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1)(2 / 3)

歪斜舌:多與痰瘀阻滯經絡,肝風夾痰有關。單見舌體歪斜,多是中風先兆;舌體偏歪,舌質紫紅多為肝風內動。

吐弄舌:多與癇證、熱盛風動等有關。舌體吐弄,舌紅苔黃者,為心火亢盛;舌體吐弄,兼見四肢抽搐,為癇證;弄舌多見於小兒智力發育不全,或為動風先兆。

短縮舌:與寒凝經脈,氣血虧虛,熱極動風等有關。舌色淡白或青而濕潤,短縮者,為寒凝經脈;舌胖苔黏膩者,為痰濁內阻;舌紅幹燥而短縮,是熱盛津傷。

2.望舌苔舌苔是舌麵附著的苔狀物,反映胃氣的強弱及病邪的性質、病邪的淺深等情況。望舌苔應注意苔色的變化,苔質的厚薄、潤燥、腐膩等情況。

(1)望苔色

白苔:主表證、寒證。薄白苔,多為風寒、風濕之邪侵犯肌表;苔白膩者,多為濕濁內停或腸胃有宿食停積;苔白如積粉,為穢濁濕邪內蘊。

黃苔:主裏證、熱證。苔淡黃為熱輕;深黃為熱重;焦黃為熱極。總之,舌苔愈黃,邪熱愈甚。苔黃膩為濕熱或食積;舌苔焦黃,裏熱傷津,腑實燥結;舌尖苔黃,熱在上焦;舌中苔黃,熱在胃腸;舌根苔黃,熱在下焦;外感病舌苔由白轉黃,為表邪入裏化熱之征。

灰苔:主裏熱證、寒濕證。苔灰而幹燥,為熱甚傷津,多由黃苔轉化而來;苔灰而潤多津,為痰飲內停,或寒濕內阻,多由白苔轉化而來。

黑苔:既主裏熱極證,又主陰寒盛證。黑苔較灰苔色深,是灰苔的進一步發展,說明病情極度嚴重。苔黑而燥裂,多為熱極津枯;苔黑而潤滑,為陽虛陰寒內盛。

(2)望苔質

厚薄:薄苔主表證,也見於常人;厚苔主裏證,內有痰濕食積,胃腸有積滯時厚苔尤為顯著。苔之厚薄的變化,可測知病情的輕重進退。一般來說,舌苔由薄轉厚,邪盛病進;舌苔由厚轉薄,正勝邪退或是內蘊之邪逐漸消退。

潤燥:潤苔可見於常人,在疾病的過程中見到潤苔說明津液未傷;燥苔為津液已傷,陰液虧損或陽虛氣不化津。舌苔由潤轉燥,表示熱重津傷;舌苔由燥轉潤,說明熱退津複。

腐膩:苔質顆粒粗大,疏鬆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積舌麵,刮之易去為腐苔。若苔質顆粒細膩致密,黏滑不易刮去,如塗油彩,為膩苔。腐苔屬陽熱有餘,痰濁食積,也見於內癰。膩苔主食積、痰濁、濕濁等證。

剝脫:舌麵的苔狀物部分或全部剝脫,為剝脫苔。舌苔脫落,多與胃之氣陰不足,正氣虛弱有關,也是全身虛弱的征象。苔麵脫落範圍的大小,多與氣陰、氣血虧虛的程度有關。脫落的部位也與舌麵髒腑相應,舌前部脫落,肺陰虧虛;舌苔中剝,胃陰不足;根部脫落,腎陰虧虛;舌麵光潔如鏡,為光剝苔,也稱鏡麵舌,提示胃陰枯竭;不規則的舌苔脫落,界限清楚,形似地圖,又稱地圖舌,多為胃之氣陰兩傷。

(七)望排出物

通過觀察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質、量、形的變化,來診察疾病的方法,稱為望排出物。通常來說,排出物清稀者,多為寒證、虛證;色黃、稠黏者,多屬熱證、實證。

