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項】治療期間無須忌口,隻要營養豐富,易於消化者皆可服食。由於魚鱗病屬頑疾痼症,調治極難,實非旦夕可取效者,故治療應守方久服,不可服數劑,療效未見而終止停藥。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16例,連續應用4個月,半年後隨訪,10例治愈未再發病,6例有效。(處方來源:浙江杭州周惠君等)
皮膚瘙癢症
皮膚瘙癢症是指臨床上無原發損害,而以皮膚瘙癢為主的一種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好發於中老年人,多見於冬夏季。主要症狀是時有針刺、灼熱或蟲爬行感,中醫學屬“風瘙癢”範疇。
方一
【方名與主治】涼血祛風湯,主治皮膚瘙癢症。
【組成與用法】生地黃30克,白鮮皮、玄參、苦參、金銀花、連翹各15克,地膚子、牡丹皮、赤芍各12克,紫草、荊芥、防風各10克,升麻、薄荷、生甘草各6克,蟬蛻3克,上藥煎湯。每日1劑,水煎分2次內服,藥渣再水煎湯反複擦洗患處。一般用藥2劑即可治愈。
【方解】皮膚瘙癢症,中醫認為多因素體不足,陰血虧損,又感風邪,鬱於皮膚腠理,邪正交爭,邪盛正衰,則出現全身皮膚瘙癢不適。治宜活血涼血,清熱燥濕,疏風止癢。方中生地黃清熱涼血;白鮮皮、苦參清熱燥濕止癢;玄參滋陰涼血,清熱解毒;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地膚子清利濕熱,利小便;牡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紫草涼血解毒透疹;荊芥、防風祛風解表,配以升麻、薄荷加強了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發表透疹的作用;蟬蛻疏散風熱;生甘草清熱解毒。諸藥配伍,功在清熱涼血、祛風燥濕、透發止癢。
【注意事項】由於皮膚瘙癢症多較頑固,故待愈後必須鞏固治療一段時間。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類物。
【典型病例】葉某,女,17歲。全身性皮膚瘙癢1個月餘。瘙癢以夜晚尤劇,奇癢難忍,以致徹夜難眠。經用各類西藥無效,即予上方,每日1劑,內服並外洗。2劑後,瘙癢告愈。繼服2劑以資鞏固。後未再複發。(處方來源:福建省浦城縣醫院王振華)
方二
【方名與主治】銀礬洗劑,主治皮膚瘙癢症。
【組成與用法】金銀花、白礬、苦參、蒼術、黃柏、地膚子、白鮮皮、蛇床子各20克,防風、大黃各18克,荊芥15克,甘草10克。將上藥加水熬成湯劑,過濾,待用。每日1劑,煎水2次,分2次趁溫外洗患處。7天為1個療程。
【方解】中醫認為癢的病因不外乎風、熱、濕、虛和蟲邪5種。古人雲:“風強則為隱疹,身為癢”“熱微則瘡癢,熱甚則瘡癰”“血虛則皮膚燥癢”,若夾濕者皮膚瘙癢則合並水皰,潰瘍,此外還有昆蟲、塵粉而致的皮膚瘙癢如疥瘡、翅蟲皮炎等。《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諸痛癢瘡,皆屬於心”。《金匱》雲:“邪氣中經,則身癢而隱疹。”說明癢在經絡,與心經有關。本方中金銀花苦寒,清熱解毒;白礬酸寒,燥濕防腐消毒收斂;大黃、黃柏、苦參清熱瀉火,解毒殺蟲;連翹、防風、蒼術、地膚子、白鮮皮、蛇床子疏風燥濕止癢。全方具有疏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
【注意事項】在應用本方外洗的同時,可根據病情辨證適當選用消風散、五味消毒飲、龍膽瀉肝湯,養血潤膚飲內服。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22例,治愈18例,有效4例。(處方來源:廣東省深圳市光明職工醫院謝誌中)
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老年性皮膚瘙癢症是以皮膚瘙癢為主要特征的皮膚病,因其易反複發作,藥物控製療效不確切而成為一種慢性頑固性疾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方名與主治】艾黃祛風洗劑,主治老年性皮膚瘙癢症。
【組成與用法】艾葉90克,雄黃、花椒各6克,防風30克。加水煎成洗劑。每日1劑,加水2 000毫升,煮沸15分鍾取下,趁熱先熏患處數分鍾,待冷為40~50℃再擦洗患處,每劑重洗2次,第2次使用加溫,一般用藥3劑,最多6劑可愈。
【方解】方中艾葉性溫而辛香,能暖氣血而溫經脈,逐寒濕而止冷痛;雄黃功在解毒,殺蟲;花椒味辛性大熱,具有溫中止痛,殺蟲之功;防風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濕而止痛。四味合用,具有祛風散寒,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辛辣、煙、酒之物。避免受風。
