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婦產科2(1 / 3)

第6章婦產科2

不孕症

凡婚後夫婦同居2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受孕者,稱為原發性不孕,亦稱“全不產”“無子”等。如曾生育或流產後3年以上,未避孕而不再受孕者,稱為繼發性不孕。

方一

【方名與主治】疏肝固衝調經湯,主治不孕症。

【組成與用法】柴胡、小茴香、炮穿山甲(代)各6克,橘核、續斷、山茱萸、當歸、白芍、丹參、菟絲子、鹿角膠(烊化)、阿膠(烊化)、白術、白茯苓各10克,製香附、山楂、熟地黃、巴戟天、益母草各12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口服,15劑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子宮小,證屬虛寒,月經衍期,色淡紅者,加附子、肉桂、幹薑、紫石英;輸卵管阻塞,加白芥子、海藻、昆布、地龍;月經先期,量多,色澤鮮紅,去炮穿山甲(代)、丹參、益母草,加黃芩、地骨皮、鱉甲、石斛;無排卵者,加補骨脂、仙茅、覆盆子;膜樣痛經,加五靈脂、紅花。

【方解】不孕症受多種因素影響,主要是子宮器質性病變或功能性異常;卵巢或輸卵管病變,不能生成卵子或排卵障礙;內分泌功能紊亂,影響產生卵泡成熟激素和黃體生成激素;全身性疾患的影響。中醫學認為女子生育由腎氣和衝任兩脈所主,腎氣旺,氣血足,衝任通,月事以時下,兩精相搏而成孕。月事與肝的疏泄功能、脾的生化功能有密切關係,故中醫對不孕症多以腎(包括衝任)肝、脾(氣血)論治。方中柴胡、橘核、製香附疏肝解鬱,調節患者精神心理,使月經恢複正常;熟地黃、巴戟天、續斷、菟絲子、山茱萸固腎氣,培衝任,溫胞宮,使子宮、卵巢、內分泌係統生理正常,從而排卵受精;白術、白茯苓、當歸、白芍、鹿角膠、阿膠或健脾祛痰,或益氣補血,均有調經和促進卵泡生成作用;丹參、穿山甲(代)、益母草、山楂肉活血消瘀,疏通脈絡,可以清除輸卵管的阻塞物質和子宮中沉積過多的脂質;小茴香通督脈,引藥入胞宮。主藥有機結合,既能調節心理,又能調經活血,疏通輸卵管,促進排卵,增強子宮生理功能,從而達到孕成之目的。此外還有強壯之功,故體弱者服用尤宜。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避免精神刺激,節製房事。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25例,痊愈18例,有效率72%。(處方來源:浙江省杭州鄧光遠)

方二

【方名與主治】益母勝金丹,主治不孕症。

【組成與用法】益母草、香附、丹參、當歸各15克,川芎、生白術、蒼術、赤芍、白芍各10克,生地黃30克,木香、砂仁各6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

【辨證加減】偏於氣鬱者,加青皮、薄荷各5克;偏於血滯者,加桃仁、川牛膝各15克;偏於痰濕者,加化橘紅10克,白茯苓30克;偏於精虧者,加鹿角霜30克,枸杞子15克。每日1劑,分2次服。自月經幹淨後第3天開始服藥,連續服藥10劑,至下個月經周期如法再服。服藥3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1~3個療程後見效。

【方解】不孕症之原因頗多,一般都責之於腎經不足,無以攝精成孕。然女子以肝為先天,故肝與不孕症的關係亦十分密切。若肝氣不宣,鬱結橫逆,則脾運受傷,停濕生痰,飲食精微不能化為營養,以充養腎經,腎經不足即難以受孕。其病似在於脾,而其實則在於肝,故調肝對於不孕症來說,具有極其重要意義。益母勝金丹源於《醫學心悟》,具有理氣調肝,和營暢衛之功。兼加補脾胃之品,則標本同治,尤為穩健。方中以芎、歸、地、芍四味調肝養血;香附、木香、砂仁疏理氣機;益母草、丹參和暢營衛;蒼術、白術健脾化濕。諸藥合用,肝、脾、腎同治,氣血泰和,則自然充滿生機。

【注意事項】本方需長期堅持服用方可見效。

【典型病例】熊某,女,28歲。結婚3年而未孕。男方經檢查一切正常。平素經前乳房脹痛,經期先後不定,經量多少不一。行經期間少腹脹滿隱痛,經色偏於紫暗,夾有少量血塊,常有胸悶脅脹、大便不調、食欲缺乏、噯氣時作等症狀出現。舌苔微膩,脈弦滑。證屬氣鬱血滯,治宜理氣解鬱,調經種玉。用上方加青皮、薄荷。服10劑後,氣鬱症狀大減,惟經行腰際酸楚。第2個療程時去青皮、薄荷,加鹿角霜、枸杞子,並佐以烏雞白鳳丸,每日1粒,第3個療程時諸恙皆除,續服上方並丸藥,療程未結束即停經受孕,後足月順產一男嬰。(處方來源:杭州市下城區中醫院楊一虹)

