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兒科1

夜啼

初生嬰兒,白天如常,入夜則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故稱夜啼。

【方名與主治】獨味丹參散,主治小兒夜啼。

【組成與用法】丹參適量,曬幹,切碎,研粉,瓶裝備用。6個月以下3~6克;6個月以上6~9克;衝水服,每日3次,直至痊愈為止。

【方解】本病主要見於初生嬰兒,白天如常,入夜則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常因孕婦脾氣急躁,或平素恣食香燥之物,火伏熱鬱,內踞心經,胎兒在母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後又吮母乳,內有蘊熱,心火上炎,則心神不安,故見躁煩啼哭。丹參其味苦性寒,入心、心包、肝經,具有養血涼血,補心定誌之功,故治本病有效。

【注意事項】屬於腹寒疼痛啼哭者不可用本法。

【典型病例】郭某,男,3個月。出生後一直夜間哭啼,曾行中西醫多方治療未效,查體及各項化驗及X線胸片檢查均無陽性發現。即給予丹參散,每次6克,每日3次,連用3天,哭啼消除,夜眠安寧。(處方來源:貴州省納雍縣醫院兒科楊翔蘭)

百日咳

百日咳又稱鷺鷥咳,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由百日咳嗜血杆菌所引起。初起類似外感,繼而出現陣發性痙咳,咳後有特殊的吸氣吼聲,即雞鳴樣回聲。後期痙咳減緩,病始恢複。

方一

【方名與主治】鷺鷥糖漿,主治百日咳,亦稱“鷺鷥咳”

【組成與用法】生麻黃、杏仁各20克,生石膏60克,炙蜈蚣5克,幹蚱蜢(或僵蠶代),生甘草各10克。上藥加水500毫升,煎取汁300毫升,再在藥渣中加水300毫升,煎取汁200毫升,二藥汁混合後過濾取汁,煎沸後加白糖100克即成糖漿。1~4歲,每次5毫升;5~8歲,每次10毫升;9~12歲,每次15毫升;12歲以上,每次20毫升。每日均服4次。

【方解】百日咳以陣發性痙咳,咳後帶哮鳴,頑固難愈為特點。中醫學又謂“鷺鷥咳”“頓咳”“天哮咳”。本病多因痰熱素盛、複感風寒、痰熱與客邪互結,阻於肺絡,肺失清肅,故作頓咳;又因痰熱阻於胸膈,升降失調,故咳甚嘔逆。治宜宣肺散寒,清熱化痰,平喘止咳。本方中麻黃生用辛散作用較強,功在宣肺平喘,散寒解表;杏仁味苦性溫,入肺、大腸經,有降氣、止咳、宣肺之功。現代藥理證明,苦杏仁苷經酶水解後產生氫氰酸,對呼吸中樞有鎮靜作用;生石膏有清熱瀉火之效,與麻黃、杏仁等相配,清瀉肺熱,宣肺止咳之效更好;蜈蚣為祛風鎮痙,解毒之品,不僅有抗驚厥的作用,又可抑製結核杆菌的生長,並能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幹蚱蜢有息風解痙,疏散風熱,化痰散結的功用;生甘草清熱瀉火,潤肺祛痰。六味合用,相得益彰。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辛辣、腥味易發之物。

【典型病例】嚴某,女,7歲。患兒陣發性劇咳已10餘天,咳如雞鳴,涕淚俱下,痰中帶血,眼結膜充血,伴惡心嘔吐。曾經當地醫院診為百日咳,用鏈黴素等治療無效,而求治於餘。即投鷺鷥糖漿,每日4次,每次10毫升,連服5天,病果頓挫,再服上藥3天,即告痊愈。(處方來源:杭州顧處真等)

方二

【方名與主治】鎮痙止嗽散,主治百日咳,亦稱“鷺鷥咳”。

【組成與用法】炙僵蠶、甜葶藶子各10克,皂莢(刮去皮醋炙)6克,全蠍、蜈蚣各5克,蟬蛻9克、幹地龍、天竺黃各15克,牛黃米(即牛苦膽浸泡穀米),陰幹入藥25克。上藥烘幹研極細末,高壓蒸至半小時,包裝備用。1歲以下每次05克,2歲以下1克,3歲以下15克,3歲以上2克,每日3次,開水或喂奶時衝服,15天為1個療程。

