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婦產科2(3 / 3)

【典型病例】周某,女,35歲。不規則陰道出血2個月,淋漓不斷,月經量多,色暗紅,有血塊,伴小腹脹痛,氣短神疲,納差,二便調,舌淡,苔白,脈沉澀。B超探及宮腔內發現有5厘米×55厘米結節塊影,邊緣欠清晰,提示子宮肌瘤。中醫診斷:“癥瘕”(血瘀證)。給予消瘤丸加阿膠15克,三七粉(衝服)12克,每日2次,每次30克,服藥2天,血止,精神轉佳,囑繼服消瘤丸去阿膠、三七粉,加雞內金30克,研末衝服,治療22天諸證消失。婦科檢查:子宮大小正常,雙附件無異常。B超檢查:腫塊消失,子宮、附件正常,隨訪半年,患者月經正常,病情穩定。(處方來源:湖南省臨澧縣中醫院王明義)

女 性 早 熟

是指女性性成熟開始年齡明顯提前,醫學上指女童的性腺過早發育,表現為女性特征發育。

【方名與主治】清肝散核湯,主治女性早熟。

【組成與用法】柴胡、黃芩、梔子各5克,太子參、白芍、象貝母、橘核、夏枯草、海藻、昆布、生麥芽各10克。上方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每服6劑停藥1天。同時服用知柏地黃丸,每日3次,每次3克。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連服3個月。

【方解】女性早熟亦屬現代社會生活條件優越所致,中醫認為小兒純陽之體內蘊火熱,從而促使性早熟。治以滋陰瀉火為則,清肝散核湯中柴胡為清熱升散之品;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梔子瀉火泄熱,配黃芩能瀉肺火;太子參是一味益氣清補藥;白芍能養血斂陰;象貝母清熱散結;橘核理氣散結止痛;夏枯草為清肝火,散鬱結之品;海藻、昆布有消痰結,散癭瘤之功;生麥芽有消食和中之能。諸藥合用,具有清肝火,理氣散結之功用,配以知柏地黃丸,滋陰清肝,相得益彰。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停服滋補藥品,少吃膏粱厚味之品。

【典型病例】孫某,女,7歲。發現雙乳增大就診,見其雙唇紅絳,舌紅少苔,便幹尿黃,兩乳隆起,左側尤顯。詢之曾服用“雞胚寶寶素”數盒,即囑其停服滋補藥品,少吃膏粱厚味,按上法治療3個療程,服藥第2個月兩乳開始逐漸縮小,第3個月恢複正常。為鞏固療程,繼服知柏地黃丸1個月,每日2次,每次3克,一切恢複正常。(處方來源:浙江桐廬縣中醫院胡之璟)

更年期綜合征

更年期綜合征是指部分婦女在絕經期後出現一係列以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和情感障礙為主的綜合征。

【方名與主治】更期飲,主治更年期綜合征。

【組成與用法】生地黃15克,紫石英、製何首烏各20克,蒺藜、無花果、綠萼梅各6克,淫羊藿、枸杞子、山茱萸、當歸、白芍各10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

【辨證加減】若肝腎陰虛較明顯者,加女貞子、墨旱蓮、決明子、菊花等;心脾兩虛者,加浮小麥、百合、大棗、炙甘草;脾腎兩虛者,加仙茅、菟絲子、山藥、黨參、白術等;肝氣鬱結者,加柴胡、川楝子;心腎不交者,加炒酸棗仁、茯神、五味子;氣滯血瘀者,加桃仁、紅花、琥珀等。

【方解】更年期綜合征為婦女在絕經期,髒腑功能日趨衰退,致腎陰虧虛,肝失所養,肝陽上亢,以及脾腎不足等病理變化。筆者認為更年期綜合征不僅需要補腎、理肝、健脾,還當注意心之治療。《素問·六節藏象論》指出:“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說明隻有心之功能正常,方可能進行統一協調的生理活動,才能精神飽滿,身體健康。對於精神情誌症狀突出者,還必須注意精神調理。本方采用何首烏、枸杞子、生地黃補腎益精,養陰生津;淫羊藿、山茱萸、紫石英補腎益精,鎮肝安神;白芍、當歸、無花果養肝和脾,滋陰潤燥;綠萼梅、蒺藜理氣平肝解鬱。全方合用,共奏補腎治本,平衡氣血陰陽之功。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注意勞逸結合,情緒舒暢。

【典型病例】李某,女,48歲。絕經已2年半,頭暈目眩,心煩易怒,陣發性麵部轟熱火生,躁擾不寧,周身汗出如淋,發如水洗,夜間尤為難受,麵色晦暗,精神萎靡。舌質紅,苔薄微黃,脈象弦細。西醫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辨證屬陰虛肝旺,血分蘊熱。治以育陰清熱,涼血柔肝。更期飲去何首烏、枸杞子、紫石英、淫羊藿、綠萼梅,加菊花、黃芩、女貞子、墨旱蓮各10克,浮小麥30克,琥珀2克。6劑後躁汗基本平息,夜寐寧靜,納食增加,精神暢快。隨證加減,服藥20餘劑,身和神舒,餘症亦瘥。隨訪2年,未複發。(處方來源:杭州劉時嚴)

