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婦產科3(2 / 2)

陰瘡

陰瘡指外陰潰爛,形成潰瘍,膿血淋漓,或痛或癢,腫脹墜痛,多伴赤白帶下,小便淋漓等。

【方名與主治】陰瘡消,主治巴氏腺膿腫、外陰疒節腫。

【組成與用法】黃柏、苦參、赤芍、丹參、蘇木各30克,黃連6克,連翹15克。將上述中藥混合加水浸泡30分鍾,另加水浸過藥麵約30厘米,再煎至20毫升。每劑藥煎3次,合並煎液,待用。藥汁溫度在35~37℃的條件下,每晚睡前坐浴半小時,坐浴時將患處充分浸泡於藥液中。如破潰口小則可切開充分暴露創麵,每日查房後用黃連、黃柏水衝洗創麵,後用凡士林紗布填塞,10劑為1個療程。

【方解】西醫的巴氏腺膿腫、外陰療腫、產後側切傷口感染等細菌侵犯引起局部急性化膿性炎症均屬“陰瘡”範疇。本方采用黃柏、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苦參清化濕熱,並能導濕熱於下竅;連翹清熱解毒;丹參活血祛瘀涼血;蘇木行血祛瘀,止痛消腫。諸藥配伍,共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祛瘀止痛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腥味,酸辣及發物之類。

【典型病例】張某,女,26歲。因產後側切傷口感染9天,診見局部紅腫熱痛,創麵40厘米×20厘米×2厘米大小,有多量膿性分泌物,膿汁細菌培養為銅綠假單胞杆菌。給予“陰瘡”消坐浴,每日1次,3天後瘡麵肉芽紅活,改用凡士林紗條覆蓋,5天後複查細菌培養報告無細菌生長,繼續治療2個療程,痊愈出院。(處方來源:北京廣安門醫院江建南)

陰吹

婦女在過性生活或行走時,陰道內會發出一種連續不斷的響聲,中醫稱為陰吹。

【方名與主治】益氣消濁湯,主治陰吹。

【組成與用法】黃芪20克,黨參15克,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枳殼各10克,炙甘草6克,柴胡7克。每日1劑,分2次口服,10劑為1個療程,同時配服膏發煎,即豬板油500克,先下鍋熬成油,後加入亂頭發2小撮煎之,直至頭發溶化,置於容器中,每次1小匙,每日2次。

【辨證加減】大便溏瀉者,加焦山楂、神曲;大便幹結,加肉蓯蓉;胸脅脘腹脹痛,憂鬱寡歡者,加白芍、鬱金;氣虛有寒者,加炮薑。

【方解】陰吹之征,現代醫學尚未見有人解釋,據本人臨床所見,該類患者多有輕度的宮頸糜爛或陰道炎症,白帶較常為多。《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篇》首載:“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實也,膏發煎導之。”《醫宗金鑒》對陰吹證治謂:“胃氣下泄陰吹喧。”《金匱》經釋為:“穀氣實者,大便結而不通,是以陽明下行之氣,不得從其故道,而乃別走旁竅也。豬膏發煎潤導大便,便通氣自歸矣。”本病多表現有脾虛氣弱,中氣下陷之象,故治宜補中益氣,升陽消濁。本方采用黃芪、黨參、白術、甘草補中益氣;升麻、柴胡升舉陽氣;當歸補血調經,又能潤腸通便,常用於血虛腸燥便秘;陳皮助芪、參、術、草增強健脾益氣之功;枳殼為破氣除脹,消積導滯之品,對動物已孕或未孕的子宮皆有興奮作用,引起子宮收縮增強;對動物腸胃有興奮作用,能使胃腸蠕動加強而有節律。諸藥相伍,具有升清降濁,清升濁降,濁氣自循穀道而出之目的。配用豬膏發煎潤導大便,使便通氣歸,陰吹消也。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食黃豆、蠶豆等易產氣的食物,消除精神負擔,節製房事,做好外陰衛生。

【典型病例】施某,女,31歲。自訴陰中出氣有聲,如矢氣狀,已經2年。每於勞累或性交後發作,羞於告人,未曾治療。近半年來發作頻繁,每日數次,晨起及行走時尤劇。婦科檢查:宮頸輕度糜爛,餘無異常。診見麵色萎黃,神疲倦怠,胸脅脹痛,大便幹燥,口苦,舌邊尖紅,苔膩,脈弦細。予以益氣消濁湯加白芍、鬱金、肉蓯蓉各10克,每日1劑,水煎服,並配膏發煎。1個療程後陰吹痊愈。宗原方加減調治,續服20劑,諸證悉除,1年後隨訪,未見複發。

【療效】臨床治療12例,均有顯著療效。(處方來源:浙江省慈溪市婦保院倪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