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病例】沈某,男,6歲。平素易感冒,發則咳嗽、氣喘、喉間痰鳴,西醫診斷為:“痙攣性支氣管炎”。診見咳喘、舌紅,脈細滑。雙肺呼吸音粗糙,右肺可聞中等水泡音。證屬風熱犯肺,肺失肅降。治以宣肺清熱,止咳平喘。予以止咳平喘煎去魚腥草,加連翹10克。水煎服,3劑。複診訴服此方後症大減,喘已止。間有咳嗽,舌淡紅,脈細滑,改用沙參、麥冬各5克,麥芽15克,生扁豆、黨參、冬桑葉、枇杷葉、茯苓各10克,甘草3克。水煎服,3劑,藥後症消病愈。(處方來源:牛山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李慶明)

泄瀉

泄瀉以大便次數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是2歲以下嬰幼兒常見的一種消化道疾病。

方一

【方名與主治】敷臍散,主治嬰幼兒腹瀉,亦稱泄瀉。

【組成與用法】白芷、川花椒、酸石榴皮各10克,細辛5克,上藥共曬幹焙焦研細粉末,裝瓶封蓋備用。先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棉球擦洗幹淨臍窩,用32開火紙或信紙1張敷蓋腹部,中間挖一小孔,露出臍窩,再將藥粉納入臍窩,滴3~5滴黃酒,或用黃酒調和藥粉或糊狀,填平臍窩,然後用點燃的艾條灸臍,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鍾。

【方解】小兒脾胃虛弱,無論內傷乳食,或受外邪或脾胃虛寒等,均易引起泄瀉。本方中白芷、川花椒、酸石榴皮、細辛皆為辛溫之藥,並均含有揮發油,能溫經通絡,健脾和腸;臍為神闕穴位所在,是任脈在腹部之要穴,氣通十二經脈,與胃腸近依鄰,藥物作用胃腸必先承受之。小兒臍部皮膚細薄柔嫩,用辛溫芳香氣味俱佳之品敷臍,又有黃酒引藥入經,再加艾灸熱氣內注,推動藥力向內散透,使藥物更易吸收直達病所。對神闕穴之化學與物理性刺激,調節機體之陰陽平衡,達到促進和改善胃腸的血液循環,刺激胃腸道消化液之分泌和促進對水分的吸收、泄瀉痊愈之目的。

【注意事項】治療要待患兒熟睡時進行,溫度以患兒舒適不灼醒為宜。治療期間適當控製飲食,除脫水較重者給予口服鹽糖各半水或靜脈補液外,一律停用其他中西藥物。

【典型病例】鄭某,男,8個月。2個月來大便黃稀水樣,時常見蛋花樣或奶樣,無膿血,每日6~12次,重時大便次數日達18次。大便化驗有不消化食物和脂肪球,診為消化不良。給用敷臍散治療,2次後即顯效,大便次數減少,應用6次後大便成形,每日1~2次,納增。隨訪半年未見複發,體重增加3 000克。(處方來源:山東省平度市中醫院孫守江)

方二

【方名與主治】腹瀉驗湯,主治嬰兒腹瀉。

【組成與用法】黃連、罌粟殼各3~5克,秦皮、神曲各6~8克,白頭翁8~10克,車前子、車前草各7~9克,甘草4~6克,石榴皮10~20克,穀芽、麥芽各6~9克。每日1劑,文火煎藥約45分鍾,濾取藥汁150~200毫升,頻頻溫服,每次1小匙,喂服不吐可酌加2~3匙。1劑後多可見效,續服2~3劑可愈。

【辨證加減】瀉重黃連可酌加;腹脹加陳皮、蒼術;嘔吐加半夏、柿蒂,開始罌粟殼、石榴皮量適中,稍後用量可酌情重。

【方解】腹瀉是嬰兒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一年四季可見,尤以秋冬為甚。中西醫治法頗多,然求其速效,簡便而行,往往不易。本方中以黃連、秦皮、白頭翁為主藥清熱解毒;車前子、車前草利小便以稠大便;罌粟殼止痛並與石榴皮收澀斂腸;穀芽、麥芽、神曲可助消化以調理胃腸功能。此方清中有收,開中有合,清收開合相輔相成,促使稀水糞先變稠,繼變軟,然後成形。

