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內科1
發熱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功能保持著動態平衡,如平衡失常,散熱少而產熱多時則出現發熱。發熱是許多疾病的症狀之一,臨床主要有感染性發熱和中樞性發熱等類型。中醫分實熱、虛熱兩種,故臨床需要鑒別。
方一
【方名與主治】白虎湯加減,主治感冒發熱。
【組成與用法】生石膏、蒲公英、魚腥草各30克,知母15克,連翹10克,大青葉12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頓服。
【方解】本方由辛寒的石膏、魚腥草和苦寒的知母、連翹、大青葉、蒲公英6味中藥組成。方中辛味之品可以發散,苦寒之藥善於清熱,二者合用,清熱解毒,驅邪作用很強,對於感冒所致的大熱、大汗、煩渴,脈數洪大,舌紅苔黃者,用後降溫,解除中毒症狀很快。方中石膏水煎液服後經胃酸作用,變成可溶性鈣鹽吸收入血後,對神經(包括體溫調節中樞)及肌肉有抑製作用,並能減低血管滲透性,因此有解熱鎮痛,消炎的作用;知母有鎮靜作用,能降低神經係統的興奮性。據現代藥理研究證明,上述六味中藥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銅綠假單胞菌、大腸杆菌、傷寒杆菌、痢疾杆菌均有強大的抗菌作用,是理想的天然“抗生素”。全方合用,具有退熱解毒,抗菌消炎之功效。
【注意事項】服藥後須臥床保暖,休息,忌風防寒,凡體質虛弱者慎用本方。
【療效】經臨床驗證,治療118例,均有良效。(處方來源:四川省江油市長城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醫院蒲安行)
方二
【方名與主治】三甲複脈湯,主治高熱不退。
【組成與用法】炙甘草、幹地黃、生白芍各18克,麥冬、生牡蠣各15克,阿膠9克,生鱉甲24克,生龜甲30克。上藥混合加水煎成湯劑。每劑服2日,每日服2次。
【方解】本證是溫病時久,邪熱灼傷真陰,重傷陰液所致。方中倍用炙甘草酸甘化陰,地黃、麥冬、白芍滋陰柔肝為君藥;阿膠滋養陰液以息內風;龜甲、鱉甲滋陰潛陽,均為臣藥;牡蠣平肝潛陽,加強滋陰息風之功。諸藥配伍,滋陰複脈,潛陰息風,治高熱時久不退者效果甚佳。
【注意事項】濕熱者慎用。
【療效】臨床應用統計,80例患者中,56例治愈,24例好轉。(處方來源:貴州省納雍縣醫院楊翔蘭)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臨床極為常見,多見於老年人,中醫屬“痰飲”“咳嗽”類。凡有咳嗽,咳痰,或伴喘息反複發作,每年患病至少3個月,並持續2年以上,在排除其他心、肺疾病後,即可診斷。
方一
【方名與主治】枇杷茄根糖漿,主治慢性支氣管炎。
【組成與用法】枇杷葉90克,茄根150克。將枇杷葉去毛,洗淨切碎,茄根莖切成短節,加水3 000毫升浸泡2小時後熬出2 000毫升,去渣過濾,加單糖漿250毫升,製成糖漿,裝瓶待用。每日3次,每次20毫升口服。
【方解】慢性支氣管炎多屬內傷咳嗽,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春冬氣候多變的季節較為多見。寒邪襲肌表,肺氣不宣,清肅失職,痰液滋生;或飲食不節,脾失健運,生濕聚痰,上犯於肺;或鬱怒傷肝,情誌不和,氣鬱化火,肺受幹擾,皆能導致本病。治療多以健脾燥濕,止咳化痰為則。方中枇杷葉,性味苦辛寒,具有止咳化痰,清肺火之功;茄根莖味甘性寒,《天寶本草》記載其“去痰火”之效,有人曾采用單味茄根製成糖漿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其有效率達914%。上述二藥配伍,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尤其適用於風熱咳嗽者。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煙戒酒,絕房事,避免風寒侵襲,禁食腥辣易發之物。
【典型病例】劉某,男,51歲。患慢性咳嗽、咳痰、咽幹月餘,舌紅苔薄黃,脈數。診為風熱咳嗽,用青黴素等抗生素治療無效。改用枇杷茄根糖漿治療7天,咳嗽逐漸好轉,服藥半個月而治愈。(處方來源:四川省江油市長城特殊鋼股份有限公司職工醫院蒲安行)
方二
【方名與主治】佛耳草合劑,主治慢性支氣管炎。