方三

【方名與主治】清熱活血補腎煎,主治慢性輸卵管炎引起的不孕症。

【組成與用法】雞血藤、敗醬草各30克,生薏苡仁15克,皂角刺、當歸、赤芍、丹參、川續斷、懷牛膝、桑寄生、香附各10克,川芎6克。上藥混合用水煎。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30劑為1個療程。另用胎盤組織液2毫升,每日肌內注射1次,10天為1療程。

【辨證加減】小腹墜脹疼痛甚者,加金銀花、蒲公英、黃柏;腰痛偏腎陰虛者,加巴戟天、鎖陽;輸卵管積水、阻塞,通而不暢者,可選用穿山甲(代)、路路通、夏枯草、車前子。

【方解】慢性輸卵管炎引起不孕,其主要原因是經前產後,胞脈空虛,濕熱之邪乘虛而入,或因急性期治療不當而餘邪未盡,濕熱流連胞脈,致使氣機不利,久而瘀血內阻,影響衝任,傷及於腎。治宜清熱利濕,活血化瘀,補腎扶正。方中紅藤、敗醬草、皂角刺、生薏苡仁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當歸、川芎、赤芍、丹參活血化瘀,行經通絡;續斷、桑寄生、牛膝補腎扶正;香附為氣中血藥,擅長理氣行血調經,與牛膝相配,可直入下焦發揮作用。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避免精神刺激,節製房事。

【典型病例】陳某,女,25歲。因未婚先孕做引產術,引起上行性感染,後經治方止。今訴小腹隱隱作痛,腰脊疼痛,白帶量多色黃,月經周期尚準,但經期延長。10餘天方淨。四肢乏力,形體消瘦,苔薄白膩,脈沉細。婦科檢查:外陰已產式,陰道有膿性分泌物;宮頸輕度糜爛;宮體後位正常大小,活動度欠佳有壓痛;雙側附件壓痛明顯,伴有條索狀增厚。用清熱活血補腎方加黑山梔子、黃柏、蒲公英等,連續治療2個月,諸恙緩解。因患者正氣虛弱,改用益氣養血調經之品,扶正氣而調衝任,次年順產一女嬰。(處方來源:上海市奉賢縣中醫院黃兆政)

外陰營養不良改變

外陰營養不良改變又稱外陰白色病變,外陰白色病損,外陰白斑。所謂外陰白斑實際上是指外陰局部神經與血管營養障礙引起的組織變性與色素改變的疾病。臨床上常常把外陰局部的皮膚與黏膜變白變粗或萎縮性疾病,統稱為“外陰白斑”。

【方名與主治】活血通精湯,主治外陰白色病變,亦稱“外陰白斑”。

【組成與用法】全當歸15~20克,雞血藤、川牛膝各15克,製何首烏、益母草各30克,補骨脂20克,肉蓯蓉、黑芝麻各20~30克。將上藥加水煎2次,2次藥汁混合待用(黑芝麻另包)。上述湯劑分2次口服(黑芝麻嚼碎服)。再將藥渣煎第3次,以藥液熏洗坐浴。每日1劑,30劑為1個療程。

【辨證加減】月經中血塊多者加生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

【方解】婦女外陰白色病變的原因至今尚未明確。近來不少學者認為局部營養障礙可能為導致本病的直接原因。有人發現患者多有婚前長期手淫史。中醫認為陰器乃宗筋之所聚,長期手淫或其他原因之不良刺激,造成精血瘀滯,筋脈失榮,故萎縮變白。方中當歸、牛膝、製何首烏、益母草、雞血藤五藥活血通經為主,兼有益腎養肝之功。加入補骨脂、肉蓯蓉、黑芝麻諸藥不僅增強了滋腎柔肝之力,且補骨脂、黑芝麻有驅白還色之功,諸藥合用,血活精通,筋柔色正,病證痊愈。而內服外用並舉,療效更佳。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需禁房事,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無鱗魚類、醋,忌煙酒。

【典型病例】李某,女,45歲,已婚。3年來外陰幹燥瘙癢,經數家醫院診治,均診斷為外陰白斑。曾用西藥內服外搽,肌內注射胡蘆巴注射液及局部注射維生素B12注射液、三磷腺苷及激光治療,效不顯著,尤其1個月前用激光治療數次後,外陰幹癢明顯加重,局部起皰,幹燥結痂,癢灼熱痛交加,其狀難忍。月經基本正常,婦科檢查:外陰皮膚和黏膜萎縮變薄變白,幹而脆,外陰散在皰疹及幹痂。陰道外口縮小,皸裂。舌質暗紅,脈澀。予活血通精湯加味,如法使用。治療3個月,自覺症狀漸趨消失,婦科檢查原發白部位色澤已恢複正常。隨訪半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甘肅中醫學院華良才)

滴蟲陰道炎

滴蟲陰道炎是毛滴蟲所引起的婦科常見炎症之一。臨床表現為白帶增多,呈黃白色,質稀薄,有時見泡沫狀或混有少許血液,並有臭味,外陰部及陰道瘙癢,有蟲爬感,間或有灼熱及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