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8(1 / 3)

章節8

學習要點

1.中藥的性能及用藥禁忌、用藥原則

2.方劑的組成原則及變化規律

3.湯劑的煎服法

方藥施護是在了解中醫理、法、方、藥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觀察和了解方藥治療過程中機體與疾病所發生的錯綜複雜的變化、正常與異常的反應,針對其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藥物護理,保證藥物的功效和治療效果。方藥施護必須掌握中藥方劑基本知識,包括中藥藥性理論、方劑理論、常用中藥及中藥煎服法、常用方劑、常用中成藥等。

第一節中藥

中藥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治療疾病並具有康複與保健作用的物質。中藥主要來源於天然藥物及其加工品,其中包括植物藥、動物藥和礦物藥,以及部分化學和生物製品類藥物。其中以植物藥為多,應用最廣泛,因此古代稱為“本草”。

一、中藥藥性理論

中藥藥性理論,又稱為中藥性能,即藥物的性味和功能。主要內容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及毒性等。

(一)四氣五味

1.四氣又稱四性,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在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於兩種不同性質的屬性。溫熱屬陽,寒涼屬陰;溫次於熱,涼次於寒,為同一類藥性,程度不同。寒性或涼性的藥物,能減輕或消除熱證,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等作用,適用於陽熱證等,如黃芩、黃連、黃柏等。熱性或溫性的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寒證,具有溫裏、散寒、助陽等作用,適用於陰寒證等,如附子、幹薑、肉桂等。此外,還有一些藥物,寒熱性質不明顯,藥性平和,稱之為“平性藥”,如黨參、山藥、茯苓等。

2.五味指藥物具有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味道。此外,還有淡味、澀味。

(1)辛:能散、能行,具有發散、行氣、活血、開竅、化濕等作用,常用於表證、氣滯、血瘀、竅閉神昏、濕阻等。

(2)甘:能補、能和、能緩,具有補益、和中、緩急止痛、緩和藥性、調和藥味等作用,常用於虛證、拘攣疼痛及調和藥性。另有淡附於甘,能滲、能利,具有滲濕利水作用,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

(3)酸:能收、能澀,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常用於虛汗、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久咳等。澀附於酸,作用基本相同,常酸澀並稱。

(4)苦:能瀉、能燥,具有清熱、燥濕、降逆、瀉下等作用,用於實熱證、實證咳喘、嘔惡、便秘及濕證等。

(5)鹹:能軟、能下,具有軟堅散結和瀉下作用,常用於瘰鬁、癭瘤、便秘等。

每種藥物都具有氣和味兩方麵,它是論述和運用中藥的主要依據,二者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要將藥物的氣和味綜合起來全麵的加以理解,才能正確的認識藥性。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指藥物在機體內四種不同的作用趨向。升浮藥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陽、舉陷、發表、散寒、祛風、開竅等功效,能治療病位在表、在上,病勢下陷等病證;沉降藥能下行向內,具有潛陽、降逆、平喘、收斂、瀉下、滲利等作用,能治療病位在裏、在下,病勢上逆等病證。

藥物升降浮沉的作用趨勢,與藥物的氣味、質地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講,凡花、葉、皮、枝等質地輕,味辛、甘、淡,氣屬溫熱的藥物,多為升浮藥;果實、種子、礦物、貝殼等質地重,味苦、酸(澀)、鹹,氣屬寒涼的藥物,多為沉降藥。此外,炮製和配伍也可以改變藥物的升降浮沉之性,如酒製則升,薑製則散,醋製收斂,鹽製下行等。

(三)歸經

歸經是指藥物對機體某些髒腑經絡的病變起主要和特殊的選擇性治療作用。由於藥物歸經不同,性味相同的藥物,其作用範圍與作用部位也有區別,如黃芩、黃連、黃柏同屬於清熱藥,性味均為苦寒,但黃芩入肺經而長於清肺熱;黃連入心、胃經而能瀉心火、清胃熱;黃柏入腎經而重於瀉腎火、退虛熱。掌握歸經有助於臨床辨證的用藥選擇。

(四)毒性

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作用。藥物具有一定毒性,用法不當,就可能導致中毒,造成髒腑組織損傷,功能障礙,機體發生病理變化,甚至死亡。

