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1 / 3)

章節9

學習要點

1.腧穴的定位方法

2.針刺的方法及異常情況處理

3.灸法、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

4.推拿法的治療原理,臨床常用推拿手法

腧,有轉輸、輸注之意;穴,有孔隙之意。腧穴是髒腑、經絡之氣輸注於人體體表的部位,在病理上是髒腑、經絡病證的反應點,在治療上是針灸、推拿的施術部位。

一、腧穴的分類與作用

(一)腧穴的分類

腧穴的分類很多,目前主要分為十四經穴、經外奇穴、阿是穴。

1.十四經穴簡稱“經穴”,指分布於在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其中十二經脈的腧穴為左右對稱的雙穴,任、督二脈的腧穴分布在人體前後正中線上,為單穴。這些腧穴具有固定的名稱,固定的位置。

2.經外奇穴簡稱為“奇穴”,指有一定的名稱和確定的位置,但沒有列入十四經穴的腧穴。奇穴對某些特殊疾病有特殊的治療作用。

3.阿是穴又稱“壓痛點” “以痛為腧”。阿是穴無固定的定位和命名,以壓痛點或反應點作為針灸推拿施術的部位。

(二)腧穴的主治作用

腧穴是氣血輸注的部位,也是邪氣進出人體所經之處。所以腧穴能預防和治療相關疾病,主要有以下三方麵作用。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療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病證的作用,是所有腧穴的共有作用。如眼區周圍的睛明、承泣等腧穴均能治療眼疾,胃脘部周圍的中脘等腧穴均能治療胃病,阿是穴可治療所在部位局部的病痛等。

2.遠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循經治療遠隔部位的髒腑、組織、器官病證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位於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經穴能夠治療近端或軀幹部位相關的病證,如足三裏能治療胃脘部病證。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和特殊治療作用。如針刺天樞既可止瀉,又可通便;針刺內關既可治心動過緩,也可治心動過速,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大椎退熱,至陰矯正胎位等,都屬特殊治療作用。二、腧穴常用的定位方法

臨床運用針灸、推拿方法治療疾病,腧穴的定位是關鍵。取穴是否準確,與治療效果有著密切的關係。要做到定位準確,就必須掌握好正確的定位方法。臨床上常見的定位方法有以下四種。

1.骨度分寸定位法是指以骨節為標誌,將兩骨節之間的長度折量為一定的分寸,以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表911)。

表911常用骨度分寸表

分部部位起點常用骨度(寸)度量法說明頭部正中前後發際之間12直量用於確認頭部穴縱向距離軀幹部兩乳頭之間連線8橫量用於確認胸部穴橫向距離胸劍聯合至臍中8直量用於確認軀幹部穴縱向距離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5直量用於確認軀幹部穴縱向距離兩肩胛骨脊柱緣之間6橫量用於確認背部穴橫向距離上肢部腋前紋頭至肘橫紋9直量用於手三陰、手三陽經等的骨度分寸肘橫紋至腕橫紋12直量下肢部恥骨上緣至股骨內上髁上緣18直量股骨大轉子至膕橫紋19直量用於足三陰、足三陽經等的骨度分寸臀橫紋至膕橫紋14直量脛骨內側髁下緣至內踝尖13直量膕橫紋至外踝尖16直量外踝尖至足底3直量

2.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以本人的手指為標準來定取穴位的方法。

(1)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為一寸來定穴。

(2)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的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橫紋頭之間作為一寸來定穴。

(3)橫指同身寸:又稱“一夫法”,是患者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並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橫量作為3寸來定穴。

3.解剖標誌定位法是以人體解剖學的體表標誌為依據來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1)固定的標誌:是指各部位由骨節、肌肉所形成的突起、凹陷及五官輪廓、發際、肚臍等,是在自然姿勢下外表可見的標誌,可以借助這些外表的標誌確定腧穴的位置。如臍中為神闕,其旁開2寸取天樞等。

(2)活動的標誌:是指各部的關節、肌肉、肌腱、皮膚隨著人體的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尖端等外部標誌,據此可確定腧穴位置。如在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張口呈凹陷處取聽宮。

4.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上常用的簡便易行的取穴方法。如兩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腕後橈骨莖突上方,其食指端到達之處取列缺等。

三、常 用 腧 穴

(一)手太陰肺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在體表從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內側前緣下行,止於拇指橈側端。主治外感、頭項痛、咳痰喘等病證(圖911)。

圖911手太陰肺經2.常用腧穴

(1)尺澤

定位:屈肘時,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的橈側緣凹陷處。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咽喉疼痛等。

(2)列缺

定位: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簡便取穴法:兩手虎口交叉自然平握,一手食指伸直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食指尖端所觸盡頭處)。

主治:咳嗽、氣喘,同時能治療手陽明大腸經的頭痛、項強、口眼斜等,故有“頭項尋列缺”之說。

(3)少商

定位:拇指橈側指甲旁開0.1寸。

主治:中暑、驚風、卒中昏仆、暈厥,淺刺放血治療咽喉腫痛。

(二)手陽明大腸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從食指橈側端沿上肢外側前緣上行,在人中溝交叉到對側鼻翼旁。主治頭麵、五官、咽喉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圖912)。

