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皮膚科1(1 / 3)

第8章皮膚科1

帶 狀 皰 疹

帶狀皰疹,中醫稱為纏腰火丹,俗稱“蛇串瘡”。皮損表現為突然發生一至數塊片狀紅暈,中有成簇小水皰,灼熱,刺痛,皮損迅速增加,呈帶狀排列,好發於胸、腰部。治以止癢、消炎、保護局部、防止繼發感染,忌食辛辣等刺激物。

方一

【方名與主治】膽雄散,主治帶狀皰疹,亦稱蛇串瘡,纏腰火丹。

【組成與用法】龍膽草60克,雄黃30克,冰片10克,共為細末。食醋適量,調勻裝入瓶內加蓋備用。患處用75%乙醇消毒後,用32號1寸長醫針,繞病區4周,針尖向病灶平刺,視其範圍確定針數,每天或隔天1次,刺後塗上藥,每天2次。紅腫消失,瘡疹呈痂或脫落為愈。

【方解】帶狀皰疹中醫學稱為“纏腰火丹”或“蛇串瘡”。多因情誌不遂或肝膽火盛,內蘊濕熱,外感毒邪而誘發。治宜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理氣止痛。方中龍膽草為清熱燥濕,瀉火定驚之品;雄黃解毒殺蟲效神;冰片外用消腫止痛,防腐止癢功專;食醋具有消癰腫,散水氣、殺邪毒之效。諸藥合用,並直接外用於患處塗抹,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腫止癢的功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辛辣酒及易發之物。

【典型病例】李某,女,67歲。因半個月前右腹部起皰疹10餘個,治療不效,且發展為一條長13厘米,寬5厘米,有許多膿瘡組成的帶狀皰疹,患處皮膚紅腫、灼熱疼痛,影響飲食和睡眠。來診給予膽雄散治療,每次針15~20處,拔針後塗藥,1次痛減灼消,2次皰疹塌陷,4次告愈。(處方來源:石家莊國棉三廠醫院王海江)

方二

【方名與主治】二黃膏,主治帶狀皰疹,又名蛇串瘡,纏腰火丹。

【組成與用法】雄黃、大黃各15克,柏樹枝50克,冰片3克,麻油適量。將柏樹枝燒灰,與雄黃、大黃共研極細末,麻油放在勺中用火加熱,待沸後倒入上藥混合之藥末中,涼後放入冰片徐徐攪拌成稀糊狀備用。將患處暴露,用藥膏均勻地塗於皮損處,以不見皮損為度,外用敷料包紮,每日早、晚各換藥1次,換藥時再將舊藥去淨。

【方解】帶狀皰疹中醫稱“纏腰火丹”。係水痘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皮膚病。方中雄黃在試管內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為治療瘡毒之要藥;大黃具有強大的抗菌作用;柏樹枝具清熱解毒之功;冰片外用有消腫止痛,防腐止癢之效;加麻油適量以潤膚護皮,促進藥性滲透的作用。全方共奏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抗炎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禁忌證,應用後無任何不良反應。

【典型病例】葉某,男,56歲。右胸背部刺痛2天,查見右側脅肋至背部起簇集水皰,麵積3厘米×7厘米,灼熱痛甚,診為帶狀皰疹,即敷上藥,3天後疼痛消失,皮損結痂而停用外敷藥。(處方來源:河南省正陽縣王新梅)

蕁麻疹

蕁麻疹,中醫稱為“隱疹”,俗稱“風團”,是常見的過敏性疾病,皮膚的損害為突然發生的水腫性丘疹或片塊,其形狀、大小和數目不一,甚癢。常於數小時後突然自行消失,可1日發數次,也有反複發作經久不愈者,則稱為慢性蕁麻疹。

方一

【方名與主治】籽麻稈煮糯米飯,主治急慢性蕁麻疹。

【組成與用法】籽麻稈250克,糯米500克。先把籽麻稈洗淨切段,約7厘米長,放鋁鍋中,加水1 000毫升,煎成400毫升,4層紗布過濾、去渣。放入浸脹的糯米煮成飯即可。每日1劑,分1~2次食用,直至愈合。

【方解】蕁麻疹又稱“風疹塊”“鬼風疙瘩”,中醫學稱為“喑癗”或“癮疹”。本病多與體質有關,由食魚、蝦、蟹、蛋、飲酒,服藥而誘發;或因情誌不遂,肝鬱不舒,鬱久化熱,傷及陰液;或因有慢性病,平素體弱,陰血不足,在此情況下,複感風邪,以致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皮膚腠理之間,邪正交爭而發病。治療宜益氣養血,祛風解表。本方采用籽麻杆,其功用不詳,《本草綱目》所載:胡麻主治傷風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祛風濕氣、遊風……”;糯米能行營衛中血積、補中益氣……。二味合用,不失為補中益氣,滋陰養血,解表疏風之良方。