根據臨床中藥中毒表現的程度,將有毒中藥分為大毒、有毒及小毒三類。

中藥藥性理論,是藥物性質與功能的高度概括,對臨床用藥具有重要意義。要掌握中藥的應用,首先必須熟悉中藥的性能。

二、中藥的應用

(一)配伍

配伍是根據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配合使用。前人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根據藥物配伍使用的變化,總結為藥物“七情”。

單行,即用單味藥物治療疾病。如獨參湯用人參治療氣虛欲脫證。相須,是指兩種以上性能、功效相似的藥物合用,以增強療效。如石膏配知母,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相使,是指以一種藥為主,另一種藥為輔,以提高主藥的療效。如黃芪配茯苓治療脾虛水腫,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功效。相畏,是指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半夏的毒性可以用生薑消除,即半夏畏生薑。相殺,是指一種藥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消除半夏的毒性,即生薑殺半夏。相惡,是指一種藥物能降低另一種藥物的功效,甚至喪失藥效。如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即人參惡萊菔子。相反,是指兩種藥物同用後,能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詳見用藥禁忌中的“十八反”“十九畏”。

(二)禁忌

1.配伍禁忌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藥物合用會產生劇烈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或降低和消除藥物的療效,因而應該避免配合使用。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烏頭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沙參、玄參、丹參、苦參、細辛、芍藥。

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人參畏五靈脂,官桂畏赤石脂。

2.妊娠禁忌婦女在妊娠期間,某些藥物具有損害胎元以致墮胎的副作用,應作為妊娠用藥禁忌。根據藥物對於胎元損害程度不同,一般將妊娠禁忌藥分為禁用藥和慎用藥兩類。禁用藥多係毒性較強、藥性峻猛的藥物,如巴豆、烏頭、大戟、斑蝥、蟾酥、三棱、莪術等。慎用藥則是通經活血、行氣破滯或辛熱滑利的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幹薑、附子、肉桂等。

3.服藥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稱忌口。一般在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辛熱、油膩、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根據病情不同,飲食禁忌也有區別。如熱證忌食辛辣、油膩、煎炸食物;寒證忌食生冷之物;胸痹患者應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髒及煙、酒;肝陽上亢者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熱助陽之品;脾胃虛弱者忌食生冷、油炸、黏膩之品;瘡瘍、皮膚病患者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三)劑量

劑量即中藥的用量,一般是指幹燥後的藥材飲片,在湯劑中單味藥的成人每日用量。

中藥的計量單位,現在采用公製。劑量大小的選擇可以根據中藥的藥性和緩、作用強弱、有毒無毒、配伍劑型以及患者年齡、體質、病情輕重等因素確定。

(四)中藥煎服法

1.中藥湯劑的煎法

(1)煎藥用具:用陶瓷器具中的沙鍋和瓦罐,亦可用搪瓷器具。不可用銅、鐵、鋁等金屬器具,以免發生化學反應而影響療效。

(2)煎藥用水:以水質純淨為原則。用水量以將中藥飲片適當按壓,液麵高出飲片2~3cm為宜。質地堅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略多;質地疏鬆或有效成分容易揮發,煎煮時間較短的藥物,加水量可略少。煎藥前,一般用冷水浸泡20~30分鍾。

(3)煎藥火候:一般煎煮2~3次。先用武火(大火)煮沸,再改用文火(小火)煎煮30分鍾左右,第二煎時間略短,濾出藥液,混合後分2~3次服用。通常解表藥及芳香性藥物不宜久煎,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煎10~15分鍾即可;滋補類、礦物類和貝殼類藥物,煮沸後宜文火久煎30~60分鍾,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4)特殊煎法

先煎:礦物、貝殼類藥物,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應打碎先煎30分鍾左右,如磁石、龍骨、牡蠣等。毒性較強的藥物,久煎可以降低毒性,應先煎30~60分鍾,如附子、川烏等。

後下:藥物氣味芳香,久煎易揮發失效,如薄荷、木香、砂仁等;有些藥物久煎有效成分破壞,如大黃、青蒿、鉤藤等,宜在其他藥煎好前4~5分鍾入煎。

包煎:粉末狀、細小種子、有絨毛的藥物,宜用紗布包煎,以免藥液成糊狀或使鍋底焦糊難於過濾,也可減少對咽喉及消化道的刺激。如滑石、車前子、蒲黃、海金沙、辛夷、旋覆花等。

