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的作用主要是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溫中散寒、回陽複脈、升舉陽氣、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等。
二、灸法的操作方法
臨床常用的灸法有艾炷灸、艾條灸、溫針灸等幾種。
(一)艾炷灸
用手搓捏成圓錐形的艾絨,按施灸的需要可以製作成大、中、小不等的艾炷。以每燃燒完一個艾炷稱為一壯,每處一般施灸3~7壯。
1.直接灸是將製成的艾炷直接放置於要施灸的腧穴皮膚上進行燒灼來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是灸法中常用的一種。直接灸分為有瘢痕直接灸和無瘢痕直接灸。瘢痕直接灸:施灸後局部會出現水皰並化膿,在20分鍾左右會結痂並留有瘢痕,所以該種灸法又稱為化膿灸。無瘢痕直接灸:施灸後局部不會出現水皰,不化膿,所以屬於無瘢痕灸。
2.間接灸將藥物或某些介質墊在艾炷的下麵,通過點燃艾炷後導熱到腧穴局部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由於中間隔著藥物或者其他介質,因此稱之為間接灸。常用的間接灸有隔蒜灸、隔鹽灸、隔附子餅灸等。
(二)艾條灸
將艾絨用紙(常用桑皮紙)包卷成條狀即艾條,點燃艾條的一端,將點燃端對準施灸的腧穴上約2cm進行熏烤的一種方法。常用的艾條灸有溫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
1.溫和灸將點燃的艾條懸放在施灸部位的上方,距離皮膚2cm左右,當患者感覺灼熱後慢慢調遠艾條與皮膚的距離,固定於上方。施灸的時間要持續15~20分鍾。溫和灸適用於疼痛性疾病等。
2.雀啄灸將點燃的艾條對著施灸部位,接近皮膚,當患者有溫熱感後提高艾條,使艾條在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即一提一放)的往返動作如雀啄食樣,故名雀啄灸。每次施灸15~20分鍾為宜。適用於暈厥、小兒患者等。
3.溫針灸是將針和艾灸兩種療法結合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先在腧穴進針,得氣後將點燃的艾條放置於腧穴局部進行施灸。臨床上常將艾條一端插在針柄一端來施灸。溫針灸適用於風寒濕痹證、陽氣虛弱患者等。
三、灸法的注意事項
灸法主要適用於虛證、寒證和陰證,雖然安全方便,但如果運用不當,也可能會導致一些不良情況的發生。對於高熱、實證患者不宜用灸法;麵部不宜施瘢痕灸,以免影響容貌外觀;有大血管、大神經的部位不應施灸;孕婦除非是為了調整胎位,一般不宜施灸,特別是腹部和腰骶部不能施灸;施行瘢痕灸時出現水皰要注意防止感染,水皰大者用注射器吸出液體並塗以甲紫,同時用消毒紗布包敷。
第四節拔罐法及護理
一、拔罐的基本知識
拔罐療法是針灸治療中的重要療法,在民間廣泛運用。拔罐的治療原理是利用燃燒、抽氣等方法將罐內空氣排出,造成罐中負壓,吸附於施術部位,使之產生刺激並造成瘀血現象的治療方法。
(一)罐的種類
罐的種類很多,目前臨床常用的有竹罐、陶罐、玻璃罐和抽氣罐等,玻璃罐應用較普遍。
(二)拔罐的作用及適用範圍
1.拔罐的作用拔罐法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等作用。
2.適用範圍臨床多用於治療疼痛性疾病,如風濕痹痛、腹痛、腰背痛、痛經、頭痛等,還可用於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不良、眩暈等髒腑功能紊亂等病證。
二、拔罐的操作方法
拔罐的方法有多種,可分為火罐法、水罐法、抽氣罐法,其操作如下。
(一)火罐法
臨床常用是閃火法,即用鑷子夾95%的乙醇棉球,點燃後在罐內繞1~2圈抽出,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這種方法比較安全,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
(二)水罐法
此法一般適用於竹罐。將竹罐倒置在沸水或藥液之中,煮沸1~2分鍾,然後用鑷子夾住罐底提出液麵,甩去水液,趁熱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這種方法所用的藥液,可根據病情決定。
