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婦產科2(2 / 3)

方一

【方名與主治】蛇床子散,主治滴蟲陰道炎,亦稱“陰癢”。

【組成與用法】蛇床子、大風子、雷丸、鶴虱、苦參、白礬、川花椒各3克,黃柏30克,冰片1克。將諸藥共研細末,儲瓶備用。取消毒紗布一塊,大小為10厘米×10厘米,先塗上少量凡士林,再塗上藥粉,後將紗布折疊成條狀,晚上臨臥時納入陰道中,清早取出,一次未愈,可用數次不限。

【方解】婦人陰癢,多因濕熱生蟲,甚則肢體倦怠,小便淋漓。治宜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方中蛇床子辛、苦、溫,入腎經。功在溫腎壯陽,燥濕殺蟲。藥理證明,蛇床子在試管內對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大風子有祛風燥濕殺蟲的作用;雷丸、鶴虱為殺蟲之要藥;苦參為清化濕熱,祛風殺蟲之品。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苦參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白礬為收斂燥濕止癢之常用藥;川花椒性大熱,味辛,善散陰寒。在試管內對炭疽杆菌、溶血性鏈球菌、白喉杆菌、肺炎雙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宋內痢疾杆菌、傷寒杆菌、銅綠假單胞杆菌和部分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黃柏煎劑對人型結核杆菌有完全抑製的作用,對枯草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亦有顯著的抗菌效能;冰片外用消腫止痛,防腐止癢,在試管內能抑製豬霍亂杆菌、大腸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燥濕,消腫止癢,抗菌殺蟲之效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每日清潔會陰部,忌食腥腐辛辣之品。

【典型病例】張某,女,31歲。白帶量多,陰道奇癢,食欲減少,腰痛眩暈,陰道塗片發現滴蟲,用蛇床子散5次,症狀消失。(處方來源:湖南省臨澧縣衛生學校胡達坤)

方二

【方名與主治】止癢湯,主治滴蟲陰道炎,亦稱“陰癢”。

【組成與用法】透骨草、苦參、地膚子各30克,蛇床子、白鮮皮、馬齒莧各15克,土茯苓20克,白頭翁、百部各10克。上藥成方,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早、晚各1次,外洗陰部。

【辨證加減】癢甚者加冰片15克,伴有大量膿臭帶者加魚腥草30克。

【方解】滴蟲陰道炎屬中醫學“陰癢”範疇。本病多由內因濕熱感受外邪,與肝、脾二髒有關,濕熱下注,表現為外陰及陰道瘙癢不堪,甚或疼痛難忍或伴有帶下增多為特征,《醫宗金鑒》曰:“婦人陰癢,多以濕熱生蟲,甚則肢體倦怠,小便淋漓,宜服逍遙丸、龍膽瀉肝湯。”止癢湯中采用蛇床子、苦參、百部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上述諸藥對滴蟲、真菌有抑製和殺滅的作用;透骨草、白頭翁、土茯苓、冰片、白鮮皮除濕止癢;魚腥草、馬齒莧清熱解毒。諸藥配伍,共奏清熱除濕,殺蟲止癢之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應每日清潔會陰部,忌食腥腐辛辣之品。

【典型病例】王某,女,36歲。陰部瘙癢難忍,坐臥不安,帶下量多,呈黃色泡沫樣,味腥臭,心煩少寐,口渴,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膩,脈細數。婦科檢查:陰道內大量黃色泡沫樣分泌物,宮頸糜爛。白帶塗片示:見少量滴蟲。診為滴蟲陰道炎。證屬蟲毒感染,濕熱下注之陰癢。投以止癢湯3劑,水煎外洗陰部,早、晚各1次。複診:瘙癢減輕,帶下亦明顯減少,眠可納可,效不更方,繼用上方3劑後,諸證告愈,婦檢未見異常,白帶塗片陰性。(處方來源:杭州李湘奇)

卵 巢 囊 腫

卵巢囊腫是指卵巢出現囊樣腫塊,中醫學屬於“癥瘕”範疇。

【方名與主治】益氣活血軟堅湯,主治卵巢囊腫。

【組成與用法】黃芪、丹參各25克,黨參、炮穿山甲(代)、紅花、玄參各15克,白術、川芎、川貝母各12克,三棱、莪術各10克,牡蠣30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

【方解】卵巢囊腫,中醫學屬“癥瘕”之範疇,其病機多為虛中夾實。其形堅硬,痛有實處,多因氣虛不運行或運行無力,瘀血與寒邪相凝,形成包塊。治宜補益中氣,活血散瘀,軟堅散結。方用黃芪、黨參、白術益氣;三棱、莪術、穿山甲(代)等活血;川芎、紅花、丹參活血化瘀;加牡蠣、川貝母、玄參軟堅消結,加強消除癥塊的作用。