【注意事項】喂藥時不要急服、量多,急服或量多易引起嘔吐,如能將藥量服足,則效果顯著。

【典型病例】劉某,女,13個月。反複腹瀉4周,如蛋花樣便,有時為綠色稀水便,量多,排便時啼哭,每日6~10次,無咳嗽、發熱。給服腹瀉驗湯1劑後大便變稠,減少至3次,繼服1劑,小便增多,大便1日未解,第3天解幹便而告愈。(處方來源:湖北省荊門煉油廠職工醫院徐精華等)

腹痛

腹痛涉及的疾病範圍較廣,許多內、外科疾病均可出現腹痛的症狀。這裏僅介紹因外感時邪內傷飲食所致的腹痛。

【方名與主治】芍枳陳草湯,主治小兒腹痛。

【組成與用法】赤芍8克,枳實6克,陳皮7克,甘草5克。每日1劑,加水煎湯,分2次口服。

【辨證加減】兼食滯加神曲、山楂、萊菔子;兼蛔蟲去甘草,加烏梅、檳榔、使君子;寒甚加幹薑、肉桂;熱甚加黃連、黃芩;氣滯血瘀加木香、青皮、丹參、桃仁;大便燥結數日不通,加大黃、芒硝、火麻仁;脾胃虛弱加白術、懷山藥;嘔吐加半夏、麥冬;腹瀉加砂仁、車前子。

【方解】小兒腹痛多因外感時邪、內傷飲食、饑飽不勻,或飲食不潔所致。治宜行氣止痛,消積導滯,健脾。方中赤芍涼血祛瘀止痛;枳實可破氣消積;陳皮下氣止嘔;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隻要辨證準確,兼證並治,藥證吻合,必收捷效。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時必須辨證明確,並忌服生冷硬類食物。

【典型病例】蔡某,男,4歲。症見麵色微黃,惡心嘔吐食物殘渣2次,納差、腹痛且腹脹,食後痛甚。治以消脹止痛,導滯降逆。予以芍枳陳草湯加神曲6克,山楂8克,萊菔子7克,木香5克,水煎,分2次服。2天後複診,惡心嘔吐及腹脹腹痛等諸證全消,進食量複常,大、小便正常。舌淡紅,苔微黃,脈和緩。繼以芍枳陳草湯加白術、茯苓各5克,生薑1片,大棗3枚,1劑,水煎,分2次服,以調理胃腸,鞏固療效,隨訪3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湖北省羅田縣大崎衛生院何正川)

腹 股 溝 疝

腹股溝疝是小兒外科的常見病,主要表現為生後不久腹股溝部腫物,有些甚至會降至陰囊部位,這些腫塊多數是在哭鬧、咳嗽、打噴嚏等劇烈運動後出,平時可自然消失。

方一

【方名與主治】疝氣湯,主治小兒腹股溝疝。

【組成與用法】烏梅肉、橘核仁、石榴皮、枳殼、川楝子、小茴香、向日葵稈內白心各10克,吳茱萸6克,肉桂3克。上方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3歲以下小兒煎1次,分3次服,每劑煎2次。每日服2~3次,3劑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如無濕熱者去向日葵稈內白心,寒盛者肉桂加至6克,氣虛者酌加黨參、黃芪之類。

【方解】方中烏梅肉酸平,具有斂肺澀腸,生津等作用;橘核仁性味苦溫,入肝經,功能理氣散結止痛,適用於疝氣痛,睾丸腫痛等;石榴皮為澀腸止瀉之品;枳殼有行氣寬中除脹之效。藥理研究證明,枳殼水煎劑對動物已孕或未孕的子宮皆有興奮作用,引起子宮收縮增強,緊張增加,甚至出現強直收縮;對動物胃腸有興奮作用,能使胃腸蠕動加強而有節律;川楝子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小茴香功在散寒理氣止痛,為治療寒疝腹痛、睾丸偏墜的常用藥;向日葵稈內白心有清利濕熱之能;吳茱萸溫散開鬱,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的鬱滯,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肉桂溫中散寒而止痛。現代藥理證實,肉桂有擴張血管作用,其所含桂皮油能刺激胃腸道,使消化吸收功能亢進,能解除胃腸的痙攣性疼痛,排除消化道積氣,抑製腸內的異常發酵。諸藥合用,共奏溫中驅寒,理氣止痛之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