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五官科2(3 / 3)

【方解】閃輝性暗點症,是由於腦和眼底動脈一過性痙攣功能障礙而出現的症候群。中醫學將本症歸屬於“頭風”範疇。其發病機製主要是氣血不利,脈絡失和,經脈壅滿不通,不通則痛。若頭痛經久未愈,纏綿不已,痛有定處,時在左側,時在右側,或兩側同時出現,並見舌質紫暗,脈滯澀者,宜從久痛入絡,以瘀血證治。通竅活血湯方出《醫林改錯》,原為治頭發脫落之頭麵上部血瘀之證。該書載:“……頭發脫落,各醫書皆言傷血,不知皮裏肉外血瘀阻塞血絡……。”方中赤芍、紅花、川芎、桃仁活血祛瘀;老蔥、鮮薑發汗解表;大棗補脾胃,養血安神;麝香氣味芳香,善於走竄,能開竅通絡,活血散結。全方具有活血化瘀,疏通脈絡之效,並有辛散升提之力,故能上達巔頂,使頭麵部絡脈瘀血得祛,新血生,發根得養,故治頭發脫落顯效。而閃輝性暗點一症,也因其絡脈血瘀所致,故以本方治之而收異病同治之效。

【注意事項】孕婦忌服。根據病情可酌情服用穀維素和維生素B1、維生素B6等,以增強療效。

【典型病例】呂某,男,33歲。患病已2年,每次發作約1周時間,每天發作1次,發作時眼閃閃發光,視物不清,兩眼交替發病,頭劇痛,伴有惡心和全身出虛汗,舌暗紅,無苔,脈沉實有力。服用中西藥物,未能控製其反複發作。檢查:神經係統無致頭痛陽性體征,眼底可見睫狀動脈明顯搏動,視力右眼07,左眼04。腦血流圖提示腦血管彈性差。服用本方2劑後頭已不痛,其他症狀亦基本消失。視力右眼09,左眼06。服藥12劑治愈。觀察6年,未再複發。(處方來源:解放軍第四○四醫院王殿祥)

翼 狀 胬 肉

翼狀胬肉是由增殖的球結膜侵襲到角膜上的病變組織,呈三角形,如翼狀,故名。中醫稱“胬肉攀睛”。

【方名與主治】退胬湯,主治翼狀胬肉。

【組成與用法】桑葉、菊花、白芷、薄荷、生地黃、當歸、穀精草、蒺藜、川芎各10克,甘草5克,車前草12克,石決明20克,決明子15克。上方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7天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若為瞼裂斑炎、皰疹性結合膜炎、亞急性結合膜炎,上方去石決明、決明子,加赤芍、紅花、蟬蛻等。

【方解】中醫眼科醫籍對胬肉的認識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者認為胬肉攀晴即相當於今之翼狀胬肉。而廣義的胬肉則可包括胬肉攀筋瞼裂斑炎、泡性結合膜炎和若幹具有充血水腫之球結膜炎。退胬湯中采用桑葉、菊花、薄荷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白芷祛風解表,消腫止痛;生地黃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當歸活血補血;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車前草清肝熱而明目;穀精草、決明子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石決明、蒺藜平肝潛陽,清熱明目。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散熱,清肝明目,活血退翳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服辛辣易發之物,禁煙戒酒,絕房事,情誌舒暢,飲食清淡。

【典型病例】張某,女,56歲。左眼內眥部胬肉,曾於4個月前行胬肉摘除術,現又複發,局部充血明顯,輕度肥厚,遂予退胬湯7劑後複診,見胬肉充血減退,替補變薄,繼服上方7劑。服後再診,左眼胬肉已成靜止性,原方再服10劑鞏固療效,1年後隨訪,胬肉呈靜止性。(處方來源:安徽中醫學院附院趙經梅)

視神經萎縮

視神經萎縮屬於中醫學“青盲”範疇,是由神經膠質纖維增生和血管循環障礙而導致的視神經纖維退行性病變。為一種慢性進行性眼底疾病。

【方名與主治】柴胡參術明目湯,主治視神經萎縮。

【組成與用法】柴胡、黨參、炒白術、當歸、川芎、炒白芍、青皮各10克,茯苓13克,生地黃、生黃芪、枸杞子各15克,甘草6克。諸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30劑為1個療程。