【注意事項】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在治療中必須辨證加藥,如患者伴有陰虛津虧者,須配以滋陰生津之品,如地黃、阿膠、白芍等以扶正祛邪;如有寒邪凝滯者,加桂枝、附子等溫通經脈,使氣血通暢;若腹中包塊在B超示有液體時,加用利水滲濕藥,如豬苓、茯苓、澤瀉等,能加速包塊的消失。

【典型病例】王某,女,28歲。婦科檢查右少腹有一鴨蛋大包塊,B超檢查示右少腹有一約6厘米×65厘米×4厘米包塊,診斷為卵巢囊腫。半年來少腹疼痛下墜感,遇寒冷則甚。舌淡紅,苔薄白,脈沉澀。證屬氣虛受寒,寒凝血瘀。治宜溫經散寒。予原方加附子、桂枝、炙甘草各10克。8劑後少腹疼痛下墜已減,上方減桂枝、附子為各5克,連服60劑。經B超檢查和婦科檢查未見包塊。半年後隨訪,依然正常。(處方來源: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院田潤芝)

子 宮 肌 瘤

子宮肌瘤是由增生的子宮平滑肌組織和少量纖維結締組織形成的良性腫瘤,屬於中醫學的“癥瘕”範圍。

方一

【方名與主治】軟堅散結湯,主治子宮肌瘤,亦稱癥瘕。

【組成與用法】海藻、昆布、海浮石(打,先煎)、生牡蠣(打,先煎)各30克,山慈菇、夏枯草各15克。上方加水煎成湯劑,過濾去渣,待用。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20天為1個療程,需治3~6個療程。

【辨證加減】腰腹痛者加蒲黃12克,炒五靈脂10克,延胡索15克;氣血虛弱嚴重,屬中度貧血者加黨參、黃芪各30克,阿膠(烊化)12克;經血過多者(每次經期後血紅蛋白下降05克以下者)加三七粉6克(分衝),花蕊石30克(打,先煎),升麻10克。

【方解】子宮肌瘤屬中醫學癥瘕之範疇,又有稱為“石瘕”。本病多由情誌失調,憂思過度引起肝脾不和,致使衝任功能紊亂,氣血瘀積,痰濕凝滯而形成腫塊。對本病的治療,曆來遵照《內經》:“結者散之”“堅者消之”“客者除之”的原則。藥方常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為主。本方中海藻、昆布均為消痰結,散癭瘤之要藥;海浮石功在清肺化痰、軟堅散結;生牡蠣具有重鎮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軟堅散結,止痛之功;山慈菇有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效;常用於癰腫疔毒、瘰鬁結核及癌腫等;夏枯草為清肝火,散鬱結之常用藥,近年來臨床上有用於治療腫瘤。諸藥相伍,共奏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祛腫除塊之作用。

【注意事項】治療前、後均需做雙合診檢查,B超掃描,確定腫瘤之大小,便於觀察治療效果,本方無明顯不良反應。

【典型病例】石某,女,46歲。患子宮肌瘤3年。婦科檢查:子宮如7周妊娠大小,外形不規則、質硬,末次月經5月6日。經服軟堅散結湯20劑,月經於6月4日按時而下,行經5天,血量明顯減少,未用止血藥月經自止,其他症狀消失。繼續服藥3個療程鞏固療效。婦科檢查:子宮稍大,質硬,外形規則。(處方來源:青島市中醫院李維芬等)

方二

【方名與主治】消瘤丸,主治子宮肌瘤。

【組成與用法】生黃芪、醋小麥各50克,當歸30克,牡丹皮、赤芍、海藻各25克,桂枝、昆布、桃仁、大黃各20克,穿山甲(代)、川貝母、甘草各15克,共研細末以蜜為丸,裝瓶備用。消瘤丸早、晚各服30克。30天為1個療程,長期服用,直至消失。

【辨證加減】氣虛甚者加人參、懷山藥;血虛甚者加阿膠;月經過多者加益母草;納差者加雞內金;腹痛甚者加五靈脂;肝鬱者加柴胡、鬱金;出血多者加三七粉、地榆炭。

【方解】《靈樞·水脹》曰:“石瘕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逐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其病機主要是氣滯血瘀,氣血兩虛。治以扶正祛痰,散結通絡,攻補兼施為宜。方中黃芪、當歸能活血化瘀,補氣生血,扶助正氣;海藻、昆布軟堅散結,消痰利水;桃仁、穿山甲(代)、赤芍活血破瘀,消腫止痛,通調血脈;大黃瀉火解毒,下有形之積滯,醋小麥、桂枝益氣養心,行氣通陽;甘草益氣解毒止痛,調和藥性。諸藥配伍具有補氣生血,扶助正氣,散瘀血,疏經絡,消腫止痛之功。藥證合拍,療效滿意。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定期行B超檢查,確定其瘤體之大小,以觀察治療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