圖912手陽明大腸經

2.常用腧穴

(1)合穀

定位:手背上,第一、二掌骨之間,第二掌骨中點,當第二掌骨向第一掌骨靠攏時的隆起處。

主治:頭痛、頭暈、鼻、喉、齒等頭麵五官疾病,故有“麵口合穀收”之說。

(2)曲池

定位: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

主治:熱病、上肢癱瘓、皮膚隱疹、瘙癢等。

(3)迎香

定位:鼻翼外緣中點旁0.5寸,當鼻唇溝中。

主治:鼻塞等鼻疾。

(三)足陽明胃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從鼻側,沿下頜角、耳前至前額。從下頜下行,經頸、胸腹,沿下肢外側前緣進入第二足趾外側端。主治胃腸病、頭麵、目鼻、口齒痛等病證(圖913)。

圖913足陽明胃經

2.常用腧穴

(1)地倉

定位:口角旁0.4寸。

主治:口眼斜、流涎、卒中口不能閉合等。

(2)頰車

定位:咀嚼時咬肌隆起處,即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處。

主治:口眼斜、牙齦腫痛、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等。

(3)下關

定位:顴弓和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處。合口有孔,張口即閉。

主治:牙痛、下頜關節炎、口眼斜、耳聾、耳鳴等。

(4)天樞

定位:臍旁開2寸。

主治:腹痛、腹脹、泄瀉、便秘、月經失調、腸麻痹等。

(5)足三裏

定位: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泄瀉、痢疾、便秘、疳積、腸癰、下肢痹痛等,故有“肚腹三裏留”之說。該穴也是強壯保健要穴之一。

(四)足太陰脾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起於足大趾內側端,沿大趾內側向上行至內踝前,交出足厥陰經的前麵,經膝股部內側前緣,進入腹部,挾咽旁係舌根,散舌下。主治脾胃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圖914)。

圖914足太陰脾經

2.常用腧穴

(1)三陰交

定位: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後緣。

主治:腹脹、泄瀉、男子遺精、陽痿、不育、女子月經不調、閉經、痛經、崩漏、帶下病、子宮脫垂、不孕等。為治消化係、生殖係和泌尿係疾病的常用穴。注意孕婦禁針。

(2)陰陵泉

定位: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處。

主治:腹瀉、腹痛、痢疾、小便不利、水腫、腳氣等。

(3)血海

定位:當屈膝時,髕骨內上緣上2寸(簡便取穴法:患者屈膝,用左手掌心按患者右膝蓋髕骨上,四指向上伸直,拇指向下斜置,拇指尖下)。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崩漏、隱疹、下肢濕疹等各種與血有關的病證。

(五)手少陰心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起於心中,過膈,聯絡小腸。出腋窩,沿上肢內側尺側緣,止於小指橈側端。主治心、胸、神誌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圖915)。

圖915手少陰心經

2.常用腧穴

(1)通裏

定位: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腕橫紋上1寸。

主治:心痛、心悸、癔症、舌強不語、失音等。

(2)神門

定位: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處。

主治:癲、神經衰弱、失眠、健忘、多夢、心悸等。

(六)手太陽小腸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起於小指尺側端,沿上肢外側後緣上行過目外眥至耳屏前。主治頭、項、耳、目、喉咽病、熱病、神誌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圖916)。

圖916手太陽小腸經

2.常用腧穴

(1)少澤

定位:小指尺側指甲旁0.1寸。

主治:熱邪所致的昏迷、咽痛、發熱,與膻中穴配合治療乳汁不下、乳癰等。

(2)天宗

定位:肩胛部,岡下窩中央凹隱處,平對第4胸椎。

主治:肩周炎、卒中癱瘓、落枕等。

(3)聽宮

定位:耳屏前,當下頜骨髁狀突後方,張口時出現的凹陷處。

主治:耳鳴、耳聾、齒痛、下頜關節炎等。

(七)足太陽膀胱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起於目內眥,循頭頂,夾督脈下項,分成兩支,沿脊柱旁1.5寸及3寸、大腿後側下行,彙合於膕窩正中,再沿小腿後側、足外側下行,止於小趾外側端。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部病證及神誌病,背部第一側線的背俞穴及第二側線相平的腧穴,主治與其相關髒腑病證和有關組織器官病證(圖917)。

圖917足太陽膀胱經

2.常用腧穴

(1)睛明

定位: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主治:目赤腫痛、迎風流淚、視物不明等眼部疾病。

(2)肺俞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潮熱盜汗等。

(3)心俞

定位:第5胸骨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心痛、心悸、失眠、健忘、多夢、癔症等。

(4)腎俞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遺精、陽痿、不孕不育、遺尿、帶下、腰背疼痛、耳鳴、耳聾等。

(5)委中

定位:膕橫紋的中點。

主治:腰背部疼痛、下肢痿痹、吐瀉等,故有“腰背委中求”之說。

(6)昆侖

定位:外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腰痛、足跟痛等。

(7)至陰

圖918足少陰腎經

定位: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用灸法)、難產、頭痛、鼻塞、目痛等。

(八)足少陰腎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起於足小趾之下,沿內踝後向上行於小腿內側後緣,通過脊柱,向前分布於腹、胸。主治婦科病、前陰病、腎、肺、咽喉病等病證(圖918)。

2.常用腧穴

(1)湧泉

定位:足底部前1/3,卷足時凹陷處。

主治:頭痛、頭暈、眼花、咽喉腫痛、休克、中暑、小兒驚風等。

(2)太溪

定位:內踝和跟腱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遺精、月經不調、耳鳴耳聾、咽喉疼痛、咯血、盜汗、失眠多夢、牙齒酸痛等。

(九)手厥陰心包經

圖919手厥陰心包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從胸部抵腋下,沿上肢內側正中下行,止於中指端。主治心、胸、胃、神誌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圖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