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0
學習要點
1.常見病證的主要發病機製和病證類型
2.常見病證辨證要點
3.常見病證的護理原則和方法
中醫臨床常見病證護理是以中醫理論闡述常見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征、辨證施護及預防、康複、調攝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本章主要對常見典型病證進行闡述,內、婦、兒每科各列舉一至數個重點病證。
第一節內科常見病證
一、感冒
感冒是感受外邪或時行病毒,導致機體出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和脈浮等症狀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種常見外感疾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尤以冬春易發。本病常見於現代醫學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
【護理原則】
宣肺解表。
【辨證施護】
(一)風寒證
1.臨床表現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疼,鼻塞,流清涕,咳嗽,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
2.藥物護理辛溫解表,宣肺散寒。荊防敗毒散加減,成藥可用通宣理肺丸等。
3.飲食護理生薑16g,蔥白1根,加水600ml煮沸,放入麵條適量,加入雞蛋,出鍋,加食鹽適量,溫熱服,使微微汗出,禁食生冷黏膩。
(二)風熱證
1.臨床表現發熱,微惡寒,或有汗,鼻塞,流稠涕,頭痛,咽紅腫痛,咳嗽,痰黃稠,苔薄黃,脈浮數。
2.藥物護理辛涼解表,清熱宣肺。銀翹散或桑菊飲加減。成藥用桑菊感冒衝劑等。
3.飲食護理綠豆20g,入水煮沸約5分鍾,去渣取汁,再入鮮蘆根30g,金銀花20g,代茶飲。
(三)氣虛證
1.臨床表現素體虛弱,反複發作,惡風,或發熱,熱勢不高,鼻塞,流涕,自汗,乏力,氣短,咳嗽、咳痰無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浮而無力。
2.藥物護理益氣解表。參蘇飲加減。成藥可用玉屏風口服液等。
3.飲食護理黃芪20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山藥30g,百合30g,白果6枚,粳米適量,加水煮粥食用。
【健康指導】
1.加強體育鍛煉,注意防寒保暖,積極防病抗病。
2.適當休息,多飲水,飲食以清淡素食為宜。
3.發汗不可過度,以全身微汗為佳。
感冒風寒、風熱、氣虛證的辨別:風寒感冒,惡寒發熱,寒重熱輕,頭身疼痛明顯,脈浮緊;風熱感冒,惡寒發熱,熱重寒輕,咽紅腫痛,痰涕黃稠,脈浮數;氣虛感冒,常見於年老或體弱之人,反複感冒,發熱不甚,伴倦怠乏力,脈浮無力。
二、頭痛
頭痛是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征的常見病證。臨床上有外感和內傷之分。外感頭痛多由外感病邪侵襲頭部所致,屬實證;內傷頭痛多由內傷導致,屬虛證或虛實夾雜證。本病常見於現代醫學的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周期性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及慢性陣發性頭痛等。
【護理原則】
頭痛的護理須分內外虛實,外感所致多屬實,治療當以祛邪通絡為主;內傷所致多屬虛,治療以補虛為要;虛實夾雜者,當扶正祛邪並舉。
【辨證施護】
(一)外感頭痛
1.風寒證
(1)臨床表現:起病較急,頭痛甚,痛連項背,惡寒,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
(2)藥物護理: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川芎茶調散加減。
(3)飲食護理:防風10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蔥白2根,加糯米適量,煮粥食用。
2.風熱證
(1)臨床表現:起病急,頭脹痛,發熱惡風,口渴欲飲,麵紅目赤,舌紅苔薄黃,脈浮數。
(2)藥物護理:疏風清熱,通絡止痛。芎芷石膏湯加減。
(3)飲食護理:葛根30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糯米適量,煮粥食用。
3.風濕證
(1)臨床表現:頭痛如裹,肢體困重,胸悶嘔惡,或便溏,苔白膩,脈濡。
(2)藥物護理:祛風勝濕,通絡止痛。羌活勝濕湯加減。
(3)飲食護理:用藿香9g,佩蘭9g,紫蘇葉6g,開水衝代茶飲。
(二)內傷頭痛
1.肝陽上亢證
(1)臨床表現:頭脹痛伴眩暈,心煩易怒,麵赤口苦,或兼耳鳴脅痛,夜寐不安,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脈弦細數。
(2)藥物護理:平肝潛陽。天麻鉤藤飲加減。
(3)飲食護理:白菊花10g,決明子10g,天麻10g(研粉衝服),開水衝代茶飲。
