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二
【方名與主治】肢體疣目擦劑,主治扁平疣。
【組成與用法】地膚子150克,白礬50克。將地膚子加水1 000毫升,煎至約300毫升後去渣,然後加入白礬50克溶化冷卻裝入瓶內備用。用棉球蘸擦劑在患處稍用力塗擦,使局部紅潤,不要漏掉任何患處,每日擦藥3~6次,15天為1個療程。
【方解】方中地膚子苦寒降泄,能清利下焦濕熱,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本品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白礬性味酸寒,外用有收斂燥濕止癢之效。臨床常將上述二味藥物煎湯外洗,治療皮膚濕瘡,今將其改為擦劑,療扁平疣有良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禁用化妝品。
【典型病例】朱某,男,22歲。述患疣1年餘,診見麵部頸項患扁平疣數目甚多,兩手背有少量扁平疣,且並發尋常疣,左手5枚,右手4枚,予以肢體疣目擦劑1貼,囑按法製備及使用,20天後複診,兩種疣麵顯著變低小,小部分扁平疣已消失,半年後隨訪患部疣均已完全消失。(處方來源:江蘇省幹於縣大嶺衛生院徐宜曉)
方三
【方名與主治】蟬膚白花酊,主治扁平疣。
【組成與用法】紅花、地膚子、白鮮皮、白礬、蟬蛻、乙醇,按1∶2∶2∶2∶3∶50的比例配方。上藥研碎後,將研成細末的藥物倒在消毒瓶內,再加入75%乙醇密封,浸泡3天濾去藥渣即可使用。用消毒棉簽蘸取藥液往返塗擦在扁平疣體上,每天5~6次,直至痊愈。
【方解】扁平疣是由病毒通過接觸傳染引起的皮膚病。中醫認為該病多由風寒濕熱滯留所致。故本方中紅花活血祛瘀;地膚子清利濕熱;白鮮皮為祛風,除濕熱之品;白礬燥濕止癢;蟬蛻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全方具有清利濕熱,疏風通絡之功效,兼以乙醇止癢,且引藥直達病所。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不宜吃刺激性食物。用藥時患部禁用化妝品,若個別患者出現皮疹、腫脹、瘙癢等症,提示治療有效,應堅持治療。
【典型病例】金某,男,32歲。因左上臂有粟粒大小疣體多個,呈灰褐色,不痛不癢,病程長達3年,近見逐增,用蟬膚白花酊治療,用藥第4天,患部皮膚出現高低不平的丘疹,伴有輕微腫脹、瘙癢,堅持用藥3天,丘疹逐漸剝落,疣體全部消失而愈,隨訪1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浙江省黃岩市中醫院胡金曼)
痤瘡
痤瘡又稱粉刺,是青春時期常見的一種慢性毛囊皮脂炎症,多發於顏麵部,皮損為大小不等的丘疹、結節,頂部中央可擠出黑頭粒,自覺稍有瘙癢或疼痛。
【方名與主治】美容藥膜,主治痤瘡。
【組成與用法】白蘞、杏仁、僵蠶、黃芩、穿心蓮、白及、白芷各100克,乳香80克,十大功勞120克,冰片,薄荷各40克,輕粉20克。將上藥混合烘幹打碎,過80目篩2次,密封備用。先用洗麵奶清洗麵部,有膿瘡者按常規無菌操作切開排膿,然後將中藥粉20克左右,用水適量加熱煮成糊狀,待溫度降至38℃左右時將藥均勻地塗於麵部,使之形成一層厚005厘米左右的藥膜,再敷上一層厚約05~10厘米的石膏模,約30分鍾後取下。洗淨麵部,外塗2%氮黴素醋或收縮水。5次為1個療程,較重者每天1次,較輕者隔天1次,一般治2個療程,療程完後再每2周鞏固治療1次。
【方解】痤瘡是青年人皮膚病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發病原因多與內分泌因素有關。中醫學認為多因肺胃風熱上越肌膚所致。常采用清熱解毒進行辨證施治。因味苦,許多青年人而不願服用。今用中藥倒膜,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皮損部位,達到治病之目的。方中白蘞、十大功勞、穿心蓮、黃芩、杏仁具有消炎解毒消腫的作用;乳香活血行氣,消炎生肌;白芷具有黏性,與白及配合具有長肌膚、潤澤膚色、光華皮膚的作用;僵蠶含蛋白質而營養皮膚;冰片、薄荷氣味芳香,令清涼舒適;輕粉有殺蟲、漂白皮膚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活血,清熱消炎解毒,漂白及營養皮膚的作用。通過發熱石膏模,使皮膚血管擴張,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辛辣刺激性物,患者愈後每月仍需定期做鞏固預防治療1~2次,並囑其平時注意做好清潔保養皮膚,有利於鞏固療效。
