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皮膚科1(3 / 3)

方二

【方名與主治】解毒除濕湯,主治肛門濕疹、炎性外痔、肛裂。

【組成與用法】當歸?⒖嗖巍⑼淋蜍摺⒚⑾酢⑽灞蹲癰鰨常翱耍蠡啤⒒瓢亍丁⒋ɑń犯?5克,甘草10克,冰片6克。將前9味藥置搪瓷盆內,加水3 000毫升,浸泡10分鍾,加熱煮沸15分鍾,入芒硝、冰片,充分溶解後即可使用。上述藥液趁熱熏蒸患處(肛門距藥液要近),待藥液溫度40℃左右時,用毛巾蘸藥液熱敷,後坐浴至藥涼,每日2~3次。

【方解】肛門濕疹,早期肛裂及炎性外痔屬肛門疾病範疇,多為外感濕熱之邪,侵及肛門肌膚,壅阻絡脈,或因過食辛辣酒食,水濕內生,鬱久化熱而下迫肛門,阻塞氣機導致。治以清熱解毒、涼血燥濕為旨。本方中當歸活血止痛;苦參祛風化濕;土茯苓利濕解毒;五倍子澀腸止瀉、收斂止血;大黃攻積導滯。熱熏坐浴使局部血管擴張,以利藥物吸收。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及愈後數日內應禁食辛辣之品,不要過度勞累。

【典型病例】趙某,男,32歲。肛門截石位6、12點鍾處有一新鮮裂口,呈梭形,色絳紅,周圍皮膚粗糙,有散在丘疹及滲出液。診斷“早期肛裂”“肛門濕疹”。經上法治療5天而愈。(處方來源;浙江省杭州李占良)

方三

【方名與主治】五倍子洗劑,主治頑固性肛門濕疹。

【組成與用法】五倍子、蛇床子各30克,紫草、土荊皮、白鮮皮、石榴皮各15克,黃柏、赤石脂各10克,生甘草6克。將上藥置入紗布袋中,紮緊袋口,放入鍋中,加水5 000毫升,煎成3 000毫升後,取出紗布袋,降藥汁傾入浴盆中,即成洗劑。上述洗劑趁熱熏洗肛門,每天早、晚各1次,輕者連洗1周,重者需治療1~2個月左右。

【方解】頑固性肛門濕疹因濕熱凝滯於皮膚,耗傷陰血,肌膚失養所致,治宜健脾利濕,養血潤膚;外治法以清理濕熱,收澀止癢為主。方中五倍子外用具有收斂固澀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有鞣酸的一般藥物作用,可使皮膚、黏膜、潰瘍等部的組織蛋白質凝固,而呈收斂作用,五倍子對痢疾杆菌及銅綠假單胞菌都有抗菌作用;蛇床子外用有殺蟲,除濕止癢的作用。藥理實驗證實,蛇床子在試管內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紫草味甘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透疹之功,同時還有抑菌作用;土荊皮有殺蟲止癢之效;白鮮皮為清熱燥濕,祛風解毒品;石榴皮、赤石脂均為澀腸止瀉,生肌殺蟲之品,現代醫學報道,石榴皮對痢疾杆菌、銅綠假單胞菌、傷寒杆菌、結核杆菌及各種皮膚真菌都有抑製作用,赤石脂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內有毒物質,並保護消化道黏膜。古人用本品治瘡癰久不斂口,有生肌收口作用;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甚好,現代藥理證明黃柏煎劑對枯草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具有顯著的抗菌效能,並能抑製一些致病性皮膚真菌;生甘草清熱解毒,補中益氣,藥理證實甘草亦有抗炎、抗過敏反應的作用。全方相伍煎為洗劑,共奏清熱利濕,涼血養血,祛風止癢,收斂生肌之功效,趁熱熏洗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藥液的滲透。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辛辣類刺激性物質,忌吸煙、戒酒類。

【典型病例】張某,男,53歲。患肛門濕疹,脂水外滲,瘙癢難忍,反複發作已1年餘。查見肛門周圍皮膚增厚,有少量分泌物外滲,即囑用五倍子洗劑熏洗,藥液煎成,先熏洗,後坐浴15分鍾,治療3周,複診檢查見肛門周圍皮屑脫落,表麵幹燥,新皮漸生,已無不適感。(處方來源:上海中醫學院附屬嶽陽醫院袁有富)