【方解】百日咳因其易傳染流行,故有“疫咳”“天哮咳”之謂。中醫學認為,風邪疫癘之氣由鼻孔入肺,蘊伏肺係,肺氣不宜,釀液成痰,痰阻氣道,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發“痙咳”。故以祛風止痙,清肺滌痰為治則。方中甜葶藶子、皂莢開瀉肺氣,宣壅滌痰;全蠍、蜈蚣,僵蠶、地龍、蟬蛻祛風解痙,鎮咳平喘;天竺黃、牛黃米豁痰開竅,清熱解毒。諸藥配伍,共奏祛風解痙,清肺滌痰,鎮咳平喘之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生冷、油膩及辛辣熱物。因本方中清熱藥物為祛風滌痰之峻藥,而小兒髒腑嬌嫩,形體未充,故在治療過程中,須中病即止,勿過劑量。對體弱患兒若須應用,可適當兼服補劑,以倍其效。若並發肺部感染者,應根據病情住院給予吸氧,霧化吸入,補液及補鈣、鎂、鉀、納等綜合治療。

【典型病例】李某,男,2歲。於5天前開始發熱、咳嗽、流涕、噴嚏。經用抗生素、解熱、止咳藥治療後熱退,但咳嗽不止。近1周來咳嗽加劇,陣咳頻頻,眼泡浮腫,每當咳時麵赤握拳,伸頸屈背,張口吐舌,涕淚交迸,喉中痰鳴,嘔吐痰涎。舌紅,苔膩,脈滑數,指紋紫滯。化驗:白細胞176×109/L,中性粒細胞040,淋巴細胞060,西醫診斷為百日咳(痙咳期)。給予鎮痙止嗽散3日量,每次15克,每日3次。開水送服,第4天複診,痙咳大減,目腫消退,咳時涕淚、痰涎減少,再用藥3日後,諸證悉除,血檢白細胞正常,隨訪半個月,未見複發。(處方來源:甘肅省慶陽地區人民醫院兒科王軍倉)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呼吸道疾病,以陣發性的哮喘氣促、呼氣延長為特征。本病在春、秋兩季的發病率較高,常反複發作,氣候驟變多為發作的誘因。

【方名與主治】止咳定喘煎,主治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慢性支氣管炎、小兒痙攣性支氣管炎。

【組成與用法】石菖蒲1克,僵蠶3克,杏仁、牛蒡子、魚腥草各15克,馬勃、甘草各5克,赤芍10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2次口服。

【辨證加減】熱重酌加紫花地丁、半枝蓮、大青葉、連翹、金銀花;營分鬱滯者加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氣虛者加黨參、遠誌、陳皮;痰多加冬瓜子、橘紅。

【方解】小兒痙攣性支氣管炎,喘息性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屬中醫學哮喘之範疇,咳喘是咳嗽、喘息並發的一個證候。咳喘有實虛之分,《臨證指南醫案·喘》指出:“在肺為實,在腎為虛。”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腎二髒主司呼吸攝納的功能失常,為本證病機的重點所在。實喘為邪氣壅肺,虛喘為精氣內虛,前者治以祛邪為主,後者治宜培補為主。筆者辨實證咳喘又分在氣在營。氣分鬱滯者其舌淡紅或鮮紅,治以辛透法;營分鬱滯者其舌暗紅或紫,治以辛溫法。自擬止咳定喘煎。方中石菖蒲性味辛溫,具有芳香化濕,開竅寧神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有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作用;僵蠶性味寒辛平,為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之藥,兩藥配合應用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平喘作用較好;北杏仁宣肺止咳平喘;牛蒡子、馬勃疏風清肺利咽;赤芍清熱涼血祛痰;魚腥草善清肺熱,解毒散癰。全方配伍,共奏宣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效。

【注意事項】此方用量成人有效,對兒童無過及之慮。治療期間禁食生冷腥類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