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服藥,到經來停藥,如此鞏固療效。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後停藥。以後經水一直按時而至

為告愈。此例病案,素體陽虛,經量偏多,氣血先虛,血不能運載陽氣而致胞宮日漸寒

凝,血愈虛而火日衰,終致血虛寒凝經閉不行。所以,溫經散寒,通利血脈是治本之法。重

用桂枝溫經通脈,溫化血行;輔以陳艾、巴戟天、川斷、肉蓯蓉續命門之火而暖胞脈;當歸、黃

芪重用與白術、丹參配用,以益氣活血補血,取其氣能生血、行血。血能載氣、運陽。則氣

血充足,胞宮溫煦,經水有所化,經道得溫通;柴胡、香附、紅花、益母草理氣活血散瘀,

血因寒而凝,因虛而滯,活血而化凝,理氣而消滯。諸藥合力,標本兼治,藥證相應,效如

桴鼓。先生用桂枝之例,不勝枚舉。

劉春圃:辨分四型,治腦積水

腦積水是腦部疾患之一。常見的是先天或病理的原因,使腦脊液循環受到障礙而發生病變,

造成腦脊液循環通路的梗阻,或不完全梗阻。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視力

減退或失明,亦可伴有眩暈及癲癇等症。如發病於嬰幼兒,則頭顱迅速增大,顱縫裂開,囟

門不閉,甚則四肢活動不靈,智力不全,最後威脅生命。對於腦積水一病,西醫的治療方法

是應用脫水、利尿藥物或采用外科手術,以降低顱內壓力。但對相當數量的病例,治療效果不理

想。劉氏於1972年開始,運用祖國醫學的理法方藥,對各類腦積水病共187例進行治療,經

過幾年來的臨床實踐,初步摸索出治療腦積水的一些規律,取得很好的效果。腦積水的致病原

因很多,分型也較複雜。現代醫學認為,大致可分為“耳源性腦積水”、“交通性腦積水”

、“先天性腦積水”及成年人多見的良性顱內壓增高(或稱假性腦瘤),嬰幼兒較少見,另屬

一類。其他尚有因腦瘤、結核瘤、顱內寄生蟲等都能影響腦脊液的循環而引起梗阻性腦積水

1耳源性腦積水係由耳部感染灶(或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引起的。臨床表現有頭痛、

惡心、視物不清等症。重者有精神萎靡、遲鈍、麵色青滯、煩躁、驚悸、抽搐等現象。劉氏認

為此證多由熱毒熾盛,氣血受阻,上攻於頭,腦水的正常循環受阻而瀦留。

2交通性腦積水

係由腦部損傷,或因炎症粘連引起的。具有腦積水的一般症狀,同時眼底出現視盤水

腫。腦脊液化驗正常,氣腦造影多無特殊變化,目視有色帶。劉氏認為此證因熱鬱或血瘀

而導致頭部絡脈失於通達,腦水的運行不暢而致病。

3先天性腦積水常見於1歲以內嬰幼

兒,為先天發育異常,腦水循環障礙或腦水分泌過盛,導致顱內積水。其形成多由導水管的

畸形閉鎖,或合並有脊髓脊膜膨出,或脊膜膨出。其特點是頭顱增大(頭圍可達60~70厘米)

,腦門膨隆,頭顱叩診有破壺聲,顱縫分裂,顱骨變薄或呈遊離狀,頭皮靜脈怒張,落日征

(+),頭麵相對呈倒三角形,智力不全,肢體輕度偏癱等,嚴重者短期內死亡。劉氏認為該

類患兒陽熱壅結,阻寒竅絡,腦水受阻。另為稟賦不足,脾腎虛弱。

4良性顱內壓增高(或

稱假性腦瘤)多見於成年人,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如噴射狀,眼底可見

視盤水腫,甚則眼底出血。腦脊液壓力常在200毫米汞柱以上,頭顱X線平片可見顱縫分裂

,指壓跡增多現象。腦血管造影及腦室造影一般正常。劉氏認為此證多屬陰虛肝旺,肝火上

亢,或肝鬱胃滯,氣滯下降,上犯於頭,蒙蔽清竅。

劉氏治療本病,其要點如下:

1耳源性腦積水治法:清熱解毒,通竅利水。方藥:蒲公英、漏蘆、金銀花、石菖蒲、路路通、

黃芩、木通、白茅根、牡丹皮。

2交通性腦積水治法:清熱利水,活血化瘀。方藥:龍膽草、木通、魚枕骨、花蕊石、滑石

、王不留行、決明子、土鱉蟲。

3先天性腦積水①實證。治法:通絡利水。方藥:魚枕骨、抽葫蘆、茯苓皮、土鱉蟲、

路路通、穿山甲、冬瓜皮、決明子、石菖蒲、廣鬱金。②虛證。治法:益脾腎,調氣血。

方藥:山萸肉、枸杞子、桑椹、茯苓、山藥、蓮肉、薏苡仁、生熟地黃。

4良性顱內壓增高治法:平肝抑火,利水降逆。方藥:決明子、木通、廣鬱金、石菖蒲、

枳殼、杭芍、夏枯草、川楝子、苦丁茶、龍膽草。

黃壽人:滋腎軟堅法治強中病

強中病,臨床少見,病人常隱諱而又痛苦,治療困難。黃氏認為本病屬陰虛,其症多有頭昏

神疲,腰腿酸軟,舌赤(絳),無苔,或起裂紋等。在治療上不能把清熱瀉火放在首位,如用

龍膽瀉肝湯則因苦寒化燥,可使陰虛加重。其治則應為滋腎軟堅,在用知柏地黃丸滋腎基礎

上,大劑使用昆布、海藻、龍骨、牡蠣等鹹寒軟堅之品才能收效。

病例:鍾某,男,27歲。陽舉不衰年餘,伴有頭部昏漲,麵赤口渴,神煩不安,時值酷夏,

苦疾而用冰冰之,以圖緩解,也無所益。屢服龍膽瀉肝湯或知柏地黃丸、三甲複脈湯,未獲

效果,更加重思想負擔,食睡不安,精神不振。視其形體尚健,舌尖赤無苔,脈象弦數有力

,顯係水虧於下,相火熾盛之候。再詢之,知其曾服偏方,用鹽開水冷服,每日兩次,每次

一茶杯(約500毫升),陰莖似覺鬆軟不挺,惟效不持久,此係肝腎陰虧為本,浮陽為標,苦

寒化燥,故服龍膽瀉肝湯而不效。而鹹能入腎軟堅,故以知柏地黃丸加龜甲、牡蠣各24克,

昆布、海藻各60克,大劑送服10劑而愈。

方藥中:重用升麻解諸毒

方先生用升麻解諸毒,效驗頗良。先生曾數次致函、投稿予筆者所主編之《中醫藥研究》雜

誌。先生作古後,先生之遺孀專程與筆者一晤,議其他事宜,彼此憶及方老,不勝唏唏。

臨床上可以定性為“毒”病的情況大致可歸納為二種:①可定性為火病而係暴發者,如具有

傳染性的溫毒、時疫之類疾病皆屬其範疇之內。②因誤食藥物或有毒食物所致疾病。這兩種

情況均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使用較大劑量的升麻。十餘年來,方先生曾重點對病毒性肝

炎患者及其他藥物中毒患者在辨證論治的同時,重用升麻進行治療。其劑量一般均在30克,

多時曾用到45克,效果很好,無一例有不良反應。現介紹兩例典型病例如下:

病例1:郭某,女性,33歲,北京兒童醫院檢驗師,來診日期:1969年8月5日。因長期接觸肝

炎血清,於1967年出現全身乏力,肝區疼痛,腹脹、腹瀉溏便,納差,多夢。曾在某醫部診

斷為肝炎,並住院治療一年餘未見好轉,遂來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就診。來診時情況大