【組成與用法】佛耳草80克,桔梗、杏仁、陳皮、甘草各25克。上藥混合加水1 000毫升,煎成500毫升,過濾去渣,加入適量冰糖調味,並加一定量的防腐劑,將藥汁再濃縮至250毫升,即成合劑。每日3次,每次10毫升,飯後服用,20天為1個療程。
【方解】本方是以《金匱要略》中甘桔湯為主方,以《東垣十書》中咳嗽門中用佛耳草治療咳嗽之經驗為依據。方中佛耳草味甘性溫,功在止咳、化痰、平喘,故為主藥;桔梗開提肺氣;杏仁利肺氣、止咳定喘;陳皮止咳化痰。諸藥合用,共奏止咳、化痰、定喘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忌煙戒酒,絕房事,禁服腥類易發之食物。
【典型病例】李某,男,54歲。因咳嗽氣喘10年,加重2年,每年發病達6~7個月,受寒加劇,伴胸悶氣急痰多,診斷為慢性支氣管炎。給予佛耳草合劑治療,1個療程後咳嗽、胸悶氣喘等均消失,雙肺呼吸音清晰,飲食增加,體力增強,再加服1個療程以固療效,隨訪3年未見複發。(處方來源:江西省新餘市肖光英)
方三
【方名與主治】旋蘇二陳湯,主治慢性支氣管炎。
【組成與用法】旋覆花、陳皮各12克,蘇子15克,法半夏、茯苓各10克,炙甘草6克。將上藥混合後加水500毫升,浸泡30分鍾,文火煎30分鍾,去渣取汁,待用。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辨證加減】惡寒發熱而胸滿者,為風寒外束,肺氣不宜,加麻黃10克,杏仁去皮炒後打碎10克,以散邪宣肺;咳唾白色泡沫者,為水飲內停犯肺,加幹薑10克,細辛3克,五味子10克,以溫寒散飲,斂肺止咳;喘者,為肺鬱氣逆,加厚樸10克,以利氣平喘;咳引胸脅痛者,乃肺鬱氣結,加桔梗10克,貝母10克,以開結化痰;脈虛少氣,肢乏力者為中氣虛弱,加黨參、白術各10克,以補脾益氣。
【方解】慢性支氣管炎屬中醫學“咳嗽”的範疇。本方專治因濕痰內鬱,咳嗽吐白色痰,痰多易咯出,胸悶氣短之證。方中旋覆花化痰平喘,降氣止嘔;蘇子降氣平喘;法半夏燥濕祛痰,止咳降逆;陳皮理氣,使氣順而痰消;茯苓滲利水濕,以除生痰之源流;炙甘草補脾治咳,助轉輸津液,具有調和諸藥之作用。
【注意事項】服藥時避風寒,禁吸煙、飲酒及辛辣。加強體育鍛煉。
【典型病例】陳某,男,66歲。患慢性支氣管炎多年。來診症見咳嗽,咯白色泡沫痰,微有喘氣,舌苔白,脈緩滑。辨證屬寒飲犯肺,氣逆喘咳。治宜散寒逐飲,降逆利氣。予以旋蘇二陳湯加幹薑、五味子、炒杏仁(去皮)各10克,細辛3克,水煎服,一日2次,3劑後,自覺症狀消失,再服3劑痊愈。(處方來源: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白滿江)
方四
【方名與主治】僵蠍定喘湯,主治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
【組成與用法】全蠍3~6克,僵蠶、炙麻黃、炒白術、茯苓、紫蘇子、款冬花、牛蒡子、甘草各10克。上藥加水煎成湯劑。每日1劑,分2次溫服。
【辨證加減】兼有表寒,咳痰稀薄者,加荊芥、防風;兼有表熱,發熱胸痛,痰黃者,加黃芩、天竺黃、金銀花、魚腥草;吸短氣促者,加五味子、黨參、附子、麥冬;食少,心悸,浮腫,畏寒者,加紅參、附子;舌紅少津,脈細或澀者,加沙參、石斛。
【方解】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中醫屬“咳嗽”“哮喘”“痰飲”等範疇,每為新邪引動宿飲而發病。故治宜祛邪定喘為先,酌情輔以扶正。方中僵蠶、全蠍、麻黃宣肺定喘,化痰止咳。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僵蠶、全蠍具有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之功用;白術、茯苓、甘草健脾化痰;牛蒡子滑痰開阻;紫蘇子、款冬花降氣定喘,助主藥破其痰壅。諸藥合用,共奏平喘、化痰、蠲飲之功效。
【注意事項】治療期間做好保暖防寒工作。忌食海鮮類蛋白質物和羊肉、豬頭肉類易發之品,禁煙戒酒。
【療效】資料統計,經臨床驗證,治療65例,其中治愈40例,好轉22例。(處方來源:浙江省象山縣人民醫院盧穎)
方五
【方名與主治】夏季散,主治慢性支氣管炎。
【組成與用法】老鸛草30克,白芥子35克,細辛15克,甘遂、白芷各10克,延胡索12克。上藥研為細末,加麝香03克,用漿汁調勻,做成1克重的藥餅備用。肺俞、心俞、膈俞(均雙側),於每年夏季三伏天治療,貼敷前用手輕柔地按摩每個穴位2分鍾左右,然後將藥餅敷貼在穴位上,一次敷貼4~6小時,連續3次為1個療程,初、中、末伏各敷貼1次。