【典型病例】周某,女,65歲。自述四肢、軀幹皮膚瘙癢8年餘,尤以雙下肢明顯。曾多次在軍內外醫院治療療效不顯。改用艾黃祛風洗劑後,次日瘙癢明顯減輕,後鞏固治療3劑,諸症悉平,2年後隨訪未見複發。(處方來源:空軍蘭州醫院朱春平)
日 光 皮 炎
患日光病者多為過敏體質,會對某些食物反應強烈,吃過後誘發甚至增強光敏性,經光照後發生本病。
【方名與主治】清燥救肺湯,主治日光病。
【組成與用法】桑白皮12克,生石膏、玉竹各30克,北沙參、連翹、麥冬各15克,土茯苓50克,麻黃10克,生甘草6克。上藥隨證加減成方,每日1劑,加水煎成湯劑,口服。
【辨證加減】小兒劑量酌減,藥後得汗去麻黃,渴飲緩解以石斛易石膏,上肢麻木加嫩桑枝,下肢麻木軟癱加木瓜,筋脈拘急痙痛加蠶沙,脈來細緩加阿膠,納差食少加生山藥、扁豆、生雞內金。
【方解】日光病是由於食用粗製棉油,棉酚積蓄中毒而致。中醫認為本病由油毒蘊積,鬱久化熱,熏蒸髒腑而成。肺熱葉焦,不能敷布津液故肌膚燒灼,皮毛幹枯。毒熱內熾故懼怕日光。治當清燥救肺,兼解熱毒,俾燥熱得清,津液來複,宣發得行,諸證可解。方中用桑白皮瀉肺熱,利尿消腫;生石膏清熱瀉火;玉竹滋陰潤肺,養胃生津;北沙參清肺養陰,養胃生津;連翹清熱解毒;麥冬清心潤肺,滋養胃陰;土茯苓利濕解毒;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利水;生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共奏滋陰潤燥,清熱解毒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飲酒,禁食辛辣之物。
【典型病例】高某,女,20歲。患者全身乏力,怕見日光20餘日。診為日光病,經治不效。刻診:見周身肌膚焚熱潮紅,枯燥無汗,雖坐臥陰涼濕地,亦或皮膚灼熱,體溫正常,口渴飲冷,小溲清長,食欲缺乏,舌紅少津,脈細數。證屬肺胃津涸、燥熱內熾。以清燥救肺解毒為治。給予清燥救肺湯,每日1劑,3劑後,汗出熱消,諸證除,能從事日光下勞動。(處方來源:杭州李德華)
剝脫性皮炎
剝脫性皮炎是一種累及全身或幾乎全身皮膚的慢性紅斑鱗屑皮膚病。主要表現為全身皮膚泛發持續紅斑,灼熱、皮膚幹燥,腫脹,或輕度滲液,紅斑數天後,繼而發生持續性脫屑,出現皮膚皸裂,大片脫落。中醫認為本病為風邪所致,治以祛風止癢,清熱燥濕為主。
【方名與主治】止癢除濕解毒湯,主治剝脫性皮炎。
【組成與用法】全蠍、蟬蛻、防風各10克,地膚子20克,地榆、苦參各30克,龍膽草15克,蛇床子、白礬各10克,大黃12克,上藥加水4 000ml煮沸後30分鍾,待用。上藥液待溫後外洗患處,每日2次,7天為1個療程。
【方解】剝脫性皮炎是藥物性皮炎中較重的一種,西藥和中藥均可引起。本方中以全蠍、蟬蛻、蛇床子、防風、地膚子祛風止癢;地榆、大黃、苦參、龍膽草清熱燥濕解毒;白礬收斂。諸藥配伍,共奏祛風止癢,清熱燥濕之功。
【注意事項】洗後在室內避風休息30分鍾。
【典型病例】李某,男,64歲。患者因感冒頭痛口服去痛片10克,服後半小時皮膚瘙癢、發熱,全身紅斑和丘疹。3天後,全身紅腫,皺褶處皮膚糜爛、漿液滲出,奇癢難忍。同時伴寒戰、高熱、唇幹口燥、煩躁不安、不思飲食、腹脹、大便不爽,曾用氫化可的鬆200毫克靜脈滴注1個月,效差。投止癢除濕解毒湯外洗,每日2次,同時服用同仁堂產犀角化毒丹,每次2丸,每日2次,3日後皮膚腫脹減輕,滲液減少,7日後痊愈,隨訪2年未複發。(處方來源:河北寬城縣中醫院劉惠民)
紅 斑 狼 瘡
紅斑狼瘡是一種累有多係統多器官的具有多種自身抗體的自體免疫性疾病,發病機製主要是免疫複合物的形成。臨床表現多樣、複雜。
【方名與主治】四衣湯,主治紅斑狼瘡。
【組成與用法】淨蟬蛻、露蜂房、淨蛇蛻、鳳凰衣各10克,生甘草、土茯苓、土牛膝各15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15劑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若發熱不退加石膏、知母、金銀花清熱解毒;紅斑不消加赤芍、紫草、牡丹皮涼血消斑;低熱不盡加青蒿、鱉甲、白薇養陰清熱;關節疼痛加忍冬藤、雞血藤、威靈仙祛風止痛;肢體浮腫加防己、茯苓、車前子健脾消腫;久病腎虛加附子、淫羊藿等。
【方解】紅斑狼瘡是一種全身皮膚和各器官均會受侵犯的結締組織疾病。本病多由濕熱侵襲、熱毒熾盛、燔灼營血,而致血痹瘀阻;後期常可導致脾、腎兩虛。治宜解毒利濕,活血散瘀。四衣湯中蟬蛻、蛇蛻、甘草三味具有解毒利濕,通利關節之功;露蜂房、鳳凰衣有祛風攻毒,散腫止痛之效;土茯苓、土牛膝活血散瘀,清熱解毒;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露蜂房、土茯苓、土牛膝、生甘草等均有類激素樣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祛風利濕,散瘀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用腥、辣、易發之食物。
【療效】臨床驗證,治療26例,其中基本痊愈12例,好轉14例。(處方來源:浙江杭州趙紅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