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五官科2(1 / 3)

第9章五官科2

慢 性 咽 炎

慢性咽炎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症。中醫稱之為“虛火喉痹”。其主要表現為咽部有各種不適感覺,分泌物黏稠,常附於咽後壁,可引起刺激性咳嗽,晨起用力清除分泌物時,甚或作嘔。

方一

【方名與主治】喉痹溶液,主治慢性咽炎,亦稱“喉痹”。

【組成與用法】法半夏、生甘草、桔梗各30克,苦酒100毫升,雞子清4枚。將前3味研細末,放入苦酒中浸泡1天,兌入雞子清攪勻即成喉痹溶液。每日3次,每次30毫升,噙咽之,10天為1個療程。

【方解】慢性咽炎屬中醫學“虛火喉痹”之範疇,多因外邪侵襲日久,致肺、肝、腎三髒受損,虛火上擾,灼津為痰,阻塞經絡,氣滯血瘀、痰、氣、瘀聚於咽部而發病。仲景雲:“少陽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者,與桔梗湯。”“少陽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本液劑為桔梗湯與苦酒湯之合方,方中苦酒散瘀斂瘡,消腫止痛;半夏滌痰散結;生甘草清熱解毒;桔梗開提肺氣,引苦泄之品上達咽喉;雞子清滋陰降火,潤燥利咽。半夏得蛋清利竅通聲,得苦酒辛開苦泄;苦酒得甘草酸甘化陰,濡潤其燥。頻頻噙咽,俾藥力直達病所,則痼痰可瘳。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煙戒酒,禁用辛辣刺激之食物。

【典型病例】張某,女,42歲。咽喉腫痛,迭治年餘,病情時有反複,診見咽喉暗紅疼痛,幹燥不透,如貼樹葉狀,幹咳、咯痰不爽,聲音嘶啞、失眠。舌苔薄黃,脈細弦。予喉痹溶液,1周後症狀消失,追訪1年,未複發。(處方來源:杭州甄紹先)

方二

【方名與主治】咽喉寶,主治慢性咽炎。

【組成與用法】烏梅、薄荷、綠茶、甘草以2∶1∶1∶1的比例,按袋泡茶劑要求製作,每袋4克。每日3次,每次1袋,泡水頻服,15天為1個療程。按病情不同可分為服藥1~3個療程。

【方解】慢性咽炎其主要表現為聲音不揚,甚至嘶啞失音,伴有咽喉痛癢、幹燥、異物感、咳嗽等。中醫認為多由肺腎陰虛,虛火內生,火熱上灼咽喉所致。方中烏梅斂肺生津;薄荷清利咽喉;甘草甘緩潤肺,祛痰止咳;綠茶清暑潤喉。全方具有清利咽喉,斂肺生津之功效。采用袋泡茶劑的特點為水溶成分大、咽喉黏膜吸收快,通過頻頻飲服直接作用於病灶,療效好,易於攜帶和保存。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用煙酒及辛辣之物。

【療效】經臨床治療54例,顯效42例,有效12例。(處方來源:江西中醫學院附院耳鼻喉科鄧錚錚)

方三

【方名與主治】利咽飲,主治慢性咽炎。

【組成與用法】薄荷、生甘草各6克,鴨蹠草、玄參各3克,萊菔纓4克,木蝴蝶2克,蟬蛻15克。每日1劑。用開水衝泡10分鍾後,代茶引用。

【辨證加減】發熱頭痛、微惡風寒加麻黃、紫蘇葉各2克;惡心胸悶加合歡皮2克,青皮、陳皮各15克;痰多黃稠、咽癢甚者加射幹、金銀花各2克;氣虛者加黃芪2克,鳳凰衣3克。

【方解】慢性咽炎為上呼吸道長期慢性感染或長期應用刺激性食物等所致,治療以清熱利咽,滋陰潤肺為則。本方中采用薄荷疏散風熱,清利咽喉;生甘草瀉火解毒,潤肺祛痰;鴨蹠草性味甘寒,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玄參為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品;萊菔纓性味辛苦溫,功能清咽和胃;木蝴蝶有清肺開音的效用;蟬蛻配伍上述藥物來治療咽喉腫痛,因其有疏風熱,利咽喉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清肺利咽,滋陰潤肺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煙戒酒,禁食辛辣刺激之物。

【典型病例】吳某,男,55歲。咽痛咽癢,似有異物阻塞,咯之不出,咽之不下,幹咳無痰,音啞不暢。檢查:咽及懸壅垂充血伴水腫,咽後壁淋巴濾泡組織增生,並有少量黃色分泌物。診斷為慢性咽炎。采用本方加射幹、金銀花各2克。服3劑,諸證消失,複查咽部恢複正常。2個月後隨訪無複發。(處方來源:浙江省杭州任方雄)

唇炎

唇炎又稱剝脫性唇炎,慢性惡化性唇炎。以唇黏膜紅腫、糜爛、皸裂,脫屑為主要特征,中醫稱之為“唇風”。

方一

【方名與主治】生肌止癢散,主治藥物性唇炎。

【組成與用法】白礬、赤石脂、滑石、製沒藥各6克,冰片1克。將前4味藥研成細麵後,和冰片研勻,裝入瓶內密封。先用生理鹽水局部消毒,再據皮損麵積,外撲適量幹藥粉,外貼適當敷料。早、晚各換藥1次。

