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6(1)
第一節診法
診法是中醫診察疾病的方法,包括望、聞、問、切四個部分內容,簡稱“四診”。一、望診
望診是醫生觀察病人的神、色、形、態及局部表現、舌象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等異常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
(一)望神
望神就是觀察病人的目光、精神狀態及意識思維活動等,來判斷其精氣之盛衰,病情的輕重及疾病的預後。
1.得神又稱有神,主要表現為目光明亮,運轉靈活,神誌清楚,語言清晰,反應靈敏,活動自如等。有神提示正氣未傷,病情較輕,預後良好。
2.失神亦稱無神,主要表現為目光晦暗,瞳神呆滯,精神委靡,反應遲鈍,呼吸氣微,甚至神誌昏迷,循衣摸床,麵色無華等。無神提示正氣大傷,病情嚴重,預後不良。
3.假神多見於危重病人突然出現暫時好轉的假象。久病、重病、精神極度衰弱的病人,原不多語,語言低微,時斷時續,突然言語不休,聲音響亮;原來神誌模糊,突然轉佳;原來麵色晦暗,忽見麵赤如妝等。假神提示陰陽即將離決,為臨終前的預兆。
(二)望色
望色是通過觀察皮膚的顏色和光澤的變化來診察病情的方法。我國正常人的麵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病色分青、赤、黃、白、黑五種,簡稱五色,其變化可反映疾病的性質、精氣之盛衰等情況。
1.青色主寒證、痛證、瘀血、驚風。青為經脈瘀阻,氣血不通所致。麵色蒼白而青,多為風寒外襲,陰寒內盛;麵色青黑,多見於疼痛劇烈;久病有氣血瘀滯之候,常見麵色青暗,口唇青紫;小兒高熱,麵部、口唇、鼻柱青紫,常是驚風的先兆。
2.赤色主熱證。赤為熱邪使血行加速,血液充盈皮膚而致。滿麵通紅,多屬實熱證;午後顴紅,多屬虛熱證。
3.黃色主濕證、虛證。黃為濕阻氣機,氣血不足,肌膚失養,脾虛濕蘊的征象。萎黃,麵色淡黃,枯槁無澤,多屬脾胃氣虛;黃胖,麵黃而虛浮,多是脾虛有濕;身目俱黃為黃疸,黃色鮮明為濕熱,黃色晦暗為寒濕。
4.白色主虛證、寒證。白為陽氣不足,氣血不足之候。麵色白而無光澤,多為陽氣不足;白而虛浮,多為陽虛水泛。
5.黑色主腎虛、水飲、瘀血。黑為陰寒水盛或氣血凝滯的病色。顏麵周身黧黑,多為腎陽衰微;目眶周圍灰黑色,可見於腎虛血瘀證;麵黑而幹焦,為腎精虧虛,虛熱內熾;色黑而肌膚甲錯,為瘀血。
(三)望形態
望形態,是通過觀察病人形體、動態的變化,來診察疾病的方法。
1.望形體主要觀察病人形體的強弱及胖瘦等情況。發育良好,形體強壯,是體質壯實的表現;發育不良,形體消瘦,為體質虛弱的表現;形體肥胖,肌肉鬆軟,少氣乏力,為形盛氣虛之候,多屬脾虛有痰濕。俗有“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之說。
