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9(2 / 3)

2.常用腧穴

(1)曲澤

定位:屈肘時,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尺側緣凹陷處。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吐瀉等。

(2)內關

定位: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癲狂、健忘、驚悸、失眠、多夢、胃脘痛、嘔吐、呃逆等。

(十)手少陽三焦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起於無名指尺側端,沿上肢外側正中上行,止於眉梢。主治側頭、耳、目、胸脅、咽喉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圖9110)。

2.常用腧穴

(1)外關

定位:腕背橫紋上2寸,橈骨與尺骨之間,對應內側是內關。

主治:風熱感冒、上肢部痛、偏頭痛、耳鳴、耳聾、目赤腫痛等。

(2)翳風

定位:耳垂後方凹陷處,即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頭暈、耳鳴、耳聾、牙關緊閉、牙齒疼痛等。

(十一)足少陽膽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起於目外眥,經耳前,沿胸脅、下肢外側中緣下行,止於足第四趾外側端。主治側頭、目、耳、咽喉病、神誌病、熱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圖9111)。

圖9110手少陽三焦經

圖9111足少陽膽經

圖9112足厥陰肝經

2.常用腧穴

(1)風池

定位:頸項部,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的凹陷處,與風府穴平行。

主治:卒中癱瘓、頭暈目眩、外感風寒、風熱頭痛、頸項部疼痛等。

(2)肩井

定位:肩峰端與大椎穴連線的中點。

主治:肩部、頸項部的疼痛、上肢不遂、乳癰等。

(3)環跳

定位:臀部,股骨大轉子最高凸起點與骶管裂孔連線上中、外1/3交界處。

主治:下肢痿痹、癱瘓、腰痛等。

(4)陽陵泉

定位: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黃疸、膽絞痛、下肢痿弱無力等。

(十二)足厥陰肝經

1.循行及主治概要起於足大趾外側端,經內踝前,沿脛骨內側上行,在內踝上8寸交到脾經之後,再沿大腿內側中間上行,經小腹,止於胸脅部。主治肝病、婦科、前陰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圖9112)。

2.常用腧穴

(1)行間

定位:足背部,第1、2足趾之間,足趾蹼緣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月經過多等。

(2)太衝

定位:足背,第1、2蹠骨結合部前下方的凹陷處。

主治:頭暈目眩、頭脹頭痛、口眼斜、崩漏、疝氣,各種痹痛和神經方麵疾病。

(十三)任脈

1.循行及主治概要起於小腹內,出會陰。從會陰沿腹、胸、頸正中至口唇下。主治腹、胸、頸頭麵的局部病證等病證。少數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神誌病(圖9113)。

圖9113任脈2.常用腧穴

(1)關元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帶下、不孕、盆腔炎、遺精、早泄、陽痿、不育等,該穴是治療生殖係統疾病的重要穴位。另外,灸關元穴可起到強壯全身的作用。

(2)神闕

定位:臍中央。

主治:腹痛、腹瀉、脫肛、中風脫證的急救穴。該穴禁針。

(3)中脘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

主治:胃脘疼痛、惡心嘔吐、噯氣吞酸、食少腹脹等。

(4)膻中

定位: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隙,即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主治:咳嗽、哮喘、胸痛、心悸、乳少、嘔吐等。

(十四)督脈

1.循行及主治概要起於小腹內,出會陰,支脈入絡腦。從會陰沿骶、腰、背、項正中上頭頂,下前額,經鼻柱,止於上唇內。主治神誌病、熱病、腰骶、背、頭項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髒病證(圖9114)。

圖9114督脈

2.常用腧穴

(1)命門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腰痛、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白帶、不孕、不育、腎虧腰痛等生殖係統疾病,也是保健要穴。

(2)大椎

定位: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處,取穴時頭微向前俯,頸項正中最突出的椎棘下緣即是大椎穴。

主治:外感熱病、咳嗽、氣喘、潮熱盜汗、頭痛項強、癲、風疹等。

(3)百會

定位:頭頂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當後發際正中直上7寸處。

主治:頭痛、眩暈、驚悸、健忘、失眠、脫肛、陰挺等。

(4)人中(水溝)

定位:鼻中隔直下,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下2/3交點處。

主治:昏迷、暈厥、卒中、中暑、休克、呼吸衰竭等急危重症、癔症、癲狂癇、急慢驚風、閃挫腰痛等,也是急救要穴之一。

第二節毫針刺法及護理

一、毫針刺法的基本知識

毫針多是以不鏽鋼製成,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是針灸刺法在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工具。它的結構分針尾、針柄、針根、針身、針尖五部分。

(一)毫針練習

針刺練習,主要對指力和手法的鍛煉。指力是指醫者持針之手進針操作的力度。良好的指力是掌握針刺手法的基礎,熟練的手法是運用針刺治病的條件。針刺的練習,一般分指力練習、手法練習和自身練習等三步。

(二)針刺前的準備

1.針具的選擇首先須根據所選的腧穴、病人的體質、病情等情況來選擇合適的針具。實施針刺前須檢查針具的情況,檢查時要注意:針尖要端正不偏,無毛鉤;針身要光滑挺直,圓正勻稱,堅韌而富有彈性;針根要牢固,無剝蝕;針柄的金屬絲要纏繞均勻、牢固。

2.適當的體位一般來說,以病人感覺舒適,醫生方便針刺為原則,通常選擇仰臥位、俯臥位、側臥位、仰靠坐位或俯伏坐位等體位。首次針刺的病人,應盡量選擇臥位,以防暈針。

3.針刺治療前的心理疏導出現暈針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初次接受針刺的患者,所以在針刺前要做好病人心理的疏導工作。在針刺前,特別是初針患者,告訴病人進針的感覺,讓病人從容接受針刺治療。