望舌是中醫體係中獨特而有效的一種診法,重點是望舌色和舌苔。

二、聞診

聞診是通過聽聲音和嗅氣味來診斷疾病的方法。

(一)聽聲音

1.語聲

(1)語聲強弱:語聲高亢有力,多言而躁動的,多屬實證、熱證;語聲低微,少言而沉靜的,多屬虛證、寒證;語聲重濁,常見於外感,見於濕濁阻滯,為肺氣不宣,鼻竅不暢所致;聲音嘶啞,發不出音者,稱“失音”,如屬新病,多係實證,多與外感風熱、風寒、痰熱壅肺等有關;若屬久病,多係虛證,多與肺腎精氣不足、陰虛火旺有關。

(2)語言錯亂:言為心聲,語言的異常多屬心神的病變。神誌不清,胡言亂語,聲高有力的,稱譫語,多屬於熱擾心神的實證;神識不清,精神衰疲,語言重複,聲音低弱的,叫鄭聲,為心氣大傷、神無所依的虛證;語聲粗暴,狂躁妄動,哭笑無常,多是痰火內擾之狂證;抑鬱寡歡,自言自語,多是痰氣鬱閉之癲證。

2.呼吸聞呼吸主要觀察病人呼吸的快慢、氣息的強弱、呼吸音的輕濁等。

(1)少氣:呼吸微弱,言語無力,氣少不足以息,稱為“少氣”,多因內傷久病、肺腎氣虛所致。

(2)氣粗:呼吸有力,聲高氣粗,多屬熱邪內蘊之實熱證。

(3)哮與喘:呼吸困難,短促急迫,甚則鼻翼扇動,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稱為喘。呼吸急促似喘,喘氣時喉中有哮鳴聲,稱為哮。喘以氣息急迫,呼吸困難為特征,哮以喉間哮鳴聲為特征,喘不兼哮,哮必兼喘。哮喘有虛實之分,實者多因肺有實邪,氣機不利所致。虛者多因腎不納氣所致。

3.咳嗽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所致。咳聲重濁沉悶有力的,多屬實證;咳聲低微輕清無力的,多屬虛證。

4.呃逆、噯氣呃逆,呃聲高亢而短促,響亮有力的,多屬實熱;呃聲低沉而長,聲弱無力的,多屬虛寒;重病、久病呃逆,呃聲短促低微,斷斷續續,是胃氣衰敗的危候;噯氣,多見於飽食後,可由宿食不化,肝胃不和,寒邪傷胃,胃虛氣逆等原因引起。

(二)嗅氣味

1.口氣指從口中散發出的異常氣味。口氣臭穢,多屬胃熱,與消化不良、齲齒、口腔不潔等有關;口氣酸臭,多是胃腸有積滯;口氣腐臭者,多是牙疳或有內癰。

2.排泄物與分泌物有惡臭味者多屬實熱證,帶腥味者多屬虛寒證。大便臭穢為實熱,有腥味為寒;矢氣奇臭,多為消化不良,宿食停滯;帶下清稀腥穢者,多屬寒濕;帶下黃稠臭穢者,多屬濕熱。

聞診中患者語音、咳嗽等聲高有力者多屬實證,聲低無力者多屬虛證。

三、問診

問診是通過詢問病人或家屬,以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症狀、既往病史等情況,從而診察疾病的方法。

(一)問寒熱

寒、熱是臨床常見的症狀,是辨別病邪性質、機體陰陽盛衰的重要依據。凡病人自覺怕冷加衣被,近火取暖,仍覺寒冷的,稱為惡寒;雖身寒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有所緩解的,稱為畏寒。發熱除指體溫高於正常者外,還包括患者自覺全身或某一局部發熱的主觀感覺,如“五心發熱”等。

問寒熱,首先要問病人怕冷與發熱是同時出現,或是單獨出現;然後問清寒熱的輕重、出現的時間、持續時間的長短、表現特點、伴隨症狀等。臨床常見的寒熱症狀主要有以下四個類型。

1.惡寒發熱是指患者惡寒與發熱同時出現,多屬外感表證,惡寒與發熱並見是診斷表證的主要依據,是侵襲肌表,邪正交爭的結果。由於感受病邪的性質不同,寒熱症狀常見兩種類型。