2.望動態主要觀察病人的動靜姿態和異常動作等情況。體位與疾病有密切的關係,陽主動而陰主靜,喜動者屬陽證,喜靜者屬陰證。如臥時麵常向外,身體能轉側,多為陽、熱、實證;臥時麵常向裏,身重不能轉側,多為陰、寒、虛證。坐而仰首,咳喘痰多,多是痰涎壅盛的肺實證;坐而俯首,氣少不足以息,多是肺虛或腎不納氣之虛證。半身不遂,口眼斜,多是風痰阻絡;頸項強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多為動風之象;關節腫脹,屈伸困難,行動不便,多為痹證;四肢痿軟無力,多屬痿證。
(四)望頭頸、五官
1.望頭頸主要是望頭的外形、動態和頭發的色澤變化等。
(1)望頭頸:頭為精明之府,元神所居之處,又為諸陽之會,故望頭部的情況,可以判斷全身髒腑精氣的盛衰。小兒頭形過大或過小,伴智力不全者,多屬先天不足,腎精虧損;小兒囟門凹陷,多為津液損傷,腦髓不足;小兒囟門高突,多為痰熱內蘊或火邪上攻之實熱;小兒囟門遲閉,多屬腎精不足;頭頸強直或頭搖不能自主,多是風動之象。
(2)望頭發:腎之華在發,發為血之餘。頭發稀疏易落,是腎氣虧虛,精血不足;久病落發,多為精血不足;突現片狀脫發,多屬血虛受風。
2.望五官
(1)望目:目赤紅腫,迎風流淚,多屬風熱或肝火;白睛發黃,為黃疸之征;眼瞼淡白,屬氣血虧虛;眼胞水腫,多為水腫;眼窩凹陷,多為傷津脫液;小兒睡時露睛,多屬脾虛氣血不足;瞳孔散大,多屬腎精氣衰竭;兩目上視多屬肝風內動。
(2)望鼻:主要是望鼻內分泌物和鼻的外形。鼻主要反映肺的情況,鼻流清涕,多屬外感風寒;流濁涕,則屬外感風熱;久流濁涕而有腥臭味的,多是“鼻淵”;鼻翼扇動,呼吸喘促,多見於肺熱,或肺腎精氣衰竭而出現的喘息;鼻柱潰爛塌陷,多見於麻風或梅毒。
(3)望口唇:正常口唇顏色紅潤而有光澤,唇色淡白,多屬血虛;唇色青紫,多屬寒凝血瘀;唇色深紅而幹,多為實熱證;唇色淡而晦暗,多為虛寒證;口唇糜爛,為脾胃有實熱;口唇燥裂,多為燥熱傷津;口開不閉,多屬虛證;牙關緊閉,多屬實證;口腔黏膜近臼齒處現邊有紅暈的白色小點為麻疹之征兆;口角流涎,多屬脾虛濕盛或脾胃有熱;口角歪斜,多為卒中。
(4)望齒齦:齦色淡白,多為血虛不榮;牙齦紅腫者,多屬胃火上攻;牙齒光燥如石,多為胃熱熾盛,津液大傷;幹燥如枯骨,多是腎陰枯竭。
(五)望皮膚
1.形色變化皮膚之色如塗丹,熱如火灼,為丹毒;皮膚虛浮腫脹,按之有壓痕,多屬水濕泛濫;皮膚幹癟枯燥為津液耗傷或精血虧損;皮膚粗糙如鱗,按之澀手,肌膚甲錯,是血虛夾瘀所致;皮膚、麵目俱黃,多為黃疸。
2.望斑疹肌膚表麵點大成片,平攤於皮下,摸之不礙手者為斑;點小如粟,高出皮膚,摸之礙手者為疹。它是全身性疾病表現於皮膚的體征,多見於外感熱病,由邪熱鬱於肺胃不能外泄,內逼營血所致。斑疹的色澤,以紅潤為順,淡滯為逆。望斑疹應注意觀察其色澤與形態的變化。
(1)斑:斑有陽斑、陰斑之別。凡斑色紅紫,形似雲片,兼見身熱煩躁,舌紅苔黃,脈數等實熱證者為陽斑,多見於外感溫熱病;斑色青紫,隱隱稀少,兼見麵色淡白無華,脈虛肢涼者為陰斑,多由脾氣虛弱,血失統攝所致。
(2)疹:疹有麻疹、風疹、隱疹之別。凡疹色紫紅,形似麻粒,先見於發際顏麵,漸延於軀幹四肢,按發出順序消退者為麻疹,屬兒科常見傳染病;疹色淡紅,細小稀疏,伴有皮膚瘙癢,症狀較輕的為風疹,由外感風邪所致;皮膚突然出現淡紅或淡白色丘疹,形態不一,皮膚瘙癢,出沒迅速,搔之融合成片者為隱疹,多由外感風邪或過敏所致。
(六)望舌
