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事項】治療期間使患兒安靜,避免咳嗽、哭鬧、便秘等。

【典型病例】馬某,男,3歲。患疝氣1年多,時輕時重,投上方6劑內服,並用上藥研末以陳醋調後外敷,紗布固定,痊愈,至今未複發。(處方來源:陝西省山陽縣高壩鄉程興軍)

方二

【方名與主治】偏墜方,主治小兒腹股溝疝。

【組成與用法】小茴香、生薑、厚樸各6克,橘核、烏藥、枳殼、扁豆、車前子各10克,烏梅12克,甘草5克。每日1劑,每煎2次,混合,分6次溫服。

【辨證加減】若寒實腫脹加桂枝、吳茱萸;寒盛者桂枝易肉桂,加製附子;硬滿腫痛者加昆布、海藻、穿山甲(代);堅硬不移者加三棱、莪術;陰囊腫脹如水晶狀加木通、薏苡仁;兼濕熱加黃柏、梔子;氣虛加黃芪、黨參、升麻;痰濕者加貝母、蒼術、半夏。

【方解】小兒腹股溝疝多因感受外邪,忿怒傷肝,勞倦或先天因素等引起。此病多在氣分,故此以治氣為主。方中烏藥、小茴香、生薑溫中理氣,散寒止痛;橘核、枳殼味苦理氣,散結腫脹;厚樸、白扁豆溫中健脾化濕;烏梅酸收止痛;車前子化瘀製水;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溫中理氣,散寒止痛,健脾燥濕之功。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避免患兒情緒激動或哭鬧及導致腹壓增高的活動。

【典型病例】郭某,男,2歲。患兒3個月前發現左側腹股溝內出現條狀物腫塊,時大時小,上下能推動,後下墜陰囊,每因哭鬧、站立而發,平臥入睡即消失。舌淡,苔白,脈細緩。證屬氣虛下陷,聚散無常之孤疝。治宜健脾益氣,升陽舉陷。用偏墜方加黃芪12克,升麻3克,水煎分服,3劑,陰囊腫塊消失,諸證遂除。上方加黨參6克,更進5劑善後。隨訪4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湖北省宜昌地區衛校梅大釗)

胎黃

胎黃是以嬰兒出生後全身皮膚、黏膜發黃色為特征。生理性胎黃多在出生10~14天後自行消退。但若2~3周後黃疸不退,甚至繼續加深,或黃疸退而複現,或於生後1周甚至數周後始出現黃疸,臨床症狀較重,此為病理性胎黃。

【方名與主治】翁芩湯,主治嬰幼兒黃疸。

【組成與用法】白頭翁3~6克,黃芪、白茅根各10~15克,黃芩、蒼術各5~10克。將上藥先煎後去渣,再入大黃1~2克浸泡10分鍾,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分多次服,重症者每日2劑。

【方解】嬰幼兒黃疸,發病機製由於小兒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尚未完善,加之某些致病因素導致運化功能紊亂,中焦氣機升降失調,水濕鬱阻,久而化熱化燥,濕熱之邪蘊結肝膽,上不得越,下不得泄,浸淫肌膚而發黃疸。本方中黃芪配大黃,蒼術合白茅根以益氣活血,祛瘀運脾化濕,通暢三焦氣機,恢複升降功能;白頭翁合黃芩為民間治“蠶豆黃”之有效驗方;蟬蛻清熱祛風止痙,為兒科要藥。全方具有寒溫相配,攻補兼施,陰陽互濟之妙,從而使濕祛黃退而病愈。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根據臨床辨證可做增減。