方四

【方名與主治】洗除鏽球靈,主治陰囊濕疹,亦稱腎囊風、繡球風。

【組成與用法】外洗方:苦參30克,地膚子16克,蛇床子12克,花椒10克。

塗藥方:滑石粉15克,白礬6克,青黛9克。

先將外洗藥方加水1 500毫升,用砂鍋煎成湯,早、晚各洗患處1次,每次15~20分鍾,每劑藥可連續使用2天。洗完後用軟毛巾擦幹患處,再將塗藥粉塗擦患處。

【方解】陰囊濕疹,中醫稱“腎囊風”,民間稱“繡球風”,是濕疹的一種類型。本方中苦參祛風化濕,且能殺蟲止癢,用於周身風癢,疥瘡頑癬,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可治皮膚濕疹瘙癢;地膚子用於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皮膚濕疹等,對各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的抑製作用;蛇床子外用有殺蟲除濕止癢的作用,能治陰部濕癢,陰道滴蟲病;花椒對部分真菌有抑製作用。上藥混合使用,加強了止癢的效果。外洗以後,再加塗藥效果更佳。滑石粉有保護瘡麵,吸收分泌物,促進結痂等功能,白礬外用有收斂燥濕止癢之功;青黛有抗菌作用。外洗塗藥二者合用,效果顯著。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禁食辣椒、蔥、蒜、薑、雞、羊、牛、大肉等發物。

【典型病例】郝某,男,患慢性陰囊濕疹多年。見皮膚粗糙、幹燥、肥厚、皮色加深。采用洗除繡球靈治療1周後,病情好轉,繼而用藥1周獲痊愈。(處方來源:解放軍二六一醫院梁惠敏)

方五

【方名與主治】濕疹散,主治濕疹、蕁麻疹。

【組成與用法】蛇床子、爐甘石粉、硫黃粉各等份,將蛇床子粉碎過篩,三藥混合即成濕疹散。用幹淨藥棉蘸適量濕疹散塗於患處,每日2~3次。

【方解】濕疹,中醫學認為其乃有濕毒浸淫所致,其病因不外濕、熱、風三邪,臨床辨證分為濕熱證、血熱證、濕阻證、血燥證。治療則以清熱利濕、活血收斂為主。本方中硫黃外用解毒殺蟲,與皮膚接觸後形成硫化物,有軟化表皮和殺真菌蟲的作用;爐甘石外用收濕生肌,現代藥理認為爐甘石有收斂抑菌作用,能使黏膜瘡麵形成薄膜,具有保護作用,即可防止外來刺激,又能抑製細菌繁殖;蛇床子具有燥濕殺蟲、祛風止癢之效,藥理研究證明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三藥合用,藥效協同,具有收斂清熱祛濕抗炎抗過敏的功效。

【注意事項】小兒不宜長期應用於全身大麵積瘡麵。

【典型病例】王某,男,42歲,1個月前患陰囊濕疹,症見陰囊及會陰等處糜爛、水腫、滲液較多,癢痛難忍,不能行走。給予濕疹散30克外用,5日而愈,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河南省汝南縣王崗醫院盧海鬆等)

酒渣鼻

酒渣鼻又名玫瑰痤瘡,是一種好發於麵部中央的慢性炎症皮膚病。一般認為由蟎蟲感染所致,故又稱為蟎蟲性皮炎,治以殺滅蟎蟲為主。

【方名與主治】脂銀膏,主治酒渣鼻,亦稱“紅鼻子”“紅鼻疙瘩”。

【組成與用法】陳豬脂油、水銀、硫黃、大黃四味等份適量。將硫黃、大黃粉碎為極細末混勻。把豬板油用微火化開。後將混勻的硫黃、大黃細麵放入油中,另把水銀用唾液研開呈細小顆粒。待油溫涼不結時再把水銀傾入藥油液中成膏,儲瓶備用。冬天用溫水香皂洗淨患部,每日早、晚兩次塗“脂銀膏”,至愈。夏天用肥皂溫水,方法同上。

【方解】酒渣鼻是一種病因尚未完全闡明的慢性皮膚病。西醫多認為是毛囊蠕行蟎等侵致而成的慢性炎性病。中醫學認為是因腸胃有熱,熏蒸於肺,風寒外襲,瘀滯血瘀為患。常嗜酒則生胃熱,熏肺葉,而顯鼻部故稱“酒渣鼻”。方中硫黃、水銀是殺死毛囊蠕行蟎的特效劇毒藥,其殺菌力極強;配以豬板油則有固定藥物,延長藥效,殺菌蟲之用。大黃苦寒,瀉熱殺蟲。諸藥相伍,具有清胃腸之熱,瀉肺之火之效。

【注意事項】用藥期間禁辛辣、忌酒色。所謂陳豬脂油即豬板油上品,以懸掛風吹至少1年為度,時間越長越好。

【典型病例】趙某,男,55歲。患酒渣鼻9年,有嗜酒之癖。證屬三期鼻贅疣型。給予脂銀膏治療半個月,忌辛辣酒色。並囑每日服大黃蘇打片,每日3次,每次3~4片。治療月餘,近10年治頑疾告愈。(處方來源:河南省羅寧縣中醫院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