【方解】藥物性唇炎屬中醫“濕毒瘡”範疇。因磺胺甲氧嗪過敏多固定在口唇周圍及外生生殖器,中醫認為藥物過敏後,脾胃損傷,濕熱內生,蘊藏於肝,循經上泛口唇,浸淫肌膚所致。治宜清熱除濕,收斂止癢,祛腐生肌,消腫止痛。方中白礬外用有收斂燥濕止癢之功;赤石脂有生肌收口的作用;滑石清熱收濕;製沒藥止痛消腫,去腐生肌;冰片外用消腫止痛,防腐止癢。諸藥配伍,製成散劑,將其直接接觸創麵,使潰爛處迅速濕斂肌生,清熱止癢,皮膚幹燥而愈。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期間忌用辛辣之物。

【典型病例】李某,男,52歲。1個月前因口服磺胺甲氧嗪後口唇周圍灼熱作癢、水皰,繼則糜爛疼痛,滋水淋漓,心煩意亂。曾服氯苯那敏(撲爾敏)、地塞米鬆、麥迪黴素,外塗紫藥水,經20餘日治療無效。診證見上下口唇腫脹,唇周圍皮損嚴重,表麵潰爛滲液,浸淫成片,糜爛處露有鮮紅肉芽。舌淡紅,苔薄黃膩,脈滑數。辨證為濕熱內蘊、浸淫肌膚。以生肌止癢散外治。1周後患者告知,用上藥外撲後,1~3天內滲液作癢停止;4~5天內皮損幹燥而愈。(處方來源: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張長義)

方二

【方名與主治】大黃冰片散,主治口唇皰疹,又名“唇風”。

【組成與用法】大黃、甘草、芒硝、黃柏各10克,冰片3克。將大黃、黃柏、甘草各等份煎好後衝芒硝、冰片於帶蓋碗中,備用。將患病口唇浸泡於藥液中約20分鍾,然後輕輕擦幹,外抹紅黴素軟膏、每日治療3次,直至痊愈。

【方解】唇風一證,多因胃經素有濕熱,外感風邪,風熱相搏於唇而起。《醫宗金鑒》載:“唇風多在下唇生,陽明胃經風火攻,初起發癢色紅腫,久裂流水火燎疼。”方中大黃瀉下泄熱,有瀉血分實熱的功效。大黃中所含的蒽醌衍生物對細菌的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有明顯的抑製作用;芒硝外用能清熱解毒;黃柏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甚佳;甘草性味甘平,生用則能瀉火解毒。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甘草具有抗炎、抗過敏反應作用;冰片性味苦寒,善散火鬱,外用消腫止痛,且能止癢,為外用治口瘡、咽腫以及瘡瘍的要藥。全方具有涼血消腫,燥濕拔毒的功效。因上下口唇為黏膜,吸收能力極佳,用外浸法治療,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外抹軟膏使口唇與外界邪毒隔離,並起到潤唇,局部消腫止痛的作用。

【注意事項】在應用上方的同時,適當應用青黴素及其衍生物類藥物,可增強治療的效果。治療期間忌食腥、辣之物。

【典型病例】路某,男,16歲。突發上下唇紅腫癢痛,發病近2個月,多方治療無效,症見上下唇腫甚,疼痛難忍,飲食困難、舌紅、苔薄黃,脈數。予以大黃冰片散外浸口唇,1劑後疼痛大減,6劑後裂紋結痂腫消,痛止停藥,繼用紅黴素軟膏外搽,10日後痂脫痊愈。(處方來源:河南省新鄉市中醫院王玉如)

口 腔 潰 瘍

口腔潰瘍俗稱“口瘡”,是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淺性潰瘍,大小可以從米粒至蠶豆大小,呈圓形或橢圓形,潰瘍麵為凹、周圍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起疼痛,一般1~2周可自愈。

方一

【方名與主治】黃冰液,主治口腔潰瘍,俗稱“口瘡”。

【組成與用法】地榆60克,黃連粉1克,95%乙醇5毫升,冰片1克,10%羥苯乙酯(尼泊金乙酯)5毫升。先將地榆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1 000毫升浸泡40分鍾,武火加熱至沸後,文火煎煮40分鍾,紗布過濾,藥渣再加水500毫升,文火煎煮30分鍾濾液與上液合並,濃縮至1 000毫升,趁熱加入黃連粉,攪拌。待濃縮液溫度降至50℃時,慢慢加入3~5毫升95%乙醇溶解的冰片1克,邊加邊攪拌,然後加入10%羥苯乙酯(尼泊金乙酯)5毫升防腐,放涼即得。用時將黃冰液搖勻,塗擦口瘡黏膜潰瘍處,每日3~4次。

【方解】方中地榆涼血止血,解毒斂瘡;黃連消熱燥濕,瀉火解毒,並以瀉心經實火見長;冰片清熱止痛,用於各種瘡瘍、咽喉腫痛、口瘡、目瘡等。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涼血,解毒斂瘡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