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五官科1
外 耳 濕 疹
外耳濕疹多因耳郭、外耳道及耳周圍皮膚受藥物或膿液刺激所致。其他過敏因素亦可引起。中醫稱為“旋耳瘡”“黃水瘡”“月燭瘡”等。以局部潮紅、灼熱、瘙癢、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等為主要症狀。
【方名與主治】羊須膏,主治耳部濕疹,亦稱“旋耳瘡”。
【組成與用法】山羊須、荊芥、大棗各6克,燒存性,入輕粉15克,共為極細粉末,加清香油適量,調為糊狀,裝瓶備用。先用溫開水將局部清洗幹淨,再用上膏搽塗,每日2~3次,一般3天即可痊愈。
【方解】耳部濕疹,好發於耳窩、耳後皺襞及耳前部,局部表現為潮紅、糜爛、滲液、結痂及裂隙瘙癢,小兒多見。本方出自《太平聖惠方》,主治“小兒疳瘡”“羊須瘡”。現應用於治療耳部濕疹取得較滿意效果,故特推薦之。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禁用腥辣、煙酒之物。
【典型病例】程某,男,6歲。於2周前患兒耳後褶縫處出現皮膚潮紅、表皮剝脫、糜爛、浸淫、水出結痂,反複發生。來診證同上述外,尚伴發耳周圍淋巴結腫大,隨處以羊須膏搽塗,3日而愈。(處方來源:河南省汝陽縣中醫院郭廷秀)
化膿性中耳炎
化膿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化膿性炎症。
方一
【方名與主治】蛇甲散,主治化膿性中耳炎,亦稱“爛耳朵”。
【組成與用法】蛇蛻、穿山甲(代)各10克,將二藥用火煆成碳,加入白礬2克,同研細粉,裝瓶備用。用3%過氧化氫洗淨耳腔膿液,再用生理鹽水衝洗耳腔,然後用幹棉簽擦幹,用麥稈將藥粉吸入耳腔,早、晚各1次,一般3~5天即可痊愈。
【方解】化膿性中耳炎屬中醫學“聤耳”“耳底”“膿耳”之範疇。本病多因肝膽、三焦蘊熱,複感外邪,風熱上擾,凝聚於耳底。蘊久化腐成膿,經氣阻塞,不通則痛。耳竅不通則司聽失聰也。治宜清熱解毒,疏風解表,消腫排膿。方中蛇蛻性味鹹甘平,具有祛風解表的作用;穿山甲(代)性味寒鹹,有活血祛瘀,消腫排膿之效;白礬外用有收斂燥濕止癢之功,常用於中耳炎、濕疹等。三味合用,相得益彰。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煙戒酒,不宜食用油膩、腥味、易發之食物。
【典型病例】劉某,男,56歲。5年前患化膿性中耳炎,長期耳腔流黃綠色的膿液,聽力明顯下降,並伴頭昏頭痛。雖經多種中西藥物的治療,未能痊愈,采用上法治療,5天後,耳腔內無膿液,聽力也有明顯提高,餘症悉除。隨訪至今,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杭州屈維全)
方二
【方名與主治】耳炎散,主治中耳炎,亦稱“耳疳”。
【組成與用法】黃連、兒茶、沒藥、白礬各30克,青黛20克,冰片5克,分別研成粉,納入鮮豬膽中(保留膽汁),用絲線紮口,掛於高處,待陰幹後取下研為粉,過120目篩。貯於經高壓消毒的瓶中,密封備用。先以棉簽蘸3%過氧化氫洗去耳道內膿液及痂皮後,用75%乙醇拭淨患耳。膿液多者用少許藥粉吹耳,以中耳薄薄地粘上一層藥粉為度,每日3次;膿液少者用藥粉少許調茶油適量呈糊狀滴耳,每日3次。
【方解】方中黃連、青黛清熱瀉火解毒;兒茶、沒藥、白礬生肌收斂,止血消腫,去腐生新;冰片清熱止痛,消腫化腐;豬膽汁味苦性寒,能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具有強力消炎殺菌、生肌止痛之功。早期及時用藥,藥物能直接全麵地作用在局部,藥力持久透達病所,故消炎收斂效果迅速確切。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川黃連、青黛為廣譜抗菌中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等致病菌有抑製和殺滅作用,用之於治療中耳炎,故能取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遊泳、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典型病例】鄧某,男,11歲。雙耳道流膿、跳痛、聽力下降4天,體溫384℃,耳後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耳流黃水、味臭。給予耳炎散治療2天,熱退痛減,5天流膿停止,諸證皆除,聽力恢複如前。隨訪3個月,未見再發。(處方來源:廣東省東昌縣北鄉衛生院曾衝)
耳源性眩暈
耳源性眩暈又稱梅尼埃病,係內耳的膜迷路發生積水,致使出現發作性眩暈、耳鳴、耳聾、頭脹滿感、惡心嘔吐等症狀的疾病。中醫稱之為“耳眩暈”。
方一
【方名與主治】生天南星湯,主治耳源性眩暈病。
【組成與用法】生天南星12~15克,法半夏、白術、桂枝各12克,茯苓、澤瀉、豬苓各20克。上藥加水煎2次後,將1、2煎藥汁混合,待用。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一般2劑後症狀明顯減輕,3劑症狀消失,臨床症狀消失後續服3劑,以固療效。
【方解】該病屬中醫學“眩暈”之範疇。方中生天南星性味苦、辛、溫,有毒,功能燥濕化痰,祛風解痙。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天南星水浸劑可降低小白鼠對士的寧、咖啡因、戊四氮等引起的驚厥,故具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天南星含生物堿、皂苷、安息香酸等;生物堿為此藥之有毒成分。法半夏性溫味辛、有毒,具有降逆止嘔,燥濕化痰,消痞散結之功;白術補脾燥濕,利水;桂枝性溫,善通陽氣,能化陰寒,對陰寒遏阻陽氣、津液不能輸布,因而水濕停滯形成痰飲的病證,常與茯苓、白術等配伍應用。茯苓性味甘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中,寧心安神之效。動物實驗證明茯苓有利尿作用,能促進鈉、氯、鉀等電解質的排出;豬苓利水滲濕,其藥理作用如同茯苓,尚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澤瀉味甘性寒,功能利水滲濕,泄熱。諸藥合用,共奏燥濕化痰,祛風鎮靜,降逆止嘔,利水消腫之功效。
【注意事項】本病發作時應臥床休息治療,減少或避免活動,否則影響療效。方中生天南星、半夏均為有毒之物,服用需慎重。
【典型病例】王某,女,33歲。發作性眩暈、耳鳴、聽力減退,伴有惡心、嘔吐年餘。近月來發作頻繁,最多月發2~3次。經西醫反複治療未愈。用上方煎服,每日1劑。服2劑後臨床症狀明顯減輕,3劑後症狀消失。為鞏固療效,預防複發,又連服6劑。至今隨訪未有複發。(處方來源:湖北省5980部隊王留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