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尿又稱米泔尿以尿如米泔為特征,多是食滯,腸胃濕熱,伴有脾虛而致。

【方名與主治】胡薺湯,主治小兒米泔尿。

【組成與用法】胡頹子葉10片,荸薺8隻,2藥合水煎成湯。1歲以內,劑量減半,1歲以上,每日1劑。用適量白砂糖調味,連服3劑。

【方解】小兒米泔尿因小兒過食、飲食過雜或因不良的飲食習慣而停滯不化,造成脾胃運化失常,積滯日久耗正氣,導致乳糜之物不易吸收,從尿中排出。治宜化食消積。方中胡頹子葉性味酸平,具有收斂止咳,祛濕止瀉之功;荸薺有化痰消積,清熱生津之效。

【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少食油膩之物,如有原發病灶,如疳積、消化不良、蛔蟲症等,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典型病例】曹某,女,2歲。因患“消化不良性腸炎”2個月,尿如米泔水樣半個月。曾采用複方維生素B溶液、乳酶生、幹酵母(食母生)、嬰兒素等藥物治療,無效。診見:消瘦、腹壁脂肪薄,舌淡苔白膩,脈細沉數,指紋淤滯,尿常規檢查正常。診斷為疳積米泔尿。應用胡薺湯,每日1劑,每服3天,小便色澤正常,病愈,後多次隨訪,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浙江省慈溪市周巷海莫醫院陳家鼎)

傳染性軟疣

傳染性軟疣俗稱“水瘊子”,為痘病毒中的傳染性軟疣病毒所引起的良性自限性皮膚病,多見於兒童及青年。

【方名與主治】旱草酊,主治傳染性軟疣,亦稱“鼠乳”“水瘊子”。

【組成與用法】墨旱蓮、馬齒莧各25克,冰片5克,用50%乙醇445毫升,浸泡1周即成旱草酊。用旱草酊外擦患處,每日2次。

【方解】傳染性軟疣為病毒所致皮膚良性新生物。中醫成為“鼠乳”,俗稱“水瘊子”。旱草酊具有清熱解毒,搜風止癢,殺蟲除疣之功。

【注意事項】此酊溫和,用後不形成瘢痕,無痛苦和副作用。

【典型病例】陳某,男,25歲。發病半年,頸後及前胸散在分布數個大如高粱米粒,小如小米粒乳白色半球形丘疹,表麵為蠟樣光澤,中心呈臍窩狀,微癢。用旱草酊100毫升,每日2次外擦,用藥第4天,皮疹開始變軟變小,10餘天皮疹消退痊愈。(處方來源:遼寧省中醫研究院附院於兆男)

遺尿

遺尿是小兒睡中小便自遺,醒後方覺的一種疾病。

【方名與主治】固腎縮尿方,主治小兒遺尿。

【組成與用法】黃芪、巴戟天、升麻、益智、桑螵蛸、黑豆(用量按年齡大小而定)。將上藥混合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7天為1個療程。

【方解】本方以黃芪為君,補氣固脫,使中氣充實;配升麻改善膀胱功能;佐巴戟天強腎陽;黑豆為補腎之良品;益智、桑螵蛸縮尿並加強固腎之力。諸藥合用,具有補氣固腎,溫暖下元之功效。

【注意事項】如遇患兒體質虛弱,為防止舊病複發,可取大棗3粒,羊肉2兩,燉服2~3次,以鞏固療效。

【典型病例】洪某,男,3歲。因患遺尿症2年來診,給予固腎縮尿方治之,每日1劑,連用7天,複診時家長訴服藥5劑後夜間未見尿床,繼服上方7劑,以鞏固之。半年後隨訪,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海南省東方縣邢燦湖)

流涎

流涎是指小兒涎液過多,經常流出,俗稱“流口水”,亦稱“滯頤”。此病多發生於3歲以內的小兒,經常流涎,浸漬下頜及胸前,易導致下頜部潮紅糜爛。

【方名與主治】益智白術餅,主治小兒流涎。

【組成與用法】益智30克,土炒白術40克,白麵粉400克,食鹽、炒芝麻各10克。將益智、土炒白術碾細過篩,取藥粉加白麵粉、食鹽、炒芝麻、水適量和麵,烙焦餅40個,備用。服用前將上述藥餅放火上烤焦後再食。1~2歲者,一日2次,每次半個;3~4歲者,一日2次,每次1個;5歲以上者,一日3次,每次1個。

【方解】流涎原因常為脾胃陽虛,脾不能運化水濕,腎無以蒸化水液,故涎液過盛外溢。方中白術健脾助運;益智補腎氣攝涎唾。二藥同伍,相得益彰。少量食鹽、芝麻起調味之用,故對脾腎陽虛之小兒流涎有效。

【注意事項】本方在治療中無明顯不良反應。

【典型病例】顧某,男,5歲。流涎2年有餘,下嘴巴經常水濕,並伴有納呆、畏寒等脾腎陽虛之證,給予此餅,1劑服完,口涎大減,再服1劑,病愈。(處方來源:河南省夏邑縣人民醫院王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