(1)惡寒重發熱輕:患者自覺惡寒明顯,發熱輕微,這是外感風寒的特征,主風寒表證。因寒為陰邪襲表傷陽,故惡寒重而發熱輕。

(2)發熱重惡寒輕:患者自覺發熱明顯,惡寒輕微,這是外感風熱的特征,主風熱表證。風熱均為陽邪,陽邪致病則熱重而寒輕。

2.但寒不熱患者隻覺怕冷而不發熱,稱為但寒不熱。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新病惡寒:可見於外感病初起未發熱之時、寒邪直中髒腑經絡等,是為實寒證,多因感寒較重,陽氣鬱遏所致。

(2)久病畏寒:患者畏寒肢冷,得溫可減,為裏虛寒證。多因陽氣虛衰,肌表失於溫煦所致。

3.但熱不寒病人隻發熱,不惡寒但惡熱,稱為但熱不寒。依據發熱的輕重、特點、時間長短等情況,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壯熱:病人高熱不退(體溫39℃以上),不惡寒,反惡熱,稱為壯熱。多與風寒入裏化熱,風熱內傳有關,屬陽熱熾盛的裏實熱證。

(2)潮熱:發熱如潮汐之有定時,即為潮熱,臨床常見有三種類型。①陰虛潮熱:每當午後及入夜發熱,多為低熱,且有五心煩熱的特征,為陰虛火旺所致。②濕溫潮熱:具有午後熱甚,身熱不揚的特征,係濕溫發熱,濕遏熱伏之故。③陽明潮熱:於日晡陽明旺時而熱甚,且多為高熱,是胃腸燥熱內結所致。

(3)低熱:指發熱日期較長,而熱勢僅較正常體溫稍高。低熱大多發病時間較長,病證複雜,臨床中陰虛潮熱,氣虛發熱,溫病後期,氣鬱化火等均可見低熱。

4.寒熱往來惡寒與發熱交替而作,稱為寒熱往來,為半表半裏證的特征。可見於瘧疾、溫病、少陽病。

(二)問汗

問汗應注意詢問汗之有無、時間、部位、汗量之多少及其兼證。

1.有汗無汗出汗與惡寒發熱、苔薄白、脈浮緩並見是表虛證;伴咽痛,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的是風熱表證;發熱惡寒、無汗屬表寒實證;大汗、壯熱煩渴屬裏實熱證。如大汗淋漓,伴脈微肢冷,神疲氣弱,多屬陽虛氣脫。

2.汗出時間醒覺狀態下出汗,活動後更甚的是自汗,多因氣虛、陽虛所致;入睡則汗出,醒後則汗止,稱為盜汗,多見於陰虛內熱證。

3.汗出部位若頭汗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虛喘的頭額汗出,則多為虛證;重病後期,突然額汗大出,則是虛陽上越,陰不附陽,津隨氣脫的危象;半身出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為風痰或風濕阻滯經脈,營衛不調或氣血不和所致;手足心汗出過多,兼見口燥咽幹,便秘尿黃等多為陰經鬱熱熏蒸所致。

(三)問痛

疼痛是臨床常見的症狀,可出現在患病機體的各個部位,其成因很多,可概括為 “不通則痛”“不榮則痛”。問痛應著重詢問疼痛產生的原因、部位、性質、時間和程度等。

1.疼痛的部位

(1)頭痛:根據頭痛發生的部位,可判斷其病屬何經,通常來說,前額痛屬陽明經,兩側痛屬少陽經,頭項痛屬太陽經,巔頂痛屬厥陰經。

(2)胸痛:胸為心肺所居,心肺的病變,均可引起胸部疼痛。胸部憋悶刺痛多屬胸痹;胸痛兼見咳痰腥臭者,多為肺癰。

(3)脅痛:脅為肝膽經脈分布的部位,肝膽及經脈的病變均可導致脅痛。多與肝氣鬱結、瘀血停著、肝膽濕熱、肝陰不足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