望舌,是中醫望診中具有特色的診斷方法。望舌主要觀察舌質與舌苔的變化。正常舌象為舌體柔軟,活動自如,淡紅潤澤,不胖不瘦,舌麵鋪有薄薄的、顆粒均勻、幹濕適中的白苔,簡稱“淡紅舌,薄白苔”。髒腑與舌關係密切,“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的某一部位與特定髒腑相聯係,一般認為,舌尖屬心肺,舌中屬脾胃,舌根屬腎,舌邊屬肝膽。
望舌時需要充足的自然光線,病人應自然將舌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舌體,時間不宜太長,以免影響舌質的顏色。有些食物、藥物,可以使舌苔染上顏色,出現染色假苔,稱“染苔”,應予注意。
望舌可探查病邪的性質,判斷正氣之盛衰,分辨病位之淺深,推測病勢之趨向。
1.望舌質主要是觀察舌質顏色和舌體形態的變化,以判斷髒腑氣血之盛衰等。
(1)望舌色
淡白舌:舌色淡白。主虛證、寒證。舌色淡白多屬氣血兩虛,陽氣不足之象;舌淡白不澤或舌體瘦薄,則屬氣血兩虛;舌淡白少津,多屬陽虛津虧;淡白濕潤,舌體胖嫩,多屬陽虛寒濕證。
紅舌:舌色深呈鮮紅色。主熱證。有虛實之分,舌色鮮紅起芒刺或兼黃厚苔,多屬實熱證;舌紅少津則屬虛熱證;舌尖獨紅為心火亢盛;舌邊紅赤,為肝膽火旺。
絳舌:舌色深紅為絳舌。主病有外感與內傷之別。外感病若舌絳或有紅點、芒刺,為溫病邪熱深入營分、血分的標誌;內傷雜病中若舌絳少苔或無苔,有裂紋,多是陰虛火旺之象;絳舌獨見於舌尖為心火亢盛;舌中絳紅為胃陰已傷;全舌紅絳為熱在心包。
紫舌:舌色青紫或有青紫色瘀點斑塊為紫舌。主熱證、寒證、瘀血證。舌絳紫幹枯少津,為熱盛傷津,營陰受損,氣血壅滯;舌淡紫或青紫濕潤者,多為陽虛寒凝,氣血瘀滯之象;舌麵或舌邊見紫色斑點、斑塊,為瘀點或瘀斑,屬血瘀證。
(2)望舌形
胖大舌:有胖嫩、腫脹之分。嫩舌多兼虛胖,稱胖嫩舌;隻胖不嫩者,稱腫脹舌。舌體腫脹滿口而舌色深紅,多屬心脾熱盛;舌體淡白胖大,舌麵水滑,為水飲內停,脾腎陽虛;舌體腫脹,舌色青紫而暗,多見於中毒。
瘦薄舌:舌體瘦小而薄,稱為瘦薄舌。若瘦薄色淡,屬氣血兩虛,陰液不充;瘦薄色紅絳而幹燥無苔者,多屬陰虛火旺,津液耗傷;舌體嫩紅瘦薄,為心陰不足。
裂紋舌:舌麵上有形狀各異、深淺不一的裂溝,為裂紋舌。若舌質紅絳有裂紋,多屬熱盛傷津;舌質淡白而有裂紋,多屬氣血不足,陰液不充之象。
齒痕舌:舌體邊緣有牙齒壓迫的痕跡,為齒痕舌。多由舌體胖大而受齒緣壓迫所致,故齒痕舌常與胖大舌同見。
芒刺舌:舌乳頭增生和肥大,形如芒刺,摸之棘手,為芒刺舌。其成因總屬邪熱亢盛。根據芒刺所在部位,可分辨邪熱所在髒腑。
(3)望舌態
強硬舌:強硬舌多與高熱傷津,風痰阻絡,熱入心包有關。若見於外感熱病,多屬熱盛傷津而風動;在內傷雜病中出現,多為卒中征兆或胃氣將絕。
痿軟舌:多與氣血兩虧,陰液虧虛,熱灼津傷有關。若久病舌淡而痿,多因氣血虛極,舌絳而痿,為陰虧已極;新病舌質幹紅而痿,是熱灼津液。總之,舌體痿軟在久病中出現多為虛損,在新病中見到多為熱灼傷陰。
顫動舌:與熱極生風,肝陽化風,氣血虛衰有關。若舌淡白而震顫者,多為血虛動風;舌色紅絳少津而震顫者,多為熱極生風;舌鮮紅而舌體顫動,為陰虛而肝風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