二、針刺的操作方法

(一)進針

進針一般是用右手持針,用左手固定腧穴局部,使針刺入皮膚,進入腧穴的深層。常用的進針法有以下幾種。

1.夾持進針法刺手拇指、食指夾持針柄,左手持消毒幹棉球夾持住針身,將針刺入腧穴迅速刺入皮下,再以右手拇、食、中指進行撚轉針柄,在撚轉的同時將針插入腧穴的深部。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2.指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針,沿左手拇指指甲邊緣垂直刺入皮膚,再進行撚轉入腧穴的深層。此法適用於短針的進針。

3.舒張進針法以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膚鬆弛部位的腧穴進針。

4.提捏進針法以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提捏起來,右手持針,從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適用於肌肉較淺薄的腧穴進針。

(二)進針的角度和深度

在針刺操作過程中,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增強針感、提高療效、防止意外的關鍵。針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要根據施術腧穴所在的具體位置、病人體質、病情需要和針刺手法等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1.角度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麵所形成的夾角。一般分為三種:針身與皮膚表麵呈90°,垂直刺入者為直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45°左右,傾斜刺入者為斜刺;針身與皮膚表麵呈15°左右刺入者為平刺,又稱為橫刺、沿皮刺。

2.深度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度。以既有針下得氣的感覺,又不傷及組織器官為原則。但在臨床操作中,還必須結合患者的體質、年齡、病情、部位等因素綜合考慮。

(三)得氣、行針和留針

1.得氣又稱“針感”,是指毫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施以提插或撚轉等行針手法,使針刺部位獲得經氣感應。當針刺腧穴得氣時,患者的針刺部位有酸、脹、麻、重等自覺反應,或呈現沿著一定的方向和部位傳導和擴散的現象,醫者的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有徐和沉緊、澀滯等反應。一般來說,得氣迅速療效好,得氣慢或者不得氣則效果不明顯或無療效。

2.行針毫針刺入穴位後,為了使患者產生針刺感應,或進一步調整針感的強弱,以及使針感向某一方向擴散、傳導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稱為“行針”,亦稱“運針”。常用的行針手法有提插法、撚轉法。此外還有輔助行針手法,如刮柄法、彈柄法、震顫法等。

(四)留針與出針

1.留針法將針刺入腧穴並施行手法後,使針留置穴內稱為留針。一般病證隻要針下得氣而施以適當的手法後,即可出針或留針10~20分鍾。但對一些特殊病證,如急性腹痛,破傷風,角弓反張,頑固性疼痛或痙攣性病證,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以增強、鞏固療效。

2.出針法出針,又稱起針、退針。出針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指兩指持消毒幹棉球輕輕按壓於針刺部位,右手持針做輕微的小幅度撚轉,並隨勢將針緩慢提至皮下(不可單手用力過猛),然後出針。出針後,要用消毒棉球輕壓針孔片刻,以防出血。同時檢查核對針數有否遺漏,還應注意有無暈針延遲反應現象。

三、針刺的注意事項

(一)暈針

暈針是在針刺過程中患者發生的暈厥現象。

處理:立即停止針刺,將已刺之針迅速起出,讓患者平臥,頭部放低,鬆開衣帶,注意保暖。輕者靜臥片刻,給予熱茶或溫開水飲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漸漸恢複。重者在行上述處理後,可選取水溝、素髎、內關、合穀、太衝、湧泉、足三裏等穴指壓或針刺。

(二)滯針

滯針是指在行針時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撚轉、提插、出針均感困難,而患者則感覺疼痛的現象。

處理:若因患者精神緊張,或肌肉痙攣而引起的滯針,可囑其不要緊張,醫者用手指在鄰近部位做循按動作,或彈動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解痙攣。若因單向撚轉而致者,須向相反方向將針撚回。

(三)彎針

彎針是指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後,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的現象。

處理:出現彎針後,便不得再行提插、撚轉等手法。如係輕度彎曲,可按一般拔針法,將針慢慢地退出。若彎曲較大,應注意彎曲的方向,順著彎曲方向將針退出。如彎曲不止一處,須視針柄扭轉傾斜的方向,逐漸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斷針。如患者體位改變,則應囑患者恢複原來體位,再行退針。

(四)斷針

斷針又稱折針,是指針體折斷在人體內。若能術前做好針具的檢修和施術時加以應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處理:醫者態度必須鎮靜,並囑患者不要驚慌,保持原有體位,以防殘端向深層陷入。若折斷處針體尚有部分露於皮膚之外,可用鑷子鉗出。若折斷處針體與皮膚相平或稍低,而尚可見到殘端者,可用左手拇、食兩指在針旁按壓皮膚,使殘端露出皮膚之外,隨即用右手持鑷子將針拔出。若折斷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須在X線下定位,施行外科手術取出。

(五)血腫

血腫是指針刺部位出現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腫痛的現象。

處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現局部小塊青紫時,一般不必處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腫脹疼痛較劇,青紫麵積大而且影響到活動功能時,可先做冷敷止血後,次日再做熱敷。

常用的針刺法有夾持進針法、指切進針法、提捏進針法、舒張進針法等進針手法,進針時要掌握好進針的角度、方向、深度等,進針後要施行一定的手法達到得氣。針刺前要做好充分準備,以防出現暈針、滯針、斷針等針刺意外的發生。

第三節灸法及護理

一、灸法的基本知識

灸法,指的是利用特定的燃燒材料對機體一定部位進行熏灼,得以調節人體經絡髒腑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臨床施灸的材料主要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絨或艾條,還有蒜、鹽、附子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