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1)(3 / 3)

(4)脘痛:脘痛亦稱胃痛,多因寒、熱、食積、氣滯等病因導致。臨床應根據疼痛的性質、兼症進行辨證。

(5)腹痛:問疼痛應先查明其部位,以判斷病變所在的髒腑;結合疼痛的性質及其兼症,了解疼痛產生的原因,來辨病證之虛實。

(6)腰痛:腰為腎之府,腰痛多為腎及局部經脈組織的病變。因於風、寒、濕邪及外傷者均為實證;因腎精不足或陰陽虛損而致者,則為虛證。

(7)四肢痛:指四肢肌肉經脈、關節疼痛,多由風寒濕邪侵襲、脾胃虛損等而致四肢疼痛;若疼痛獨見於足跟,甚或掣及腰脊者,多屬腎虛。

2.疼痛的性質詢問疼痛的性質與特點,可分辨疼痛的病因與病機。

(1)脹痛:疼痛而脹,是氣滯作痛的特點。

(2)刺痛:疼痛如針刺,痛處固定不移,是瘀血疼痛的特點。

(3)隱痛:疼痛不劇,綿綿不休,是虛證的特征。

(4)重痛:疼痛並有沉重之感,多與濕邪阻遏氣機有關。

(5)冷痛:疼痛兼有冷感而喜暖,多因寒邪阻絡,髒腑經絡不得溫養所致。

(6)灼痛:疼痛兼有灼熱感而喜涼惡熱,多因火邪竄絡,或陰虛陽熱亢盛所致。

(四)問飲食口味

問飲食口味注意詢問食欲、食量、口渴與口味等方麵的情況。

1.食欲與食量了解患者的食欲狀況,對判斷其脾胃功能以及疾病的預後轉歸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食欲減退,為脾失健運所致;食少而見於久病,多屬脾胃虛弱;食少伴胸滿悶,腹脹苔膩者,多是濕邪困脾;饑不欲食,多為胃陰不足;嗜食異物,是蟲積的征象。

2.口渴與飲水口渴與否,多反映人體津液的盛衰及輸布情況。在疾病的過程中口不渴,說明津液未傷,多見於寒證:若口渴,多提示津液已傷或津不上承:口渴多飲且喜冷飲,屬實熱證;口不幹渴或喜熱飲,多屬寒證;渴喜熱飲而量少,多為痰濕內阻;大渴引飲小便量多,是為消渴證。

3.口味主要詢問患者口中異常的味覺與氣味。口苦屬熱證,多見於肝膽濕熱;口甜而膩,多為脾胃濕熱;口中泛酸,多為肝胃蘊熱;口淡乏味,常見於脾虛不運。

(五)問睡眠

1.失眠以經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複睡,或時時驚醒不安,甚至徹夜不眠為特征的病證。其病因病機:一是由陰血不足,心神失養;二是火熱等病邪幹擾,心神不安;三是七情致病直接傷及內髒,影響髒腑氣機,導致失眠。

2.嗜睡無論晝夜睡意很濃,經常不自主入睡,多由痰濕困遏、清陽不升所致。大病之後精神疲乏而嗜睡,是正氣未複之象。

(六)問二便

詢問二便,應注意其性狀、顏色、氣味、時間、量的多少、排便的次數和伴隨症狀等。

1.大便大便幹燥,排出困難,次數減少,時間延長,稱為便秘。伴腹脹痛或發熱者,多屬實證、熱證;久病、老年人、孕婦、產後等多因津虧、血少所致者,屬虛證;大便次數增多,稀軟不成形,稱為泄瀉;多由外感寒濕、濕熱、食積、情誌失調等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所致;黎明前腹痛作瀉,瀉後痛減,兼見形寒肢冷,腰膝酸軟者,為“五更泄”,多由脾腎陽虛所致。

2.小便尿量增多,是腎氣虛弱,固攝無權所致;尿量減少,既可由津液耗傷,也可因水濕內停,氣化不利而致;小便點滴而出,甚則點滴不通,稱為癃閉,可因濕熱下注,瘀血、結石堵塞而致,也可因腎陽虧虛,氣化失常導致;尿頻、尿急、小便淋漓不暢澀痛,稱為淋證;睡中不自主排尿,稱遺尿,多由腎氣不固所致。

(七)問經帶

1.月經健康女子,從14歲左右開始月經來潮,稱為初潮。到49歲左右,月經停止,稱為絕經。問月經主要問周期、行經天數、經量、經色、經質及其兼症等情況。

(1)經期:正常月經周期28天左右行經1次,行經期一般3~5天。

月經提前8~9天或以上,稱為月經先期,多因血熱迫血妄行,氣虛不固所致。周期推後8~9天或以上,稱為月經後期,多因血虛任脈不充或寒凝、氣血瘀滯所致。經期錯亂,或前或後為經行先後無定期,多為肝鬱氣滯所致。

(2)經量:經量是指健康女子經期排出的血量,一般為50~100ml。由於個體體質、年齡的不同,經量略有差異,均屬正常生理範圍。凡月經量多色紅而黏稠者為實證、熱證;量多色淡者為氣虛證;量少色淡者為精血虧虛證。