胎兒宮內發育遲緩

胎兒宮內發育遲緩也稱胎盤功能不良綜合征,或胎兒營養不良綜合征。一般認為與遺傳、因早孕期孕婦患感染性疾病、胎盤與血管因素、多胎妊娠以及母親的營養因素與生活環境因素有關。

【方名與主治】壽胎煎,主治胎兒宮內發育遲緩,亦稱“胎萎不長”“胎弱證”。

【組成與用法】菟絲子、阿膠(烊化)、熟地黃各5克,黨參、炙黃芪、桑寄生各12克,炒白術、當歸、續斷各9克,砂仁(後下)3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服用20~50劑。

【辨證加減】偏腎陰虛者重用熟地黃,加龜甲膠;偏腎陽虛者重用續斷,加炒補骨脂;氣虛甚者易黨參為人參;血虛甚者重用阿膠;胎有熱者加生地黃、黃芩;氣滯者酌加紫蘇葉、木香。

【方解】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屬中醫“胎弱證”,多因孕婦體質虛弱、或產育過於勤密,或孕後將養失宜,以致脾腎兩虧,陽氣受損,經血化源不足,胎失蔭育而成。《校注婦人良方》曰:“夫妊娠不長者,因有宿痰,或因失調,從致髒腑衰損,氣血虛弱,而胎不長也。”《景嶽全書》亦雲:“妊娠胎氣本乎血氣,胎不長者,亦惟血氣之不足耳。”故治宜健脾溫腎,補氣養血。方中菟絲子、桑寄生、續斷溫腎益精以壯胎氣;阿膠、熟地黃、當歸滋陰補血以蔭胎元;黨參、黃芪、白術健脾益氣以滋化源;砂仁即是安胎要藥,又有行氣醒脾和胃之功,可使該方滋而不膩,補而不滯。諸藥合用,使脾健腎強,氣充血旺,源盛流暢。又加之以飲食調理,則胎得所養,胎萎自然痊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囑加強飲食調養,注意休息。定期進行婦產科檢查。

【典型病例】許某,女,28歲。妊娠6個月餘,少腹隆起不顯,如孕4個月狀。素體虛弱,曾刮宮2次,流產1次。現覺頭暈目眩,疲乏無力,腰部酸楚,口淡乏味,四末欠溫,麵色萎黃。舌質淡紅,苔少,脈沉細無力。婦檢:胎兒發育與懷孕月份不符,胎動少而弱,胎心音微弱。予以壽胎煎,以紅參6克易黨參。7劑後頭暈腰酸大減,體力漸複,食欲漸增。共服藥22劑,症狀基本消失。婦檢:腹隆起與妊娠月份基本相符,胎動及胎心音增強。囑加強飲食調養,休息。足月產一女嬰,體重為38千克。隨訪至今4年餘,母女健在,小兒發育良好。(處方來源:杭州鄒桃生)

放環後經漏

放環後經漏為放環後陰道下血淋漓難淨之症。

【方名與主治】環漏湯,主治放環後經漏。

【組成與用法】茵陳30克,荊芥炭20克,炒黃芩、製蒼術、滑石、益母草、茜草、當歸、地骨皮、地榆炭、川楝子各10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辨證加減】血瘀甚者,加桃仁、紅花,重用益母草;濕熱甚者,加貫眾炭、敗醬草;氣滯明顯者,加延胡索、炙枳殼、炒白芍。

【方解】育齡期婦女放置節育環後,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子宮出血。表現為月經過多,經期延長,或經間不規則出血等。對於經期延長,淋瀝不斷者,中醫學謂之“經漏”。其病機是因節育環進入胞宮之後,原來平衡的內環境起了變化,濕邪乘虛侵襲,留戀胞脈,久蘊化熱,擾動血海,遂致經漏。環漏湯中采用茵陳為君,清熱利濕以治其本;黃芩伍蒼術,苦能燥濕,寒能清熱,又不傷陽氣;滑石甘淡,利濕而不傷陰,三者為臣;茜草、益母草、當歸活血涼血;地榆炭、荊芥炭收斂止血;地骨皮清胞中之熱,六藥為佐;川楝子疏肝經之鬱以為使。各藥合用,清熱而不傷陽,利濕而不損陰,補不礙濕,行不動血。具有清熱利濕、活血涼血,收斂止血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禁用辛辣生冷之物,忌酒、絕房事。

【典型病例】楊某,女,32歲。放環8個月以來,經水超前或推後無定,經期延長,需10~13天方淨,色紫紅有塊,質黏稠氣腥,腹痛隱隱,腰骶酸楚,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婦科檢查:子宮及附件無異常。X線片示環位正常。方用環漏湯去荊芥炭,加藕節炭20克,貫眾炭10克。服藥1劑後,經量稍增,黏稠如涕,腹痛已減。續進2劑告愈。(處方來源;杭州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