致同上。肝肋下1厘米,質軟,脈中取、沉取均有力而滑。舌質正常,苔淡黃稍膩,診為病

在肝脾,證屬濕熱(毒)內蘊。擬以疏肝解毒清熱。方用升麻葛根湯、金鈴子散加當歸、紫草

(其中升麻用一兩即30克)。服10劑後患者複診時自覺症狀明顯好轉,腹脹消除、腹瀉止,但

仍有肝區痛。仍守前法,並加重舒肝解毒藥物劑量。處方:升麻45克,葛根24克,赤芍15克

,甘草6克,當歸12克,紫草24克,薄荷3克,柴胡30克,鬱金12克。連服14劑,患者第三次

來診,主訴除肝區仍有隱痛不適外,其餘各症基本消失。肝功能檢查亦有明顯好轉,以後治

療除仍用升麻葛根湯(升麻用30克)外,並合用氣陰兩補劑,如黃精、當歸、何首烏、蒼白術等

。4個月後自覺症狀完全消失,肝功能檢查正常,並恢複工作。

病例2:韓某,女性,40歲,幹部,東北遼寧人。1980年3月6日來診。主訴:發熱(37.8~38

℃)4月餘,眩暈。患者1980年元月在外院檢查血沉98毫米/小時,診斷為結核,用卡那黴素、鏈黴

素、對氨基水楊酸(PAS)治療1個月。以後出現中毒反應,耳聾、耳堵、惡心、視物模糊而停止抗結核治療,

但停藥後症狀並不好轉。1980年2月某醫院檢查,診為雙耳前庭功能喪失、鏈黴素中毒,並

作肝穿,診斷肝炎。治療無效,因此來診。就診時除上述症狀外,走路搖晃如醉酒狀,惡心

,時有嘔吐,納差,手足涼,脈沉細極弱,舌嫩潤苔薄白。診為病在肝腎,證屬氣陰兩虛,

予以補肝益腎,氣陰兩補,佐以平肝法。以參芪麥味桂附地黃湯加味治療。服藥後病情變化不

大,頭暈不減。考慮病人係鏈黴素中毒,應考慮解毒問題。結合辨證,改予益氣解毒法。用

補中益氣湯合升麻鱉甲湯(升麻、鱉甲各30克,當歸12克,甘草6克),因無鱉甲改用生龍骨、生牡蠣

各30克。此方服2劑後,頭暈痛明顯減輕,耳鳴、耳聾好轉,走路搖晃症狀消失。續守上方

,症狀繼續好轉。以後除仍用升麻鱉甲湯、補中益氣湯外,並加生脈散、劈鹿角。症狀陸續

消失。於是改以養陰為主,減去升麻鱉甲湯。僅用補中益氣湯合生脈散、劈鹿角、熟地黃。服

12劑後,諸症完全消失。肝功能檢查正常,患者返回東北。

魏龍驤:桑葉止夜汗

魏氏用桑葉止汗,乃從偶閱小說中得到的啟示。書中言一僧,每就枕則汗出遍身,衣被皆透

,20年不愈,監寺教以霜桑葉焙末,米湯下2錢,數日遂愈。後遇此症,經試,果真有驗。

然轉思本例與桂枝湯合用,取效是否及桂枝湯調和營衛之結果,而非桑葉之功?不久,魏氏

又連遇夜汗者數例,不雜他藥,獨取桑葉一味治之,多能應手取效。於是桑葉有止夜汗之功

,確信無疑矣。

顧兆農:止汗驗方治自汗

組成:淡豆豉10克(搗碎),霜桑葉6克,小米50克,鍋中入水兩碗,入淡豆豉、霜桑葉,置火上

,沸後,文火煎煮刻許,去渣留液,放入小米,再煮成粥,臨睡前溫服。每日1劑,連用5天

。根據臨床經驗,病後產後之人,或年邁虛弱之體身雖不健,但無大恙,唯見晝時動輒汗出

,晚上睡覺心神不穩者,投用上方多收良效。隻是病期延久者,其劑當須多用,每每服藥過

月,方能漸見其功。

裘沛然:大方複治法

本法是廣集寒熱溫涼氣血攻補於一方,治療某些病機表現為氣血同病,病邪深痼,寒熱虛實

兼夾的病證。《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

以取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經文提示:對複雜病證,單用奇方或偶方不能奏效

時,應采用重方或反佐法治療。大方複治法就是“重方”和“反佐法”的綜合療法,是法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