另煎:某些貴重藥物,應另煎取汁兌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藥渣吸附,造成浪費。如人參、西洋參等。

烊化:膠質、黏性大的藥物,宜另行單獨溶化後,再與煎好的藥汁兌服,如阿膠、飴糖、鹿角膠等。

衝服:某些貴重藥、細料藥、量少或不耐高溫煎煮的藥物,應研末,兌入煎好的藥液或開水衝服,如三七粉、雷丸、沉香等。

2.服藥法

(1)服藥時間:一般來說,驅蟲藥和瀉下藥宜在清晨空腹時服;補益藥宜在飯前服;健胃藥和對胃腸道刺激性較大的藥宜在飯後服;安神藥宜在睡前服;止嘔藥宜少量頻服;小兒服中藥,每次不能多服者,可多次分服。無論飯前或飯後服藥,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療效。

(2)服藥次數:一般湯劑每日1劑,每劑分2~3次服用。重症患者可1日多劑,以加強療效。嘔吐患者宜少量頻服;咽喉腫痛者可頻頻含咽;小兒服藥可適當增加次數;發汗藥、瀉下藥、催吐藥應中病即止,以免損傷正氣。

(3)服藥溫度:一般湯劑多宜溫服。辛溫解表藥宜熱服,寒證用熱藥宜熱服,熱證用寒藥宜冷服,熱在胃腸,患者欲飲冷者可涼服。

中藥的應用,包括中藥配伍、用藥禁忌、中藥劑量及中藥用法等內容。掌握這些基本知識和方法,對於充分發揮藥物療效,確保用藥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常 用 中 藥

常用各類中藥見表811至8116。

表811解表藥

藥 名性味功能主治用量(g)麻黃辛、微苦,溫發汗解表,平喘,利水外感風寒表實證,咳喘,風水2~9桂枝辛、甘,溫發汗解肌,溫經通絡外感風寒表虛證,風濕,痛經,胸痹3~9荊芥辛,微溫解表散風,透疹,止血感冒頭痛,疹出不透,失血3~9防風辛、甘,溫解表祛風,勝濕,止痙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破傷風3~9白芷辛,溫散風除濕,通竅,排膿風寒感冒,鼻淵,帶下,瘡瘍腫痛3~9桑葉苦、甘,寒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外感風熱,頭痛咳嗽,目赤腫痛5~9菊花甘、苦,微寒散風清熱,解毒明目外感風熱,肝熱目赤,頭痛,疔瘡5~9薄荷辛,涼疏散風熱,清頭目,透疹外感風熱,頭痛,咽痛,疹出不透3~6柴胡苦,微寒和解退熱,疏肝,升陽發熱,寒熱往來,肝氣鬱結,內髒下垂3~9表812清熱藥

藥 名性味功能主治用量(g)石膏辛、甘,大寒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肌斂瘡氣分實熱證,肺熱喘咳,瘡瘍不斂15~60知母苦、甘,寒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溫病高熱,陰虛發熱,消渴6~12梔子苦,寒清熱瀉火,除煩,利尿,涼血三焦實火,煩躁,黃疸,血熱出血6~9黃芩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3~9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高熱煩躁,痢疾,黃疸,癰腫,胃熱嘔吐2~5黃柏甘、苦,寒清熱燥濕,解毒,退虛熱濕熱瀉痢,黃疸,帶下,陰虛發熱,濕疹3~12生地黃甘、苦,寒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血熱妄行,陰虛內熱,消渴9~15牡丹皮苦、辛,微寒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熱病發斑,吐衄,痛經,跌打損傷6~12金銀花甘,寒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熱毒瘡瘍,痢疾,風熱感冒,溫病發熱6~15連翹苦,微寒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癰疽瘡毒,瘰鬁痰核,風熱感冒,溫病初起6~15大青葉苦,寒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溫病發熱,斑疹,黃疸,痢疾,癰腫瘡毒9~15青蒿苦、辛,寒清熱解暑,除蒸,截瘧暑邪發熱,陰虛發熱,瘧疾,黃疸6~12地骨皮甘,寒涼血除蒸,清肺降火陰虛潮熱,肺熱咳嗽,咯血衄血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