(3)經色、經質:正常經色暗紅,質地不稀不稠,不夾雜血塊。血色淡質清稀者,多為氣血虧虛;血色鮮紅質稠者,多為熱;紫黑有塊者多為血瘀。

2.帶下帶下量多、色黃、黏稠臭穢,多屬濕熱;帶下色白如涕無臭,多為脾虛寒濕下注;帶下清冷,質稀薄量多,多屬腎虛。

(八)問小兒

小兒除一般問診內容外,應根據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注意詢問出生前後情況,是否患過傳染病及預防接種、喂養、發育情況和父母兄妹的健康狀況及有無遺傳性疾病等。四、切診

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是醫生在病人的一定部位上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一)脈診

脈診是醫生用手指切按病人的動脈探查脈象,以了解病情變化的一種診察方法。

診脈臨床常用的是“寸口診法”。寸口脈分為寸、關、尺三部,正對腕後高骨(橈骨莖突)為關部,關前為寸部,關後為尺部。兩手各有寸、關、尺三部,共稱六脈。它們分候的髒腑是:右寸候肺,右關候脾,右尺候腎(命門);左寸候心,左關候肝,左尺候腎。診脈時應先讓病人稍事休息,病人手掌向上平放與心髒處在同一水平。腕下放一脈枕,醫生先用中指定關部,再用食指按寸部,無名指按尺部,三指呈弓形按在同一水平。切脈時常以輕、中、重三種不同指力診察脈象。小兒寸口脈狹小,不能容納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3歲以下的小兒,可用望指紋法替代切脈。正常脈象又稱“平脈”或“常脈”。基本脈象是:寸、關、尺三部有脈,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緩有力,節律均勻。

1.常見病脈與主病疾病反應於脈象的變化,即為病脈。病脈有28種,現將臨床常見的16種病脈介紹如下。

(1)浮脈

脈象:輕按即得,重按稍弱,如按水中之木。特點是脈搏顯現部位表淺。

主病:表證。浮而有力為表實證,浮而無力為表虛證。

(2)沉脈

脈象:輕按不得,重按才顯。特點是脈象顯現部位深。

主病:裏證。沉而有力為裏實證,沉而無力為裏虛證。

(3)遲脈

脈象:脈來緩慢,一息脈動3~4至。

主病:寒證。遲而有力為寒實證,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4)數脈

脈象:脈來急數,一息脈來5至以上。

主病:熱證。數而有力為實熱證,數而無力為虛熱證。

(5)虛脈

脈象:舉之無力,按之空虛,三部脈舉按皆無力,為無力脈的總稱。

主病:虛證。

(6)實脈

脈象:亢盛有力,三部舉按皆有力,為有力脈的總稱。

主病:實證。

(7)滑脈

脈象: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應指圓滑。

主病:痰飲、食滯、實熱等。

(8)澀脈

脈象:應指如輕刀刮竹,往來艱澀不暢。

主病:氣滯、血瘀、精傷、血少等證。

(9)洪脈

脈象:脈幅寬大,如波濤洶湧之勢,來盛去衰。

主病:陽熱亢盛。

(10)細脈

脈象:脈細如線,應指明顯,按之不絕。

主病:血虛、諸虛勞損。

(11)濡脈

脈象:浮而細軟,如按花絮,應指無力。

主病:諸虛、濕證。

(12)弦脈

脈象:端直以長,如按琴弦。

主病:肝膽病、諸痛、痰飲等。

(13)緊脈

脈象:脈來繃急,應指緊張有力,如按繩索。

主病:寒證、痛證。

(14)代脈

脈象:有規則的歇止,間歇時間較長。

主病:髒氣衰微、痛證、驚恐、跌打損傷等。

(15)結脈

脈象:脈來緩慢兼有不規則的間歇。

主病:陰盛氣結、癥瘕積聚等。

(16)促脈

脈象:脈來急數兼有不規則的間歇。

主病:陽盛實熱、邪實阻滯等證。

2.相兼脈數種脈象同見的,稱為相兼脈。相兼脈的主病通常等於構成該相兼脈的各單一脈主病的結合。如浮緊脈,浮脈主表證,緊脈主寒證,浮緊脈主表寒證;浮數脈,浮脈主表證,數脈主熱證,浮數脈主表熱證,餘可類推。

(二)按診

按診是醫生用手對病人的肌膚、手足、脘腹及其他病變部位施行觸摸按壓,從而推斷疾病部位和性質的一種診察方法。

1.按肌膚凡陽證、熱證多肌膚灼熱;陰證、寒證多肌膚清冷;手足心灼熱較甚者,多屬陰虛內熱。皮膚之潤燥,可反映津液是否損傷等。如皮膚潤滑的,多屬津液未傷;皮膚枯燥的,多屬津液已傷。肌膚腫脹而發亮,按之凹陷不起的為水腫;若皮膚繃緊,按之即起的,多屬氣脹。

2.按手足手足俱涼,多是陽虛寒盛;手足俱熱,多是陽盛熱熾;手足心熱盛,多為內傷;手足背熱盛,多屬外感。

3.按脘腹主要是檢查病人脘腹有無壓痛及包塊。病人感覺脘腹疼痛,局部柔軟的,多屬虛證;按之局部堅硬疼痛,甚或拒按的,多屬實證或瘀血性疼痛。腹部有包塊,按之有形,痛有定處,則為癥積;按之可散,痛無定處,聚散不定,則為瘕聚。

脈診是中醫特色診法,臨床用於判斷疾病性質、正氣強弱以及病情預後等方麵,有較高的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