(三)抽氣罐法
將抽氣罐的瓶底緊扣在應拔的部位上,用注射器或抽氣筒等抽出罐內的空氣,使其產生負壓,即能吸住。
(四)拔罐療法的臨床應用
1.留罐將罐子留置於施術部位10~15分鍾,然後將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
2.閃罐將罐拔住後,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複多次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直至皮膚潮紅為度。該方法適用於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等。
此外,還有走罐、針罐、藥罐等療法,在臨床上根據實際情況,按疾病的性質、患者的體質、年齡等而定。
三、拔罐的注意事項
(一)要嚴格掌握禁忌證
凡中度或重度心髒病、全身性水腫、血友病、紫癜、咯血、白血病、高熱、全身劇烈抽搐或痙攣、高度神經質、活動性肺結核、婦女月經期、極度衰弱、醉灑、過度疲勞、過饑、過飽、過渴,或吸拔部位有靜脈曲張、腫瘤、皮膚病、皮膚破損,或有外傷骨折,及孕婦腰骶部、腹部等均禁用或慎用拔罐療法。
(二)注意保暖避風,操作穩、準、快
拔罐時,室內須保持溫暖,避開風口,防止受涼。拔罐的基本要求是穩、準、快。吸拔力的大小與扣罐的時機和速度,罐具大小等因素有關。
第五節推拿法及護理
一、推拿的基本知識
(一)推拿的概述
推拿又稱“按摩”,古代還稱“按蹺”“喬摩”。起源於人類的自我保護過程,人類從無意中發現用手按壓、拍打、按摩疼痛的部位,能夠使疼痛減輕或者消失,經驗不斷積累而形成的一門醫術。
(二)推拿的治療原理
推拿是醫者手法作用於腧穴或特定部位對機體生理、病理產生影響,具有疏通經絡、理氣活血、疏通關節、調整髒腑功能的作用,從而增強抗病能力和治療疾病的目的。
(三)推拿的適應證
推拿最早是用於預防疾病和養生保健的方法,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臨床各個學科,特別是應用解決疼痛性疾病療效更為顯著,同時也常用於保健、美容、減肥等方麵。
1.骨傷科疾病各種傷筋、扭傷、脫位等,如落枕、頸椎病、急性扭傷、腰肌勞損、骨質增生、骨折、關節脫位、術後功能恢複等。
2.內科疾病腹痛、頭痛、感冒、哮喘、呃逆、高血壓、眩暈、失眠等。
3.婦科、兒科疾病痛經、月經不調、產後缺乳、產後乳汁淤積等。小兒發熱、泄瀉、嘔吐、厭食、小兒麻痹後遺症等。
4.外科、五官科疾病乳癰初期、壓瘡、術後腸粘連等;急慢性鼻炎、急性扁桃體炎、耳鳴、耳聾、近視等。
(四)推拿的禁忌證
推拿法應用廣泛,但對某些疾病或疾病的部分階段推拿治療無效反而會加重病情,所以對這些疾病禁用推拿療法,以下疾病應禁用或慎用推拿療法。①診斷不明確的疾病,如骨折、脫位、脊柱損傷,特別是伴隨有腦部損傷者,在明確診斷前不能使用施以手法;②急性損傷患者,如腦部損傷、內髒挫裂傷、骨折早期等;③嚴重疾病,如心髒病、惡性腫瘤、腦血管意外等;④傳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肺結核、腦膿腫、骨髓炎等;⑤燒傷、燙傷及潰瘍性皮炎等;⑥急腹症及出血患者,如胃十二指腸穿孔、外傷出血、便血、尿血等;⑦孕婦和婦女行經期間的小腹部、腰骶部、臀部等;⑧對年老體弱、久病體虛、過饑過飽、醉酒者等不宜手法治療者。
二、推拿的操作方法
推拿手法分類很多,以下主要介紹幾種常用基本手法。
(一)一指禪推法
以拇指端或橈側著力,並通過往返擺動手腕部,從而產生的力度通過拇指持續作用於施術部位或者穴位上,稱為一指禪推法。
動作要領:拇指伸直,手握空拳,以拇指端或橈側著力於施術部分或穴位上,肩部、肘部、腕部及前臂協調有節律擺動,由此產生的力度傳到拇指端而出現輕重交替、持續不斷作用於腧穴局部上。
臨床應用:一指禪推法具有舒筋活絡、調和營衛、祛瘀消積、健脾和胃的功能。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內、外、婦、兒等多種疾病,其中在治療頭痛、胃痛、腹痛、麵癱、失眠、高血壓、月經不調、消化道疾病及關節疾病等效果明顯。
(二)揉法
以掌、指等部位吸附於一定部位或穴位局部,通過帶動皮下組織作輕柔緩和回旋的揉動,稱為揉法。
動作要領:
1.掌揉法手掌大魚際或掌跟或手掌吸附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鬆,以肘部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做輕柔的揉動。