【典型病例】韓某,男,21歲。因麵部痤瘡2年,曾應用中西藥治療不佳,給予美容藥膜治療5次,麵部痤瘡明顯減退,再治5次,痊愈,後每月加固治療2次,3個月後停治,現隨訪1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廣西三○三醫院陳步鬆)
手、足癬
手癬中醫稱之“鵝掌風”,足癬俗稱“腳氣”,本病生於指端的層麵,掌心指(趾)甲、足趾、趾間和足底。局部奇癢,發生小水皰,或鱗屑或糜爛,或皮膚增厚,幹燥皸裂,侵犯指(趾)甲,則致指(趾)甲變厚、變脆、變為灰白色,易碎。反複發作,經久難愈。
方一
【方名與主治】鵝靈方,主治手癬。
【組成與用法】黃柏、土荊皮、生大黃各6克,蛇床子10克,水楊酸15克,樟腦3克,75%乙醇500毫升。先將黃柏、土荊皮、生大黃、蛇床子碾碎,同水楊酸、樟腦一起放入乙醇中,浸泡24小時後濾渣備用。用時選塑料袋1~4隻,每隻倒入“鵝靈”溶液100~150毫升,將患手或足放在該藥液中浸泡50~60分鍾即可。
【方解】鵝掌風即現代醫學所言的由真菌感染的手癬,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濕熱毒邪蘊結,久則血熱燥生風所致,治宜清熱燥濕,化瘀潤燥。本方中采用黃柏、生大黃、土荊皮清熱燥濕,活血潤燥;蛇床子、樟腦祛風殺蟲止癢;配合水楊酸殺滅真菌,促進角化,剝離病灶;取乙醇活血消毒引藥力直達病所。因該方藥力峻猛,滲透力強,且能剝除病根,故療效靈驗。
【注意事項】此法為一次性治療,浸泡時間一定要足(兒童酌減);浸泡時當時局部有灼熱感或罨入感,浸泡後稍有腫脹,一般在3天內自行消退,無需處理;消腫後局部即開始蛻皮,此時不要硬性撕剝,以防損傷感染。對嚴重破潰者禁用本方。(處方來源:浙江省杭州王道俊等)。
方二
【方名與主治】公英地丁湯,主治足癬。
【組成與用法】蒲公英、紫花地丁、萆薢、薏苡仁、滑石、茵陳、生地黃各15克,野菊花30克,甘草6克。每日1劑,煎湯內服,複渣再煎為外洗之用。
【方解】足癬一症,《醫宗金鑒》以“臭田螺”名之。《諸病源候論》謂:“久癬,是諸癬有蟲。”由此可見,足癬是濕熱下注,癬蟲作祟使之然。本方中蒲公英、紫花地丁、生地黃清熱解毒;茵陳、滑石、薏苡仁、萆薢有利水滲濕之功;野菊花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之效;甘草瀉火解毒。諸藥相伍,共奏清熱利濕,解毒殺蟲之功用,其內服外洗相配合療效顯著。
【注意事項】本方無不良反應。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18例,治愈14例,好轉2例。(處方來源:深圳市紅十字會醫院李少文)
濕疹
濕疹是常見的一種皮膚病,與過敏體質有關。其臨床表現是劇烈的瘙癢,以小丘疹為主的多形性皮損,有少量滲出液,反複發作,容易慢性化。
方一
【方名與主治】蔥白豬腸湯,主治慢性濕疹。
【組成與用法】蔥白500克,豬腸200克,砂糖75克。將蔥白、豬腸洗淨,和砂糖一並放入鐵鍋內,加青油炒拌4分鍾左右,再加少許水後,用碗盛起,放在普通容器內蒸熟後待用。把上述所蒸之湯和食物一同吃下,隔日1劑,直至痊愈。
【方解】慢性濕疹為皮膚多形性損害,症見紅斑丘疹水皰、結痂、糜爛,陣發性瘙癢。方中蔥白發汗解表,現代藥理證明蔥白對常見皮膚癬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豬腸性味、甘、微寒、無毒,《本草綱目》認為其“主治虛渴,小便數,補下焦虛竭,止小便,去大小腸風熱,宜食之”;砂糖清熱涼血,調味。三味合用,共奏祛風解表,補氣益神,清熱涼血,收斂生肌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禁忌飲酒和服辛辣刺激之物。
【典型病例】李某,男,58歲。患慢性濕疹10餘年。自覺瘙癢,軀幹部及四肢症見暗紅色的丘疹,間夾水皰,抓破滲液糜爛,有血痂,皮膚色素沉著,反複發作不愈,飲酒後諸證加重,影響睡眠,屢用中西藥,效果不理想。來診經用上方後,1劑後瘙癢除,2劑後皮疹明顯改善,3劑後基本痊愈,隨訪2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江西省金溪縣中醫院饒建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