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皮膚科2
疥瘡
疥瘡是由疥蟎引起的傳染性皮膚病,易在集體和家庭中流行。其皮損好發於手指縫、腕部屈側、肘窩、腋窩、婦女乳房、臍周、腰部下腹部、外生殖器等部位,多對稱發生,皮疹主要為丘疹、水皰、隧道及結節。治以外治為主。
【方名與主治】一塗消,主治疥瘡。
【組成與用法】蒼術、白芷、蛇床子、苦參、花椒、狼毒、荊芥、防風、綠豆各30克,硫黃50克,白礬60克。上諸味除硫黃外,共為細末,過200目篩,再把硫黃加熱化成水,將藥粉倒入,並充分拌勻,待凝固後再研成細粉,兌入凡士林攪勻為麵團狀,分成若幹塊(重約50克),備用。先用溫水(肥皂水更佳)洗淨全身,而後用細紗布將配製好的藥塊包好,在爐火上加溫致藥液從布縫中滲出,用力將身上塗擦,先塗好發部位,再塗全身,早、晚各塗1次。連續3天,第4天洗澡,換洗衣被,此為1個療程,一般1~2個療程停藥觀察1周後,如無新皮損出現,始能認為痊愈。
【方解】《醫宗金鑒》雲:“疥瘡……或傳染而生,凡疥先從手丫先起,繞遍周身,瘙癢無度。”疥瘡是由疥蟲侵入皮膚而誘發風、濕、熱毒所致。故治療則應從風、濕、熱、蟲著手。一塗消藥用硫黃殺蟲燥濕;蒼術、蛇床子、白芷、苦參、花椒、防風祛風殺蟲,除濕止癢;荊芥、狼毒、白礬消瘡解毒;綠豆潤肌膚。諸藥合用,共奏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之功效。
【注意事項】擦藥期間不洗澡,不更換衣服。不食油辣類刺激性物品。
【典型病例】劉某,男,20歲。染疥瘡3個月,曾分別用過硫黃藥皂洗澡,市售疥瘡膏外塗,但終不得愈,時輕時重,纏綿不已。診見指縫、指側,腕肘、關節屈側、腋窩前後、陰部、臍周、大腿內側針頭大小丘疹及水皰遍布,並見搔抓後的血痂、抓痕,瘙癢無度,入夜或遇熱更甚,往往導致夜不能眠,給予一塗消外塗,連用2天,諸證大減,夜能安睡,繼用4天,諸證皆愈,隨訪5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河南省汝南縣中醫院郭延讚)
斑禿
斑禿為一種驟然發生的斑狀禿發,俗稱“鬼剃頭”。中醫稱為“油風”。多發於青壯年,病因不完全清楚,可能與精神過度緊張、遺傳、自身免疫或內分泌功能障礙有關。
【方名與主治】生發擦劑,主治斑禿。
【組成與用法】補骨脂、土荊皮、骨碎補、生大黃、川楝子各10克,白鮮皮、百部、川花椒、老薑、紫荊皮各6克。上藥加醋浸泡1周後即可應用。取上述浸出液外擦患處,每日3次,直至痊愈。
【方解】斑禿是一種常見的局限性脫發而無其他異常的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中醫學稱之為“鬼剃頭”“油風”。本方中采用補骨脂外用能促使皮膚色素新生;土荊皮有殺蟲止癢的作用;骨碎補在試管內能抑製葡萄球菌生長,臨床用酒浸汁,外擦治禿發;生大黃瀉火解毒;川楝子對鐵鏽小芽胞癬菌有抑製作用;白鮮皮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屬中醫清熱燥濕,祛風解毒之品;百部對人型結核杆菌、致病性皮膚真菌均有抑製作用;川花椒為辛熱之物,外用不僅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環,同時具有抑製細菌的作用;生薑有發汗解表,解毒之功,薑中含有揮發油,薑辣素及樹脂,澱粉等,藥理證實,生薑能增強血液循環;紫荊皮有活血行氣、解毒消腫之功;醋性酸,外用具有殺菌收澀之效。諸藥合用,共奏發汗解表,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祛風活血之功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需解除思想顧慮,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汪某,男,22歲。2個月來頭部有 2個橢圓形的斑狀脫塊,約5分錢幣大小,局部皮膚光滑發亮,周緣毛發尚粗黑牢固,遂用生發擦劑1日3次外搽,40餘天後,脫發部位開始長出細而柔軟的灰發。2個月後,新長出之毛發逐漸變粗、變硬、變黑,恢複正常,隨訪1年半,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浙江省安吉縣報福醫院丁峰平)
黃褐斑
黃褐斑又稱蝴蝶斑、肝斑,呈現淡褐色,呈片狀,班片大小不一,邊界清晰,形狀不規則,不高出皮膚,常見於麵部,對稱於兩頰,主要原因與內分泌、女性荷爾蒙失調有關。
方一
【方名與主治】消斑湯,主治黃褐斑。
【組成與用法】珍珠母30克,雞血藤、青葙子各21克,丹參、茵陳各15克,浙貝母、白菊、茯苓各12克,紅花、杭白芍各9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應用4~5個療程。
【辨證加減】熱象明顯者,加牡丹皮9克,赤芍12克;肝鬱氣滯明顯者,加夏枯草15克,柴胡9克;心煩失眠者,加夜交藤20克,蓮子心10克;月經不調者,加益母草15克;四肢倦怠者,加薏苡仁18克,當歸12克;胸肋脹悶者,加鬱金12克,柴胡9克。
【方解】黃褐斑中醫學認為是由肝氣鬱結,氣血失和,痰濕內滯、血不榮顏所致。治宜瀉熱和陰,化痰通絡,養血活血。方中珍珠母、青葙子、茵陳、白菊花、杭白芍瀉熱和陰;丹參、雞血藤、紅花活血養血;茯苓、浙貝母化痰和絡。諸藥合用,共奏調理髒腑氣血,榮顏祛斑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需情誌舒達,忌食含色素類食物。
