌食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2.經期應避免劇烈運動和勞累。
3.保持良好心緒,消除鬱怒,保持心情舒暢。
月經病的辨證內容:月經病的辨證須從月經的周期、經量、經色、經質及伴隨月經周期出現的症狀,同時結合全身表現進行綜合分析。
二、痛經
痛經是婦女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以周期性小腹疼痛,甚至劇痛等表現為主的一類病證。相當於西醫學中的各類原發性和繼發性痛經。
【護理原則】
以調理衝任,活血止痛為主,隨證施護。
【辨證施護】
(一)肝腎虧虛證
1.臨床表現經期或經後小腹隱隱作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沉細。
2.藥物護理補腎填精,養血止痛。調肝湯加減。
3.飲食護理以菟絲子30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枸杞子30g,粳米100g,煮粥食用。
(二)氣血虛弱證
1.臨床表現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麵色蒼白,神疲乏力,頭暈心悸,失眠多夢,舌淡苔薄,脈細弱。
2.藥物護理補氣養血,和中止痛。黃芪建中湯加減,成藥用人參養榮丸。
3.飲食護理將當歸粉15g,羊肉500g,切細,入粳米100g,煮粥食用。
(三)氣滯血瘀證
1.臨床表現經前或經期,小腹脹痛,或刺痛拒按,胸脅、乳房脹痛,經行不暢,經色紫暗,夾有血塊,舌質紫暗,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澀。
2.藥物護理活血化瘀,行氣止痛。膈下逐瘀湯加減,成藥用婦女痛經丸。
3.飲食護理可用桃仁10g,生地黃30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粳米100g,煮粥食用。
(四)寒凝血瘀證
1.臨床表現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經血量少,經色暗,麵色青白,形寒肢冷,舌暗,苔白,脈沉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