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7
學習要點
1.預防的基本原則
2.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的主要內容
3.治療疾病所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預防
預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已成為我國衛生工作的四大指導方針之一。一、未 病 先 防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發生之前,采取各種預防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
(一)提高正氣,增強抗邪能力
1.精神調養中醫學認為精神情誌活動與人體的生理、病理有著密切的關係,正常的精神情誌活動有利於人體的健康,不良的精神情誌則有損髒腑的生理活動,導致疾病的發生。情誌刺激還可導致正氣不足,致使抗病能力低下。因此,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誌波動,對防止疾病的發生有著積極的作用。
2.飲食調養在飲食方麵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注意饑飽適度,五味調和,衛生清潔,克服飲食偏嗜,戒暴飲暴食,以免損傷脾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當的食物進行調養,不僅能保證機體的營養需要,使氣血充足,五髒功能旺盛,還能增強體質,避免疾病的發生。
3.加強鍛煉經常鍛煉身體,可使氣機調暢,血脈流通,筋骨健壯,提高正氣,增強體質和人體的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具有積極的意義,對多種慢性疾病具有一定的調治作用。
4.起居調理人們的生活起居要順應四時氣候變化的客觀規律來安排,製定合理的作息製度,培養有規律的起居習慣,勞逸結合,提高對自然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以防外邪的入侵。
(二)避其邪氣,防止病邪侵害
病邪是導致疾病發生的重要外因。因此,未病先防除了要增強體質,提高正氣的抗病能力外,還須注意防止邪氣侵害。包括講究衛生,注意居住環境清潔,防止水源和食物的汙染,添減衣服,對六淫、疫癘等應避其毒氣等。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二、既 病 防 變
未病先防是最理想的措施。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則應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這就是既病防變。
1.早期診斷疾病初期作出正確的診斷和早期治療,防止疾病傳變,《內經》說:“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髒。治五髒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傳變防止髒腑組織病變的傳導和變化,故《醫學源流論》說:“善醫者,知病勢之盛而必傳也,預為之防,無使結聚,無使泛濫,無使並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說也。”盡早治療可以控製疾病的發展或惡化。
3.先安未受邪之地不僅要截斷病邪的傳變途徑,而且又“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金匱要略》中所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即強調要根據疾病傳變規律,實施預見性治療,以控製其病理傳變。
“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第二節治則
治則,是治療疾病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製定的治療疾病的準則。一、治 病 求 本
本,是指疾病的根本、本質。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療疾病時,針對疾病的根本進行治療,這是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根本原則。本是相對標而言的,標、本是一對相對的概念,用以說明疾病過程中各種矛盾雙方的主次關係。一般而言,本代表疾病過程中占重要地位、起主要作用的方麵;標代表疾病過程中居次要地位、起次要作用的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