【方解】視神經萎縮為視網膜神經節細胞軸索的退行性變,主要症狀為視力顯著減退和視野縮小。屬中醫學“青盲”的範疇。本症多由肝腎陰虧,氣血不足,精氣不能上榮於目,或勞倦傷脾,脾虛精微不化,氣血兩虛、目失所養,亦可由目絡阻滯,目係枯萎而致。治宜補虛消瘀通絡。方中柴胡性平味苦,具有輕清升散,又能疏泄的特點,既能透表退熱,疏肝解鬱,又可用於升舉陽氣;黨參既可補脾胃而益肺氣,又能益氣以補血;炒白術為補脾燥濕之品;甘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黃芪健脾益氣、升陽舉陷;茯苓有利滲濕、健脾和中之功。以上諸藥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作用。當歸、川芎、白芍、生地黃四物有補血養血的功效;青皮為疏肝破氣,散積化瘀之品;合柴胡有疏肝理氣解鬱的功用;枸杞子味甘性平,柔潤多液,是一味補養肝、腎的藥品。全方配合,共奏疏肝解鬱,補肝腎,益氣血,通目絡之目的。

【注意事項】治療前必須明確診斷,排除顱腦占位性病變,找出病因,采取相應措施。治療期間忌煙戒酒,絕房事,定期檢查眼底。

【典型病例】高某,男,5歲。雙眼視力障礙月餘,身體消瘦,視倦乏力,不欲飲食,少言易怒,舌質淡紅,苔薄,脈細。視力:雙眼005(均不能矯正),雙眼前節及屈光間質正常。眼底:雙視盤色淡,邊緣清,血管正常,黃斑中心凹反光可見。診斷:雙眼視神經萎縮。予以柴胡參術明目湯加陳皮、牡丹皮各6克,白菊9克。服用14劑,患兒視力明顯好轉,小物體已能看清,過去看不見的小硬幣,已能很方便拾起,食欲增進,精神好轉,視力:雙眼05。1年後複查:雙眼視力10,雙眼底視盤顏色同前。(處方來源: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薛寶雙)

角膜軟化症

角膜軟化症是維生素A嚴重缺乏的眼部臨床表現。多見於體弱多病,營養不良的嬰幼兒。雙眼發病,初起時暗處不能視物,繼而眼珠幹燥,黑睛渾濁,甚至糜爛破損。如不及時診治,易導致失明。

【方名與主治】眼疳散,主治小兒角膜軟化症,亦稱“眼疳”。

【組成與用法】黃連、青黛、蘆薈、使君子、茯苓、甘草、麥芽、白術各3克,大黃、胡黃連2克,黃芩、神曲各5克,黨參6克,冰片1片。諸藥混合,研極細末,過篩,瓶裝備用。10個月~1歲 1~12克,1~3歲12~15克,每日2次,溫開水衝服。

【方解】小兒角膜軟化症,是一種高度營養障礙造成角結膜上皮之幹燥性質變的眼病,類似中醫的“眼疳”。《醫宗金鑒》雲:“疳熱上攻眼疳成,癢濕赤爛胞腫疼,白睛生翳漸遮滿,流淚羞明目不睜。”治宜清熱消疳,健脾養肝。本方中黃連性寒,味苦,功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具有廣泛的較強的抗菌作用;黃芩能清實熱,瀉肺火,具有降壓、清熱、利尿、鎮靜、抑菌等藥理作用;大黃是一味瀉火、破積、行瘀的要藥,大黃中所含的有效成分蒽醌衍生物有強大的抗菌作用;青黛為清熱涼血解毒之佳品;蘆薈味苦性寒,即能涼肝清熱,又可瀉熱通便;胡黃連具有清熱燥濕,退骨蒸之功,與黃連、蘆薈等相伍,常用來治療小兒疳熱;使君子甘溫,功在殺蟲消積;冰片性味苦寒,善散火鬱;黨參補中益氣;白術補脾燥濕,利水;茯苓甘平,利水滲濕,健脾和中;甘草補脾胃不足而益中氣,瀉火解毒,緩和藥性;山楂消食化積,散瘀行滯,對痢疾杆菌及銅綠假單胞菌有強烈的抗菌作用;麥芽、神曲均具消食和中之效。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疏肝健脾,散瘀消疳的作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腥、辣、易發之物。

【典型病例】田某,女,1歲。雙目羞明懼睜喜閉9天,目澀畏光,黑睛生翳,腹脹潮熱,饞食多便,口渴喜飲,躁煩呻吟,晝夜不安。診斷為角膜軟化症。診見眼瞼邊緣赤爛,球結膜粗厚,猶如弄破的魚胞,形成皺紋圈,角膜基質渾濁。舌質紅,舌中央苔黃黑厚膩而幹,脈弦。中醫診斷為眼疳。辨證為食積釀化之熱,合肝鬱氣逆之火循經上攻於雙目所致。治宜清火消積。予以眼疳散18克,每日2次,每次15克,溫開水衝服。服完後複診訴畏光解除,雙目可自然睜開,見角膜緣同心皺紋圈及黑睛障翳正在消退,諸證明顯減輕。藥不更方續服1周。再診見諸證悉除,為了鞏固其療效,去大黃、使君子,加山藥,續服1周,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湖北省雲夢縣中醫院王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