2.腎虛證
(1)臨床表現:頭空痛,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帶下,失眠健忘,舌紅少苔,脈沉細而弱。
(2)藥物護理:滋陰補腎。六味地黃丸或大補元煎加減。
(3)飲食護理:黑芝麻30g,胡桃仁30g,粳米100g,同煮粥食用。
3.氣血虧虛證
(1)臨床表現:頭痛而暈,遇勞加重,麵色少華,心悸不安,自汗,氣短,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而弱。
(2)藥物護理:益氣補血。八珍湯加減。
(3)飲食護理:大棗15g,飴糖18g,代茶飲。
4.痰濁證
(1)臨床表現:頭痛昏蒙,胸脘痞悶,嘔惡痰涎,苔白膩,脈滑或弦滑。
(2)藥物護理:健脾祛痰,化濁止痛。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3)飲食護理:薏苡仁30g,糯米100g,同煮食用。
5.瘀血證
(1)臨床表現:頭痛如刺,入夜尤甚,痛處固定不移,舌紫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澀。
(2)藥物護理:活血祛瘀,通竅止痛。通竅活血湯加減。
(3)飲食護理:紅花3g,茶葉3g,開水衝代茶飲用。
【健康指導】
避寒暑,節飲食,暢情誌,慎起居。
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的辨別:外感頭痛發病較急,病程短,疼痛較劇,持續不止,常伴見發熱惡寒等邪氣在表的症狀;內傷頭痛一般起病較緩,病程長,痛勢較緩,時作時止,常兼見肝、脾、腎等髒腑功能失調的表現。
三、黃疸
黃疸是以目黃、身黃、尿黃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肝膽病證。臨床分為陽黃、陰黃、急黃三類。常見於現代醫學的肝細胞性黃疸、溶血性黃疸、肝硬化、膽石症和肝膽腫瘤等疾病。
【護理原則】
健脾利濕,利膽退黃為主。據黃疸類型不同分施以清熱利濕、溫中化濕或解毒開竅。
【辨證施護】
(一)陽黃(肝膽濕熱證)
1.臨床表現初起目黃,迅速至全身發黃,色澤鮮明,或壯熱口渴,口幹口苦,大便秘結,小便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
2.藥物護理清熱祛濕,利膽退黃,通腑化滯。茵陳蒿湯加減。
3.飲食護理茵陳30g,水煎去渣取汁,入冰糖調味,代茶飲。
(二)急黃(疫毒熾盛證)
1.臨床表現起病急驟,黃疸迅速加深,身目呈深黃色,壯熱煩渴,或神昏譫語,或衄血尿血,或有腹水,繼之嗜睡昏迷,舌質紅絳,苔黃褐幹燥,脈洪大。
2.藥物護理清熱解毒,涼血開竅。安宮牛黃丸或清開靈注射液。
3.飲食護理暫時禁食。
(三)陰黃(寒濕阻遏證)
1.臨床表現身目俱黃,黃色如煙熏,脘腹脹悶,痞滿食少,神疲乏力,納少便溏,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膩,脈沉遲。
2.藥物護理溫中健脾,利膽化濕。茵陳術附湯加減。
3.飲食護理茵陳30g,水煎去渣取汁,再入麥芽10g,生薑15g,大棗15g,粳米100g,共煮粥食用。
【健康指導】
1.精神調攝,解除顧慮,暢達情誌。
2.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忌肥甘油膩飲食或對肝有損害的藥物。
1.黃疸的主症: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症,其中目黃為必有的症狀。
2.陽黃、陰黃、急黃的鑒別:黃疸以目睛發黃最為突出,又分為陽黃、陰黃、急黃。陽黃,黃色鮮明,伴發熱、口渴、苔黃膩等明顯濕熱之象;陰黃,黃色晦暗如煙熏,伴有神疲畏寒,苔白膩、脈濡緩等明顯寒濕之象;急黃,其黃色如金,伴有高熱煩渴,神昏譫語等熱入心營之候。
四、消渴
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乏力,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典型臨床特征的一種疾病。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本病與西醫學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護理原則】
清熱潤燥,養陰生津。針對並發症的不同病情,給予適當地辨證、辨病施護。
【辨證施護】
(一)上消(肺熱津傷證)
1.臨床表現口渴多飲,口幹咽燥,多食易饑,小便多,大便幹結,舌尖紅,苔薄黃,脈數。
2.藥物護理清熱潤肺,生津止渴。消渴方加減。
3.飲食護理麥冬10g,天冬10g,開水衝代茶飲。
(二)中消(胃熱熾盛證)
1.臨床表現多食易饑,口幹欲飲,多尿,形體消瘦,大便幹,舌紅苔黃,脈滑。
2.藥物護理清胃瀉火,養陰增液。玉女煎加減。
3.飲食護理石斛15g,麥冬15g,開水衝代茶飲。
(三)下消(腎虛證)
1.臨床表現尿頻量多,渾濁如脂膏,腰膝酸軟,四肢欠溫,乏力,頭暈耳鳴,口幹唇燥,舌苔幹,脈沉細無力。
2.藥物護理溫陽滋陰,益氣固腎。六味地黃丸或金匱腎氣丸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