2.指揉法手指羅紋麵吸附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常用的有拇指揉,中指揉,食、中、無名三指揉等。腕部放鬆,以肘部為支點,前臂做主動擺動,帶動腕和掌指輕柔和緩的揉動。
臨床應用:揉法具有寬胸理氣、消積導滯、活血祛瘀、消腫止痛等作用。常用於治療脘腹脹痛、胸悶脅痛、便秘泄瀉等胃腸道疾病,以及因外傷引起的疼痛等。
(三)推法
以指、掌、肘等部位著力於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進行單向直線推移,稱為推法。
動作要領:用指、掌、肘著力於一定部位上,緊貼體表,做單方向的直線移動。
臨床應用:推法可用於人體各部,能增高肌肉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並有舒筋活絡,緩解肌肉痙攣等作用。可用於腰肌勞損、四肢肌肉酸痛等。
(四)摩法
以掌麵或食、中、無名指指麵附著在體表的一定部位上,做環形而有節奏的撫摩,稱為摩法。摩法主要分為指摩法和掌摩法。
動作要領:
1.掌摩法掌麵附著於一定部位,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鬆,指自然伸直,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前臂做節律性的環旋運動。
2.指摩法食、中、無名指指麵附著於一定的部位上,肘關節自然屈曲,腕部放鬆,指掌自然伸直,以腕關節為中心,連同掌指做節律性的環旋運動。
臨床應用:摩法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胃腸蠕動、活血散瘀等作用。臨床上常配合揉法、推法,按法等使用。
(五)搓法
術者用雙手掌麵挾住患者四肢、軀幹等部位進行快速的往返上下的移動,稱為搓法。
動作要領:用雙手掌麵挾住一定的部位,相對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時做上下往返移動。
臨床應用:搓法具有調和氣血、舒筋通絡、放鬆肌肉的作用。臨床常用於治療腰背、脅肋及四肢部,以上肢部最為常用,是一種輔助手法,一般作為推拿治療的結束手法。
(六)按法
以指、掌著力按壓在體表的一定部位上,逐漸用力,按而留之,稱為按法。按法分為指按法和掌按法兩種。
動作要領:
1.指按法用拇指(指端或指腹)或中指或食、中二指或食、中、無名三指等按壓體表。按壓時,著力指伸直,其餘指張開起支持作用,協同助力或握拳。
2.掌按法用單掌或雙掌,或雙手重疊按壓體表,手指自然伸開。
臨床應用:按法具有放鬆肌肉、開通閉塞、活血止痛等作用,常用於頭痛、胃脘痛、腰痛、肢體酸痛麻木等。
(七)拿法
以拇指和餘手指將一定部位肌肉向上提起,稱為拿法。
動作要領:大拇指和其餘四指相對用力,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進行節律性的提捏。用力要由輕到重,不可突然用力,動作要緩和而有連貫性。
臨床應用:具有祛風散寒、開竅止痛、舒筋通絡等作用。常用於治療頭痛、項強、四肢關節及肌肉酸痛等。
(八)拍法
以虛掌拍打一定部位或穴位,稱為拍法。
動作要領:手指自然並攏,掌指關節微屈,腕關節放鬆,平穩而有節奏,拍打患部。
臨床應用:具有舒筋通絡、行氣活血的作用。常用於肩背、腰臀及下肢,治療局部感覺遲鈍、麻木、疼痛等。
三、推拿的注意事項
推拿師必須掌握過硬的推拿技術,掌握相關中西醫學基本知識,對推拿適應證、禁忌證要掌握,防止推拿事故的產生。推拿者要注意衣著形象,不能戴首飾,指甲要修剪,以免影響操作,損傷患者。推拿法一般是10次1個療程,療程間可以休息1~2天。
推拿是醫者手法作用於腧穴或特定部位對機體生理、病理產生影響,具有疏通經絡、理氣活血、疏通關節、調整髒腑功能,從而增強抗病能力和治療疾病。推拿療法廣泛應用於臨床各個學科。
(黃富獻)
1.常用的腧穴定位方法有哪些?
2.針刺進針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3.臨床上常見的針刺意外有哪些?簡述暈針的處理方法。
4.常用的灸法及其適應證。
5.常用的拔罐方法及注意事項。
6.什麼是推拿法?推拿的治療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