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1 / 3)

章節5

學習要點

1.六氣、六淫的概念及區別

2.六淫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3.痰飲、瘀血的形成和病證特點

4.七情的概念及致病特點

5.基本病機

第一節病因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包括六淫、疫氣、七情、飲食失宜、勞逸失度、痰飲和瘀血等。中醫認識病因,主要是以病證發生的經過及其臨床表現為依據,也就是通過觀察疾病的症狀、體征等病態反應,加以分析歸納,推求病因,這種方法稱為 “辨證求因”。一、六淫

(一)六淫的基本概念

淫,有太過、浸淫之意,引申為不正常。六淫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六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六氣一般不易使人生病,但是,六氣的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和限度,當氣候變化異常,超過了一定限度,如六氣的太過或不及,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氣候變化過於急驟,或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則可導致疾病的發生,此時便稱為“六淫”,又稱“六邪”。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1.外感性六淫多從肌表、口鼻侵犯人體。如風寒多傷於肌表,溫邪自口鼻而入。

2.季節性六淫致病常有明顯的季節性。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與居住地區和環境密切相關。如西北高原地區多寒病、燥病,東南沿海地區多濕病、溫病,久居潮濕環境多濕病,高溫環境作業多患火熱燥病。

4.相兼性六淫既可單獨侵襲人體發病,又可兩種以上外邪相兼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如風寒濕痹則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5.轉化性六淫致病以後,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不僅可以互相影響,而且在一定條件下,其病理表現可發生轉化。如寒邪可鬱而化熱等。

(三)六淫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風邪風為春季的主氣。風邪致病以春季為多,但四季均有。其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風具有輕揚、升散、向上、向外的特性。故風邪易使腠理疏泄開張,侵犯人體的頭部、肺、肌表等陽位,常見汗出、惡風、鼻塞、咽癢、咳嗽等。

(2)善行而數變:善行,是指風邪致病,病位遊移,行無定處的特征。如風痹的四肢關節疼痛,遊移不定,故又稱為“行痹”。數變,是指風邪致病具有發病急、變化多、傳變快的特點。如風疹具有瘙癢時作,疹塊發無定處,此起彼伏,時隱時現等特征。

(3)風性主動:主動,是指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征。風邪入侵,常表現為眩暈、震顫、四肢抽搐、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等。如外感熱病中的“熱極生風”,或因金刃外傷,複受風毒之邪而出現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等。

(4)風為百病之長:長者,首也。風邪常兼他邪合而傷人,為外邪致病的先導,如外感風寒、風濕、風熱、風燥等證;風邪襲人致病最多。故稱“百病之長”“六淫之首”。

2.寒邪寒為冬季的主氣,寒邪為病,以冬季多見。寒邪傷於肌表,阻遏衛陽,稱為“傷寒”;寒邪直中於裏,傷及髒腑陽氣,稱為“中寒”。其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陰盛則寒,故寒邪屬於陰邪,感受寒邪,最易損傷陽氣。如寒邪襲表,衛陽被遏,可見惡寒;寒邪直中髒腑,則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

(2)寒性凝滯,主痛: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寒邪侵犯人體,往往會使經脈氣血凝結阻滯,不通則出現各種疼痛。如寒客太陽經脈,可見一身盡痛;痹證中的寒痹,寒邪偏勝,故關節疼痛劇烈,故又稱“痛痹”。這類疼痛的特點是遇寒加重,得熱減輕。

(3)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縮、牽引。寒邪收引是指寒邪侵襲人體可表現為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的致病特點。若寒邪侵襲肌表,腠理閉塞,衛陽被遏,不得宣泄,可見惡寒發熱、無汗;若寒客經絡及關節,則筋脈、經絡收縮拘急,可見筋脈、關節屈伸不利,拘攣作痛等。

3.暑邪暑為夏季主氣,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主要發生在夏至以後,立秋之前。《素問》說:“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其起病緩,病情輕者為“傷暑”;起病急,病情重者,為“中暑”。其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為夏令火熱之氣所化,具有酷熱之性,故暑為陽邪。其致病多表現出一派典型的陽熱亢盛之證,如高熱、麵赤、目紅、心煩、脈象洪數等。

(2)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暑邪侵犯人體,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在大量出汗耗傷津液的同時,氣隨津泄,導致津氣兩虛,甚至氣隨津脫,故臨床上病人不僅出現口渴喜冷飲、尿赤短少、氣短乏力等氣津兩傷的表現。

(3)暑多挾濕:夏季氣候炎熱,多雨潮濕,熱蒸濕動,故暑邪常挾濕邪侵犯人體,因而暑病除有發熱、煩渴等暑熱症狀外,還常兼見四肢困倦、胸悶、嘔吐、大便溏而不爽等症。

4.濕邪濕為長夏的主氣。長夏乃夏秋之交,此時為一年之中濕氣最盛的季節,故長夏多濕病。此外,久處潮濕環境,淋雨涉水等原因使濕病四季均可發生。其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1)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濕與水同類,故濕為陰邪。濕邪侵犯人體,最易阻滯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常出現胸悶、脘腹痞脹、大便不爽、小便短澀等。濕為陰邪,陰勝則陽病,故濕邪入侵可損傷人體的陽氣。由於脾喜燥而惡濕,故濕邪侵犯人體,易傷脾陽,使脾陽不振,運化失權,水濕停聚,發為泄瀉、小便短少、水腫等。