【典型病例】黃某,女,4個月,第一胎,早產兒。患兒出生第6天見麵眼、全身發黃如橘子色,日見加重,漸轉黃疸,唇舌淡白,腹脹拒乳,神疲時泛嘔,大便溏帶少許黏液,小便黃染。他院確診為“新生兒溶血性貧血”住院月餘未效而找餘診治。診見患兒麵色萎黃,皮膚及鞏膜黃而晦暗,肝脾可及,質中等,舌淡,苔膩,指紋淡滯。實驗室查血清間接膽紅素21毫克,血紅蛋白7克,紅細胞230×1012/L,核紅細胞及網織紅細胞均略增。中醫辨證:脾運失司,精微物質不能輸布全身而致貧血,濕濁浸淫肌膚而發黃。治宜運脾益氣、活血祛瘀,佐以清熱利濕退黃。予以翁芩湯加茵陳、丹參各10克,何首烏、仙鶴草各12克、枳殼、陳皮各4克,蟬蛻5隻。此藥加減調治20餘劑後各症好轉,血常規檢查血清間接膽紅素11毫克,血紅蛋白105克,紅細胞310×1012/L,唯時有手足蠕動,聽覺較差,後以參芩白術散合天麻鉤藤飲加減,續服半個月告愈。(處方來源:廣東省普寧縣中醫院陳宋娟)

鵝口瘡

鵝口瘡為口腔舌上滿布白屑,狀如鵝口,故有此名。主要因口腔不潔、感染白色念珠菌所致。

方一

【方名與主治】釜底抽薪散,主治鵝口瘡。

【組成與用法】吳茱萸、膽南星、大黃,藥量比例為4∶1∶2。研細末即可使用。用時將上述藥末與陳醋(日常食用醋亦可)適量調成糊狀,供患兒晚上睡熟後塗於兩腳心(湧泉穴),外加紗布包紮,12小時後去之,據病情次晚可再用1次。

【方解】鵝口瘡多因口腔不潔,感染穢毒之邪所引發。臨證屬心脾積熱上攻者居多。治宜清瀉心脾積熱。方中吳茱萸為主藥,以熱治熱,引熱下行。《本草綱目》謂:“吳茱萸,咽喉口舌生瘡者,以吳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熱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從治之義。”小兒多熱、多痰、易驚,以膽南星清熱化痰鎮驚;大黃苦寒,性稟直遂,長於下通;醋溶和諸藥,斂中有散,協同引熱。四藥合群,寓有引熱下行,引火歸元之義,其意為“病在上者,下取之……”本方藥少,效捷,便於兒童使用。

【注意事項】本方藥味一般不做加減,用量可據患兒年齡,病勢按比例略做增減。

【典型病例】魏某,女,1歲。3天前發熱,現熱已退,而口腔疼痛潰爛,流涎多,哭啼不肯吮乳。給予釜底抽薪散敷用2次。2天過後患兒知饑要食,餘症悉除,口瘡告愈。(處方來源:山西省廣靈縣中醫院王忠智)

方二

【方名與主治】口瘡愈,主治嬰幼兒鵝口瘡。

【組成與用法】燈心草、茯苓、懷山藥各15克。大便秘結酌加大黃2克。加水濃煎後待用。每日1劑,代茶頻飲。配合複合維生素B衝劑(規格每袋10克,含鹽酸硫胺9毫克,維生素B2 45毫克,鹽酸吡多辛06毫克,煙酰胺30毫克,消旋泛酸鈣6毫克)。1歲以內每日服15克,1~2歲每日服20克,2~3歲每日服30克,均分4次服完。

【方解】鵝口瘡屬真菌(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見於體質虛弱或營養不良的嬰幼兒,尤以3個月齡以內為多見。中醫認為該病皆因心脾積熱,或體弱虛火上浮,護理不當,口腔不潔,複感邪毒而發。方中燈心草、茯苓等甘淡微寒之品清心火,淡滲利濕,寓瀉於補;懷山藥健脾胃,扶正以祛邪;更佐複合維生素B衝劑,抑製真菌感染,使鵝口瘡得以迅速消退。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為了喂藥方便,可將煎成的中藥汁調服複合維生素B衝劑。

【典型病例】陳某,男,3天。哭吵不安3天。診見舌上、頰及咽喉散布有片狀白色苔膜,指紋紅滯。診為鵝口瘡。屬心脾鬱熱,感受邪毒。治以上法,次日複診,患兒精神明顯好轉,乳食增加,口腔白膜消失大半,再治1日,諸證悉除,隨訪半個月未見複發。(處方來源:吉林長春黃佰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