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皮膚科2(2 / 3)

【注意事項】孕婦及行經期禁用。治療期間生活及工作環境必須幹燥、通風、保暖。

【典型病例】韓某,女,58歲。兩下肢皮疹反複發作18年。症見兩足脛部伸側麵有對稱性淡紅、暗紅色的黃豆或蠶豆大結節14枚,略高於皮麵,孤立、散在。結節壓痛明顯,按之灼熱,兩膝關節稍腫脹,皮溫較高。血沉:34毫米/小時。診斷:慢性結節性紅斑。給予化瘀祛斑湯,3劑疼痛悉減,5劑下肢結節消退僅有紫紅色斑片。血沉:20毫米/小時。再進原方5劑,告愈。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浙江省上虞縣百官俞友根等)。

方三

【方名與主治】疏風清熱涼營湯,主治傳染性紅斑。

【組成與用法】薄荷、牛蒡子、金銀花、桔梗、生地黃、甘草各12克,連翹10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或湯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

【辨證加減】癢甚者加蟬蛻,灼熱甚者加赤芍、牡丹皮、口渴者加蘆根。

【方解】結節性紅斑屬中醫學的“風溫”範疇,患者以學齡期兒童為主。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不明,但亦有人認為係病毒感染所致。其臨床表現為麵部及四肢發出環形紅斑,灼熱癢痛,目赤咽幹,微咳無痰,舌紅苔薄,脈象浮數。辨證分析為太陰風熱,治宜疏風熱,清營涼血,方中薄荷有疏散風熱,清涼透疹之功;牛蒡子疏散風熱,清熱解毒;金銀花、連翹有清熱解毒之效;桔梗辛散苦瀉,善能宣通肺氣,排膿解毒;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生津的作用;甘草有瀉火解毒之效。諸藥合用,共奏疏散風熱,清涼解毒,宣肺透疹之效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避風寒,忌食腥辣易發之物。

【典型病例】陳某,男,9歲。麵部對稱性環形紅斑,肢體紅斑呈小花樣,灼熱癢痛,咽幹口渴,微咳無痰,舌紅苔薄,脈素浮數。病已2天,其班中已有10餘人染及此病。以疏風清熱涼營湯去桔梗,加蟬蛻、赤芍。1劑症狀大減,3劑痊愈。(處方來源:浙江省蕭山市坎山鎮潘柏青)

銀屑病

銀屑病又稱牛皮癬,是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學稱為“白疕”,其特征是皮疹上反複出現多層銀白色幹燥的鱗屑,剝去表麵鱗屑見蠟樣膜,再輕刮現出血點。

方一

【方名與主治】消銀丸,主治銀屑病,亦稱牛皮癬。

【組成與用法】石見穿、青黛各60克,三棱、莪術、烏梢蛇、鬱金、生甘草、白花蛇舌草各15克,鬼箭羽、白芷、烏梅、金銀花、黃芪各30克,拔葜20克,土鱉蟲、陳皮、風化樸硝各10克。上藥為細末,水泛為丸。每日服2次,每次6~9克,2個月為1個療程。

【方解】銀屑病,中醫學稱“白疕”,又稱牛皮癬。本病的發生與風毒血燥客於膚腠,經絡氣血瘀阻有關。風邪入侵,鬱於皮膚,耗損陰液,久則燥邪生成,陰血凝聚,瘀阻膚腠;毒傷人之正氣,一旦侵襲,易致氣血不暢,髒腑功能失調,鬱久亦可化熱,入於營血。風毒合而侵之,外不能宣泄,內不能疏導,聚結肌表,氣血受阻,經絡不暢,皮膚失濡養,生風生燥,產生紅斑、鱗屑、瘙癢等。 故治療的關鍵,在於搜剔入侵之頑風,清解熱毒,活血化瘀而通絡。俾風祛邪,熱毒除,氣血運行有暢,頑疾必能痊愈。消銀丸運用烏梢蛇、白芷搜風邪;金銀花、石見穿、白花蛇舌草、青黛、拔葜清熱解毒;三棱、莪術、鬼箭羽、土鱉蟲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烏梅、風化樸硝為鹹酸之品,善於軟堅,以消肥厚之皮疹;陳皮、鬱金利氣行滯;黃芪益氣健脾,滋養氣血,提高人體免疫功能;生甘草調和諸藥。諸藥相伍,具有搜風解毒,化瘀活血通絡,調整髒腑功能之效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煙戒酒,絕辛辣刺激或易發之食物。

【典型病例】陳某,男,26歲。患者皮膚出現紅斑、鱗屑、瘙癢3年。檢查見:胸背、頭皮、四肢、麵頸等處見大小不等淡紅色斑塊,皮損肥厚,上布層層銀白色鱗屑、薄膜。露滴現象皆陽性,經消銀丸調治療4個療程,結果諸證告愈。1年後隨訪無複發。(處方來源:浙江省杭州司在和)

方二

【方名與主治】皮癬軟膏,主治尋常型銀屑病,亦稱牛皮癬。

【組成與用法】斑蝥30個(去頭足),硫黃3克,生半夏9克,巴豆皮9克,凡士林50克。共研調膏備用。先將膠布按皮損大小剪洞,貼在皮損外圍,然後將皮癬軟膏塗在皮損上,最後用大於皮損麵積的膠布封包即成。包後靜待2小時左右(個別達5小時),皮膚略有痛感,取下膠布,擦去藥膏,見皮損處高度潮紅腫脹或為淡黃色晶瑩水皰形成,皰壁極薄,皰液豐富,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去皰液,外塗消炎藥或無菌加壓包紮,2天內結薄痂,1周後痂落而愈,皮膚光嫩柔軟。