【典型病例】張某,女,35歲。2年前見麵部出現米粒大小黃褐色斑點數處,後見斑點增大色澤加深,數量增多,曾行中西醫治療罔效,證見舌紅苔薄白,脈細弦。以消斑湯加夏枯草15克,柴胡9克,每日1劑,連用2個療程後麵部褐斑明顯減退。上方去夏枯草、柴胡,續服2個療程,病愈斑去,隨訪1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浙江省杭州鄔成霖等)
方二
【方名與主治】祛斑煎,主治黃褐斑。
【組成與用法】菊花、僵蠶、蠶蛹各15克,玉竹30克,薄荷12克。每日1劑,輕者當茶泡飲,重者煎服,長期服用,直至痊愈。
【方解】皮膚黃褐斑,中醫認為由肝鬱氣滯,瘀血內停,風邪客於皮膚,痰飲漬於髒腑,濕熱內蘊,陰虛火旺等所致。方中菊花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平肝陽;薄荷疏散風熱兼疏肝解鬱;蠶蛹與僵蠶的作用相仿;玉竹質柔而潤,長於養陰,補而不膩,適於內熱燔灼,耗傷肺胃陰液的證候。全方具有疏肝解鬱,平肝陽,疏散風熱,化痰散結、養陰生津之功。若加桃仁、紅花則兼有活血化瘀之力,治皮膚黃褐斑藥證合拍而收效。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期間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王某,女,22歲。麵顴部生黃褐斑2年餘,曾求治數間醫院未效。來診見麵部黃褐斑,伴脅脹,舌苔微黃,脈弦。取上方各藥一半於大茶杯中,沸水衝泡,當茶飲,每日1劑,換藥時將剩餘一半重新衝泡,共服34劑,黃褐斑消除,今隨訪9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北京市徐樹棠)
結節性紅斑
結節性紅斑係多種原因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結節性皮膚病,是發生於皮下組織的非特異性炎症, 繞脛(小腿)而發,紅斑排成一條條索狀,形如瓜藤纏繞在樹幹上,故中醫稱為“瓜藤纏”。好發於青年女性,其病因不明,可能由於多種因素激發機體自身免疫係統而發生的一種皮膚免疫反應。
方一
【方名與主治】活血利濕湯,主治結節性紅斑。
【組成與用法】當歸、紅花、穿山甲(代)、車前子、木香、陳皮、牛膝各10克,皂角刺、地膚子各15克,苦參20克,土茯苓、雞血藤各30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7劑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結節初起,焮紅赤腫,溲黃便秘者,加生大黃、忍冬藤;發熱惡寒,咽痛者,加牛蒡子、麻黃;結節融合成較大斑塊,色紫暗者,加三棱、莪術;結節堅實,久而不散者,加昆布、山慈菇;足踝腫盛者,加防己、茯苓;關節疼痛者,加豨薟草、秦艽、木瓜。
【方解】結節性紅斑,為發於小腿伸側的淡紅色結節,好發於青年女性,反複發作,纏綿難愈。本病屬中醫學“梅核丹”“濕毒流注”“瓜藤纏”範疇。《外科大成》載瓜藤纏“生於足脛,結核數枚……屬足陽明經濕熱”。由素體血分有熱,外受濕邪,濕熱蘊結,導致脈絡阻塞,氣血瘀滯,發為本病。本方中采用當歸、紅花、穿山甲(代)、皂角刺活血化瘀;苦參、地膚子、車前子、土茯苓清利濕熱;陳皮、木香理氣散滯;雞血藤通絡散結;牛膝引藥下行。諸藥合用,共奏散瘀血,清濕熱,通經絡,消結節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避免潮濕環境生活,忌服豬頭肉、鵝肉、羊肉類食物。
【典型病例】王某,女,34歲。兩小腿反複起紅斑、結節已2年餘,每次發作持續約2周,診斷為結節性紅斑,予以活血利濕湯,6劑後結節縮小,色轉暗,疼痛減輕。未見新結節。繼用6劑,藥後大部分結節消退,疼痛輕微,納食增加,苔薄白,續原方投6劑,告愈,改用本方製成丸劑調治半個月。隨訪1年未複發。(處方來源:浙江杭州司在和)
方二
【方名與主治】化瘀祛斑湯,主治結節性紅斑。
【組成與用法】桃仁、製乳香、製沒藥、王不留行、皂角刺、牛膝、赤芍、香附、黃柏各10克,紅花6克,穿山甲(代)、當歸各12克,生地黃15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5劑為1個療程。
【方解】結節性紅斑屬中醫學“梅核火丹”之範疇,病因多有濕熱下注,流竄經絡,氣血凝滯致使下肢結節繞脛纏生,瘀久化熱,結節焮紅漫腫。氣滯血凝,不通則痛,則下肢痛楚頗劇,步履艱難。治當以活血化瘀通絡為則,佐以清熱涼血燥濕。方中采用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牛膝、王不留行、赤芍、穿山甲(代)活血化瘀通絡;更兼乳香、沒藥、香附有理氣止痛之功;穿山甲(代)、皂角刺通經透絡而散結;當歸、生地黃、赤芍涼血活血;黃柏苦寒清熱燥濕;牛膝載藥下行,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清熱利濕,通絡消斑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