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五官科2(2 / 3)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防止感冒,忌食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鮮蔬菜。

【典型病例】白某,男,14歲。半個月前發熱後感口腔灼痛,並覺進食困難,證見舌下及口腔內兩側頰部和牙齦處有許多呈米粒大小白色潰瘍點,診為口瘡,予以黃冰液塗擦患部,每日4次,3天後瘡愈症消,隨訪3日,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河南省鄭州市兒童醫院張宏偉)

方二

【方名與主治】口疳方,主治慢性口腔潰瘍,亦稱“口糜”“口疳”。

【組成與用法】太子參、北沙參各20克,生白術、製大黃各12克,玄參10克,金銀花、連翹、土茯苓、白英各15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外用市售的口疳散,麻油調後塗於潰瘍麵,每日3次。

【方解】慢性口腔潰瘍,其病因與多勞、失眠、免疫等有關。中醫認為此證由陽旺陰虛,膀胱濕水泛溢脾經,濕與熱瘀,鬱久則化為熱,熱氣熏蒸胃口,以致滿口糜爛。《景嶽全書》說:“口瘡連年不愈者,此虛火也。”慢性口腔潰瘍仍屬氣陰兩虛。治宜補氣養陰,清熱瀉火。方中太子參氣陰兩顧,生白術健脾益氣,配用沙參、生地黃、玄參養陰之品,發揮金銀花、連翹解毒之功,協同土茯苓、白英攻毒之長,配用川大黃緩下,外用口疳散直達病所,促使潰瘍愈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辛辣之物,忌吸煙。勞逸結合,適當休息。

【典型病例】祝某,女,32歲。確診貝赫切特綜合征已10餘年,近因勞累,舌尖及舌兩側分別出現10毫米×10毫米,15毫米×15毫米,15毫米×15毫米圓形潰瘍各1個,伴口腔疼痛,納呆,大便質軟,每日行2次。舌苔白,脈細弱無力。診為氣陰兩虛,邪毒乘虛而入,予口疳方3劑,外用口疳散麻油調和塗於潰瘍麵,3天後複診,潰瘍已愈合,往後常用口疳方間斷服用,至今3年來未出現明顯口腔潰瘍。(處方來源:上海市南市巨滬南醫院曹漢清)

方三

【方名與主治】滋陰丸,主治複發口瘡、口幹綜合征、扁平苔蘚。

【組成與用法】生山楂10克,麥冬、玄參、天花粉、生地黃、生甘草、白芍各20克。按此比例製成水丸。裝瓶備用。每日服2次,每次10克,溫開水送下。對於消化能力較差者,可將丸藥研末衝服,或者用開水浸泡丸藥後服用。

【方解】複發性口瘡、口腔潰瘍、鵝口瘡、口幹綜合征、扁平苔蘚諸證,皆屬心脾熱盛,熏蒸於上所致,治宜清心導熱,滋陰解毒。方中生山楂性微溫味酸甘,入脾、胃、肝經,具有助脾健胃,促進消化之功;麥冬能滋養胃陰而生津。現代藥理證明:麥冬粉在平皿上對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腸杆菌及傷寒杆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玄參、生地黃、天花粉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效,與麥冬等配伍,更助滋陰增液;天花粉的消腫排膿功能較好。本品對瘡瘍未潰者有消腫作用,已潰膿出不暢者有排膿作用;生甘草則能瀉火解毒;白芍養血平肝,長於斂陰。藥理證明,白芍煎劑對痢疾杆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杆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都有顯著的抗菌作用。諸藥配伍,共奏清熱解毒,消炎抗菌,滋陰生津,收斂生肌等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服辛辣之物,注意口腔衛生。

【典型病例】劉某,男,68歲。10多年來經常起口瘡,間歇期很短,經用抗生素、左旋咪唑、甲硝唑(滅滴靈)等無效。檢查:舌背前部左右皆有綠豆大潰瘍,周圍紅暈,口幹,疼痛,大便幹,舌質紅,苔白膩,脈弦滑。診斷複發性口瘡。治療:內服滋陰丸12天,潰瘍愈合,其後很少複發。口幹及大便幹亦有明顯好轉。(處方來源:北京口腔醫院許薑澤)

牙痛

牙痛是口齒科疾病常見症狀之一,無論是牙齒或牙周的疾病都可發生牙痛。牙痛原因很多,表現不盡相同。

方一

【方名與主治】治牙仙丹,主治牙痛。

【組成與用法】玄參、生地黃各30克。每日1劑,水煎口服。

【辨證加減】門牙上下四齒痛者,為心包之火,加黃連5克;門牙旁上下四齒痛者,為肝經之火,加炒梔子10克;再上下四齒者,屬胃經之火,加石膏20克;再上下四齒者,為脾經之火,加知母12克;再上下四齒者,屬腎經之火,加熟地黃30克;大牙亦屬腎。