【注意事項】食用期間,忌食辛、辣、酒類及發食如羊肉、豬頭肉、鵝肉等。皮膚忌擦肥皂。積極尋找過敏原並避免之。

【典型病例】俞某,女,56歲。患蕁麻疹2年,時發時愈。發作時全身皮膚出現風團,奇癢難熬,越抓越癢,直至出血,方可緩解。尤以夜間為甚,影響睡眠。應用過氯苯那敏(撲爾敏)、苯海拉明、溴化鈣等藥物,隻能暫時緩解,采用針灸、挑刺、放血等療法,驅過蛔蟲,均無效。給予上方服用,3天後症狀明顯改善,再服2天痊愈,隨訪3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浙江省慈溪市周巷海莫陳家鼎)

方二

【方名與主治】地防湯,主治蕁麻疹。

【組成與用法】地膚子、何首烏各30克,益母草15克,荊芥、防風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成湯分2次服,每次加入紅糖15克。

【方解】蕁麻疹,中醫名為“喑癗”,俗稱“鬼風疙瘩”,常由汗出受風,或露臥乘涼,風邪乘虛而入導致。治宜清熱利濕,祛風止癢,活血養血。方中地膚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之功;何首烏性微溫,味苦澀,有補肝腎,益精血,潤腸通便,解瘡毒之效;益母草為活血調經,利尿之品;荊芥、防風具有祛風解表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祛風燥濕,清熱解毒,益精養血之功效。

【注意事項】服藥後需避風,微發汗為佳。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32例,治愈26例,好轉6例。(處方來源:湖北省江漢石油管理局瞿連祿)

方三

【方名與主治】戟芪飲,主治頑固性蕁麻疹。

【組成與用法】巴戟天15克,黃芪30克,龍眼肉8枚,白術、續斷、橘核各10克。上方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溫服,10劑為1個療程。

【方解】頑固性蕁麻疹多因陰血不足,又感風邪,鬱於皮膚腠理,邪正交爭,導致皮疹發作。筆者認為該病久治不愈主要是陽氣失煦,衛表不固之故,因而治宜助陽固表。本方中巴戟肉甘溫能補,辛溫能散,專能入腎鼓舞陽氣;黃芪為補氣助陽要藥,尤擅實衛固表,本方以上述兩藥為主藥。方中龍眼肉養血安神,補心益脾;白術健脾益氣,脾健則營衛生化有源;續斷助巴戟肉溫補肝腎,且能調和血脈;橘核溫肺寒入衛分,有宣通上下表裏之功。諸藥合用,共奏助陽固表、補心益脾之功,使正氣振奮而邪氣自除。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魚、蝦、花粉類食物,戒酒。

【典型病例】張某,男,37歲。患慢性蕁麻疹10多年,前醫多以消風散與四物消風飲化裁為治,均未獲效。發病多在傍晚,疹塊形狀各異,其色淡白,遍布全身,癢如蟲行皮中,皮膚劃痕試驗陽性,脈虛而稍浮,舌淡苔薄白,投以戟芪飲4劑,服後諸證改善,再5劑而痊愈,至今3年未見發作。(處方來源:浙江省溫州市中醫院胡勝利)

扁平疣

扁平疣是由病毒通過接觸傳染而引起的一種皮膚病。中醫亦稱“千日瘡”。

方一

【方名與主治】脫疣粥,主治扁平疣。

【組成與用法】薏苡仁50克為一料,加水適量,文火煮爛如米粥樣,待用。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

【方解】疣為生於皮膚淺表的贅生物,病名始見於《靈樞》,以後諸書多有記載。扁平疣為疣的一種,好發於麵部、手背部等。現代醫學認為病毒感染是發病的主要原因。中醫學認為扁平疣多由風熱之邪礙於肌膚導致氣血凝滯,形成有形之物;或情誌不遂,鬱怒傷肝,肝氣鬱結,鬱而化火;或思慮過度,暗耗精血,營血不足,肝失所養,氣滯血凝,鬱於肌膚而生疣。方中薏苡仁為滲濕利水之品,其味淡微寒,入脾、肺、腎三經,具有健脾利濕,清熱除疣之功。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需戒酒忌煙,調節情緒使之舒暢。

【典型病例】關某,女,19歲。自訴6年來麵部、頸部、手背部,長滿大大小小的扁平疣,大如綠豆,小如針頭,無癢痛,呈暗褐色,有礙美觀。曾用多種外用藥塗抹罔效。予以脫疣粥治之,連服5日痊愈。隨訪半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中國人民解放軍9409廠職工醫院李桂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