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兒科2

膿皰瘡

膿皰瘡中醫稱為“黃水瘡”“滴膿瘡”“膿窩瘡”等,是一種常見的化膿性皮膚病。損害主要為淺表性膿皰及結痂,多生在暴露部位,具有接觸性傳染及自我接種的特征。多見於夏秋季節,在兒童中流行,亦見於少數成年人。

【方名與主治】解毒祛濕散,主治膿皰瘡,亦名“黃水瘡”。

【組成與用法】生石膏、滑石粉各120克,青黛、黃柏、白礬、五倍子各60克,輕粉15克。製作時將諸藥分別研細,調勻即成散劑,貯瓶備用。先用3%過氧化氫或生理鹽水清潔皮膚表麵,然後視皮損情況予以相應的敷藥方法:①外撲法。用消毒幹棉簽蘸藥麵直接外撲,適用於皮膚表麵破損,伴有滲液者。②塗布法。用適量藥麵加米醋調成糊狀塗敷皮損表麵,不需包紮,適用於膿皰未破或伴有較厚膿痂者。每日2次,直至痊愈為止。

【方解】《外科啟玄》雲:“黃水瘡,一名滴膿皰,瘡水到處即生瘡,亦是脾經有濕熱。”《瘍科經驗全書》亦指出,此瘡之發“皆由受酷暑熱毒之氣,蒸入肌肉”。夏秋之交,氣候炎熱,天暑下通,地濕蒸騰,暑濕交蒸,熱毒外受,熏蒸肌膚,尤因小兒皮膚嬌嫩,汗多腠開,暑濕之邪外襲,更易發生本病。方中青黛、石膏、黃柏、滑石清熱解毒,利濕解暑;白礬、輕粉、五倍子燥熱收澀,殺蟲止癢。濕去熱清,其病自愈。

【注意事項】方中輕粉為水銀升煉製成的加工品,因此不宜大麵積應用,以免引起汞中毒。

【典型病例】馬某,女,5歲。患者於1個月前頭麵出現膿瘡,膿痂,經肌內注射青黴素,口服麥白黴素、甲氧苄啶(TMP)等藥,曾一度痊愈,但停藥3天即複發。診見:頭麵、軀幹部散在黃豆至2分硬幣大膿皰,膿痂,部分皮損破潰後滋水淋漓、瘙癢無度,頭發粘連呈束狀,腥臭撲鼻。診為膿皰瘡。予上法治療,2天後即痊愈。隨訪1個月,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河南省唐河縣中醫院徐保來)

花剝苔

花剝苔是小兒時期常見的舌病,是由於舌黏膜上皮剝脫所致。病程較長,常可反複多年不愈,西醫稱“地圖舌”。

【方名與主治】健脾活血湯,主治小兒花剝苔,亦稱“地圖舌”“剝苔”。

【組成與用法】黃精4~9克,太子參3~10克,山藥、丹參、烏梅各5~15克,焦三仙6~9克,五味子3~6克。上方加水煎湯,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2次日服。地圖舌2個月為1個療程,剝苔1個月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地圖舌患兒以下三類藥各選加1~2味:①黃芩3~6克,白蘞、白及各6~10克;②生地黃、牡丹皮各3~6克,赤芍3~10克;③肉蓯蓉、菟絲子、山茱萸(或枸杞子)各3~10克。剝苔患兒多數舌質偏好,加石斛3~5克,紅花2~6克;少數舌質偏淡加木香2~6克,幹薑1~3克;苔膩減黃精,加藿香6~9克,陳皮3~6克;納呆加白術、木瓜各3~10克;便溏加茯苓、蓮子各3~10克;便幹加枳殼、檳榔各3~10克;汗多加黃芪5~10克,浮小麥6~15克。

【方解】小兒花剝苔乃中醫病名,包括“地圖舌”“剝苔”兩種舌象。據文獻報道,地圖舌與遺傳及過敏因素有關,以先天不足,腎氣虧損為多;剝苔常受營養、免疫功能的影響,屬後天失調,脾胃氣虛。兩者的微觀特征都是舌乳頭萎縮,舌微循環障礙,符合中醫“瘀血”的概念。本方中采用黃精補脾潤肺;太子參補氣養胃;山藥補脾胃,益肺腎;丹參活血化瘀,涼血;焦三仙消食和中;烏梅生津止渴;五味子生津止渴,固澀斂汗,益腎固精。全方具有補脾氣,益脾陰,開胃消食,寓消於補,增強免疫,以治其本;涼血熱,祛血瘀,改善舌微循環,減少炎性滲出,以治其標。諸藥相伍,有氣能行血,益氣化瘀的作用。地圖舌重在補腎,剝苔注重健脾。清熱涼血,理氣通瘀,靈活變通,則效果更佳。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服帶色素類食物,忌用辛辣酸等刺激性食物。

【典型病例】楊某,男,9個月。發病3個月,舌診見多處舌苔剝脫,剝脫處深陷於舌麵,顏色深紅,其中周圍部分可見炎性滲出,診斷為地圖舌。予以健脾活血湯減太子參、山藥,加生地黃、肉蓯蓉、牡丹皮各3克,黃芩2克,檳榔4克,白蘞6克,每日1劑,水煎服。3劑後舌紅轉淡,但舌尖仍紅赤,苔剝處凹陷變淡,食量增加,大便正常。上方減檳榔、牡丹皮,加太子參3克,赤芍、紅花各5克,再進4劑後舌尖紅色轉淡,舌苔剝脫消失,9劑後痊愈。(處方來源:甘肅省中醫院鮑菁)

乳糜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