【方解】銀屑病,中醫學稱為“白疕”,亦稱牛皮癬,本病多因情誌內傷,飲食失常,過食腥發動風的食物,以致脾胃失和,內有蘊熱,外受風熱毒邪而致。本方采用外敷治療,方中斑蝥外用有攻毒蝕瘡之功,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膚發赤,繼則起水皰,如敷貼過久,對皮膚有腐蝕作用;硫黃外用與皮膚分泌物接觸,則形成硫化堿,具有軟化表皮和殺死寄生蟲作用,故多用以治疥瘡癬疾;生半夏外敷有散結消腫之效;巴豆皮外用有腐蝕作用。諸藥混合外用,具有攻毒殺蟲,蝕瘡治癬之功用。

【注意事項】治療時先洗澡更衣,治療中禁食刺激性食物及水生動物(魚、蝦、海鮮之類)等。

【典型病例】苗某,男,40歲。雙肘關節外側皮膚粗糙、瘙癢、銀屑反複起落。診斷為尋常性銀屑病,用皮癬軟膏治療,一次痊愈。未複發。(處方來源:河南中醫學院曲蘭)

方三

【方名與主治】消疕散(湯),主治牛皮癬,亦稱銀屑病。

【組成與用法】

1內服用消疕湯土茯苓60克,川芎、茯苓、僵蠶、蟬蛻、羌活、防風、甘草各10克。血分熱毒盛者,加生地黃、赤芍各15克;血虛風燥者,加當歸、玄參各15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

2外敷用消疕散豬膽汁、白礬、狼毒各等份,香油適量。先將白礬、狼毒研細末,再拌入豬膽汁,然後用香油調成糊狀備用。消疕湯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在應用消疕散前先將鱗屑刮盡後,將散塗於皮損處;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一般初次塗藥即可止癢,幾次之後局部有疼痛感,不需處理,堅持用藥。

【方解】牛皮癬是一種易於複發的慢性皮膚病,本病因其鱗屑多且呈銀白色,故又名銀屑病。中醫學亦稱之“白疕”“白癬”“鬆皮癬”“馬皮癬”等。本病多因情誌內傷,飲食失節,過食腥發動風的食物,以致脾失健運,濕毒內聚,外受風熱毒邪客於肌膚,內外之邪相引為患。治宜清熱涼血,祛風止癢,化濕和營。消疕湯中土茯苓、川芎、茯苓、甘草等有化濕和營之功;僵蠶、蟬蛻、羌活、防風等有解毒祛風之效,消疕散中豬膽汁、白礬、狼毒功專解毒化濕,驅風止癢。二方合用,相輔相成,促使疾病向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辛辣、魚腥、燥熱之品,禁用熱水和肥皂擦洗皮損處。

【典型病例】張某,男,20歲。自訴1個月前頭部突然出現皮疹,迅速遍及全身,並漸擴大成錢幣和斑片狀,瘙癢難忍。檢查:頭頸滿布錢幣狀紅斑,鱗屑較多,發呈束狀;軀幹、四肢滿布錢幣,片狀紅斑,上複鱗屑,刮去後基底鮮紅呈點狀出血。伴口幹渴,便幹溲赤。外用消疕散,內服消疕湯加生地黃、赤芍各15克。經治6天後,皮損開始消退;第10天頭部退盡,第15天四肢、軀幹也退盡,僅留個別色素斑。隨訪五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浙江省杭州張新雪等)

魚鱗病

魚鱗病俗稱“蛇皮癬”,以皮膚幹燥和魚鱗狀鱗屑為主要特征的皮膚病。

【方名與主治】魚鱗湯,主治魚鱗病,亦稱“蛇皮癬”。

【組成與用法】生黃芪25~50克,黃精、山藥、生地黃、枸杞子、當歸、蒼術、白鮮皮各20克,桂枝、紅花、丹參、生麻黃、蟬蛻、威靈仙、甘草各10克,熟地黃、黑芝麻各25克,製何首烏15克。上藥加水煎3次,將3次藥汁混合,待用。每劑為2日量,分4次服,每日2次,小兒酌減。30劑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若氣虛者加人參、白術;脾胃素虛去生地黃、熟地黃、枸杞子、黑芝麻,加炒白術、雞內金;血虛者加炒酸棗仁、合歡皮;皮腠血滯者加川芎、雞血藤、合歡皮。

【方解】魚鱗病是一種角化障礙性先天性皮膚病,治療頗感棘手。中醫學認為本症由先後天精血不足,皮膚失養所致。筆者認為魚鱗病之發病,既有真氣失布,精微難達,皮膚無法暢榮之由;又有真氣虛衰,精虧血燥,皮膚無以榮潤之因。所謂真氣者,乃先天腎氣及後天宗氣之合稱,稟受於腎,充養於脾,宣行於肺,而有“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若脾腎虧損,真氣生源不足則虛,肺衛鬱閉,真氣失宣,無能充養灌溉皮腠而成此疾。統而言之,魚鱗病乃標本俱實,虛實夾雜之候,肺、脾、腎三髒同病,故治療應詳辨標本虛實,靈活加減調治,則能無過矣。魚鱗湯中用何首烏、生地黃、熟地黃、黑芝麻、枸杞子等益精養血,榮肌潤膚以扶正;配以黃芪益氣升陽,紅花活血散瘀;麻黃疏表宣肺。黃芪、紅花、麻黃三味乃益氣、散瘀、疏表之品,與何首烏等扶正之藥相伍,其暢榮肌膚之功更著;另加當歸、威靈仙、丹參、蟬蛻、山藥、甘草等藥,以增強方藥的補氣養血,暢榮肌膚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