(2)濕性重濁:重,即沉重、重著。濕邪致病,臨床常見周身困重,四肢倦怠,頭重如裹等。如濕痹以關節疼痛,酸楚重著為主,又稱“著痹”。濁,即混濁、穢濁。濕邪為病,其排泄物和分泌物等具有穢濁不清的特點。臨床常見麵垢、眵多,大便溏泄,下痢膿血,小便渾濁,婦女帶下過多,濕疹流水等。

(3)濕性黏滯:黏,即黏膩;滯,即停滯。一是症狀的黏滯性。如大便黏膩不爽,小便澀滯不暢,以及分泌物黏膩和舌苔黏膩等。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多反複發作,時起時伏,纏綿難愈,病程較長。如濕溫、濕疹、濕痹(著痹)等病。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性類水,具有趨下、下注的特點。故濕邪致病,多傷及人體下部。如水腫多以下肢較為明顯;淋濁、泄痢、婦女帶下等多由濕邪下注所致。

5.燥邪燥為秋天的主氣,又稱秋燥。又分溫燥和涼燥。初秋有夏熱之餘氣,燥與熱相合侵犯人體,病多溫燥;深秋近冬,燥與寒相合侵犯人體,病多涼燥。其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1)燥性幹澀,易傷津液:幹,即幹燥;澀,即澀滯。燥邪侵犯人體,最易損傷人體的津液,出現口幹唇燥、鼻咽幹燥、皮膚幹燥或皸裂、毛發幹枯不榮、小便短少、大便幹結等症。

(2)燥易傷肺:肺為嬌髒,喜潤惡燥。肺開竅於鼻,外合皮毛,燥邪傷人,常自口鼻而入,故燥邪最易傷肺。燥邪犯肺,常見鼻燥咽幹,幹咳少痰,或痰黏難咳,或喘息胸痛,或痰中帶血。肺與大腸相表裏,燥邪自肺影響到大腸,則可出現大便幹燥不暢等。

6.火(熱)邪火為熱之極,二者同性。火(熱)盛於夏季,但一年四季均可見火熱為病,如春有春溫,夏有暑溫,秋有溫燥,冬有冬溫。其性質和致病特點如下。

(1)火為陽邪,其性炎上:火熱之邪具燔灼躁動、升騰上炎之性,故屬陽邪。火熱之邪傷人,常見高熱、肌膚灼熱、麵紅目赤、煩渴汗出、小便短赤、脈洪數等。火性炎上,故以頭麵部火熱症狀尤為突出,如口舌生瘡糜爛、牙齦腫痛、口臭、目赤腫痛、頭暈頭痛等。

(2)火性燥灼,易傷津耗液:火熱為病,除有熱象外,常伴有口渴喜冷飲、咽幹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燥結等傷津耗液病症。由於津液耗傷,故分泌物、排泄物變為黃而稠,並伴有熱感,如鼻涕黃稠,目眵黃濁,小便黃濁,膿水黃稠,帶下黃赤等。

(3)火性急迫,易生風動血:急迫,是火熱致病,發病急驟,傳變迅速。如外感溫熱病,熱勢較盛者,可迅速導致神誌昏迷等。生風,是火熱之邪侵犯人體,易燔灼肝經,劫耗津血,使筋脈失於濡養,而致肝風內動,此稱為“熱極生風”,風火相煽,臨床常見高熱、神昏譫語、四肢抽搐、兩目上視、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等。動血,是火熱邪氣傷人,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而致各種出血,如吐血、衄血、皮膚發斑、婦女月經過多、崩漏等。

(4)火毒結聚,易致腫瘍:腫瘍,即癰腫瘡瘍。火熱邪氣入於血中,營血阻遏,可化腐成膿,形成癰腫瘡瘍。臨床表現除火熱症狀外,往往有局部紅腫熱痛,甚至化膿潰爛等。

(5)火性躁動,易擾心神:火熱與心相通應,其性躁動,若火熱之邪入於營血,尤易擾心神,輕者心神不寧而心煩、失眠,重者出現狂躁不安,或神昏、譫語等。

1.六淫與六氣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六氣”成為“六淫”的關鍵在是否導致機體發病。

2.風性善行而數變,風為百病之長。

3.寒為陰邪,易傷陽氣,主痛,主收引。

4.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暑多挾濕。暑病隻有外感,沒有內生。

5.濕性重濁、黏滯,易襲陰位。

6.燥性幹澀,易傷肺傷津液。

7.火性急迫,易生風動血,易致腫瘍,易擾心神。

二、疫氣

(一)疫氣的概念

疫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外邪。在中醫文獻中,又稱為“疫毒”“異氣”“乖戾之氣”等。所致疾病稱為“疫病”“瘟病”“瘟疫病”,如大頭瘟、疫痢、白喉、天花、霍亂、鼠疫等。《溫疫論》明確提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

(二)疫氣的致病特點

1.傳染性強,易於流行疫氣可通過空氣、食物等途徑在人群中傳播,故具有強烈的傳染性和流行性。《溫疫論》說:“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

2.發病急驟,病情危篤一般來說,疫氣致病發病急驟,來勢凶猛,病情危篤。《溫疫論》記載“瓜瓤瘟、疙瘩瘟,緩者朝發夕死,重者頃刻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