【方解】牙痛之由,責之於火,而火分虛實,據牙痛部位不同,則分經有別。心包、胃經多屬實火,肝、脾、肺、腎經之火多屬虛火。治牙仙丹來是《辨證奇聞》,方中玄參能瀉浮越之火,現代藥理研究本品對銅綠假單胞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生地黃清熱涼血生津,能滅無根之焰,二味藥中寓瀉於補,故虛實之火投之效佳。臨證應用隻要各經之火辨證準確,無不藥到病除。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不宜食硬、生、冷及過熱之物。

【典型病例】李某,男,35歲。牙痛3天,徹夜難眠,曾服去痛片等藥無效,診見發熱、體溫38℃,上下大牙周腫痛,舌略紅,苔白膩,脈弦細數。此屬腎經虛火牙痛,予以治牙仙丹加熟地黃30克,懷牛膝、女貞子各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水煎服,3劑後熱退腫消而愈。(處方來源:廣東省珠海市中醫院羅上武)

方二

【方名與主治】牙痛散,主治智齒冠周炎。

【組成與用法】生石膏40克,黃連、川芎、白芷各20克,細辛3克。取以上藥物粉碎成細粉,過7號篩,混勻,5克1小瓶分裝密封保存。每日3次,每次5~10克,溫水送服。5天為1個療程。

【方解】智齒冠周炎屬中醫胃火齒痛之範疇,方中生石膏能清泄胃火,常用於胃火亢盛所致的頭痛、齒痛、牙齦腫痛等;黃連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要藥;白芷辛散祛風,溫燥除濕,芳香通竅,善能止痛,又可消腫排膿。細辛止痛力強,對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川芎功在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五味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風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項】口服牙痛散期間,每日用生理鹽水或3%的過氧化氫溶液衝洗局部1次。本方孕婦、產婦忌用。

【典型病例】姚某,女,18歲。因牙痛3天來診,查見右下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有牙瓣覆蓋,牙冠周圍紅腫、觸痛,張口受限,右麵頰腫脹,頜下淋巴結約蠶豆大小,診斷為右智齒冠周炎,予以牙痛散口服,每次10克,每日3次,3天後症狀明顯改善,5天後痊愈。(處方來源:雲南省蒙自縣楊國禮)

舌下腺囊腫

舌下腺囊腫中醫稱痰包、重舌、蛤蟆腫。主要是由於舌下腺或頜下腺的導管被阻塞,或者在導管破裂後分泌物外滲形成的囊腫。

【方名與主治】一撚金靈方,主治舌下腺囊腫,亦稱“重舌”。

【組成與用法】大黃5~10克,牽牛子、黃連各3~6克,檳榔、淡竹葉各3~5克,黨參、連翹、甘草各6~10克。每日1劑,加水煎,分2次口服。另用冰硼散吹囊腫處,每日3~4次。

【辨證加減】發熱去黨參加梔子;口渴加生地黃、蓮子心;疼痛甚加牡丹皮、丹參;小便赤熱加木通。

【方解】舌為心竅,心脾蘊熱,循經上衝於舌,熱滯於舌下血脈、瘀滯腫脹而發為“重舌”。治宜清瀉蘊熱,滌除積滯,通暢血脈。方中大黃、牽牛子、檳榔瀉下解毒;竹葉清心火而除煩熱。又用冰硼散清熱除濁,祛穢醒脾,使囊腫消退。

【注意事項】因大黃、牽牛子瀉下作用強,若大便已通,即減輕藥量,或不用大黃。

【典型病例】顏某,女,11歲。舌下長一腫塊已3天。食不下,言語困難。查:舌下囊腫形如蓮花,緊連舌下係帶,呈紫藍色,邊緣齊,有波動感。舌尖紅,苔黃膩,脈沉。治宜清熱通結,瀉火解毒。予以撚金靈方:大黃(後下),黃連、連翹各6克,牽牛子各3克,檳榔、淡竹葉、甘草各5克。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另用冰硼散吹於舌下囊腫處。服藥4劑,囊腫消退。(處方來源:湖南省安仁縣中醫院侯公明)

閃輝性暗點症

閃輝性暗點症多由大腦枕葉皮質或視路一過性循環障礙所致,可能與腦動脈硬化有關。中醫稱“飛蚊症”。

【方名與主治】通竅活血湯,主治閃輝性暗點症。

【組成與用法】赤芍、紅花各15克,川芎30克,桃仁20克(研泥),老蔥3根(切碎),鮮薑12克(切碎),大棗7枚(去核),麝香015克(衝服)。將前7味藥入沙鍋內,加冷水500毫升文火煎煮,沸後再煎30分鍾,藥液至200毫升為止。隨後倒入備用碗裏,藥渣再加水300毫升,煎法同上,煎得藥液100毫升,棄渣。合並再次藥液備用。每日1劑,分早、晚兩次溫服,服藥時用黃酒2兩(加熱)為引,連服6劑為1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